当前,天津的城市更新正处于从大规模增量建设到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重要时期。去年以,和平区大理道樘院、河北区天美艺术街区、河东区第一机床厂等一批历史文化地标相继更新亮相,迅速成为热门打卡地。
这次天津两会上,市人大代表、河西区文化馆副馆长凌熙带来了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融合发展的有关建议。她认为,城市更新既要追求现代化建设的进步,也要重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保留历史的同时,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参与,使城市更新不仅是建筑的修复,更是提升文化活力与经济发展的共赢。为此她建议——
市人大代表、河西区文化馆副馆长凌熙
建议历史地区的城市更新不仅要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还要通过城市文化策划等方式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吸引力、改善环境品质,文化导向的历史地区城市更新更需注重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规划实施路径。
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可选择把适合的项目打造成具有天津文化特色的室内街巷、院落,结合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在传统文化节日、法定假期举办文化活动,引人流、聚人气,将历史文化遗产的市井文化功能最大限度地与消费相结合,使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引导市民进行文化类消费,发挥文化价值并转化为经济价值。
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既要追求现代化建设的进步,也要重视文化传承的保护与发扬,通过修复历史建筑和保护传统街区,确保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在保留历史的同时,引入现代化的商业、文化和旅游功能,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发展。
建议城市更新要注意城市色彩的规划,充分研究城市色彩分布规律,梳理空间色彩脉络,以实现色彩规划与城市空间的和谐统一。建筑是城市色彩微观层面控制的依据,它是构成城市色彩的最小要素;而人文环境色,是城市色彩之魂。在进行色彩分区引导时,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各类建筑、街区的功能定位、建筑风格、历史文化等因素,准确把握城市已有的色彩基调,同时注重保持各区之间的色彩协调与统一。
天津三河五岸、沿河风景、特色桥梁异彩纷呈,构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沿河两岸和桥下空间成为城市中新的土地利用形态和空间形式,其空间的科学利用与管理已成为当前精细化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沿河两岸和桥下空间规划建设也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领域。
市人大代表、天津文诺律师事务所主任时岩关注到了这一领域,今年的天津两会上,她围绕促进城市沿河岸边和桥下空间的科学合理利用提出建议——
市人大代表、天津文诺律师事务所主任时岩
建议提升沿河两岸和桥下空间使用的安全性、经济性、文化性、舒适性;丰富沿河两岸、桥下空间使用类型,如绿化类、停车场类、公共空间类等,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推动环境美化、资源节约的建设,满足市民对公共空间的活动需求。
建议制定沿河两岸和桥下空间利用标准规范。遵循安全利用、公益优先的原则,明确申请利用沿河岸边、桥下空间的程序与材料,针对沿河两岸建设使用、桥下空间使用管理提出相应要求。
建议成立沿河两岸和桥下空间利用管理机构,打破多头分管、难以协调的限制;同时协调专家、社区、开发商等多元主体参与规划设计决策,确保专业性的同时促进空间利用方案多样化。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如今,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增加城市全民健身设施供给成为题中要义。
今年天津两会上,天津市人大代表、河西区平山道小学校长韩洪涛提出了《关于合理建设、利用街角巷尾体育场地的建议》。他建议——
市人大代表、河西区平山道小学校长韩洪涛
建议充分利用街巷小型空地等兼容性强的城市空间,增加体育场地供给。尤其是在人口众多的老城区,要有效利用每一寸土地。经过简单硬化的空地、闲地,可以成为居民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建议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适度“留白”,将空地、平地、硬地保留下来,稍加改造,用石板或者塑胶铺设成小型广场、健身步道。
建议积极倡导,形成热爱体育、崇尚健身、关心健康的新风尚。利用街角巷尾的平地、硬地,人们可以在家门口接触体育、参与体育,在运动中收获健康、在健康中享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