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
热烈祝贺
1月15日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濉溪县陈文章荣登榜单!
人物事迹
陈文章,男,1964年7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陈文章热心公益、乐于助人,30年来扎根基层一线,以茶馆为阵地为村民义务搭建“法律调解驿站”,用情、用理、用法服务村民,采取“一杯茶”调解工作法调解民事纠纷3000余件。他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为乡亲免费提供法律援助300余人次,是村民身边离不开的“陈铁嘴”。陈文章曾获“安徽好人”等荣誉。
甘当群众的“贴心人”
“做好事让我很开心。”陈文章用很朴素的一句话总结了自己30年的公益之路。1994年,他进入濉溪县临涣镇法律服务所工作,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投身法律援助工作,用他的细致工作帮助过很多人。
濉溪县临涣镇是一个有近十万人口的大镇,临涣司法所和调解中心经常忙得不可开交,大多数来访者第一次来就是陈文章接待的。早上开门,傍晚难关门,土地纠纷、彩礼纠纷、家庭纠纷等等大事小情,这些常常要用到法律知识。多年来,陈文章自己总结出一套方法:“以例说法,化解矛盾”,让纠纷双方都能心服口服。他把调解搬到现场、搬到地头、搬到茶馆,通过细致耐心的劝导和专业的法律知识帮助村民,践行着公益法律援助的初心。
夹河村的两户村民因房屋相邻权产生纠纷,陈文章出面进行调解,他前后去了6次,每次都调解到深夜,这份执着感动了双方当事人,他们各让一步,最后握手言和。张先生因生意资金周转向邻居刘大哥借了2万元应急,但未能按时足额偿还借款,原本的好邻居要对簿公堂。张先生便找到陈文章进行调解,陈文章主动把双方请到茶馆里,一人一杯茶,把“情”“理”“法”掰开揉碎讲给他们,原本争得面红耳赤的两个人在陈文章的调解下心平气和坐下来敞开心扉交谈。当事人刘大哥说:“陈文章公平公正,老百姓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他调解,都信任他。”而陈文章所做的这些都是自愿且免费的。
陈文章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主动申请担任村法律顾问,“零距离”化解纠纷,助力乡村治理。他免费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300多人次,为群众节约费用10万余元;免费调解民事纠纷3000余件,其中就地调解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等500余件,赢得了百姓认可。他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纠纷平息在萌芽,成为村民家门口的“解忧便利店”。
善解纠纷的“陈铁嘴”
临涣镇有着浓厚的茶文化,喝茶是临涣人的习俗。“有理,茶馆去说。”茶馆成了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的平台,临涣司法所依托茶馆建立了茶馆调解委员会。2012年,陈文章成为了调解委员会的一名义务调解员。
周边村民家中发生一些家长里短的矛盾纠纷,都会找陈文章来说理。远亲不如近邻,在旁人眼中的“管闲事”,却是陈文章的日常。
“多亏了陈文章,让我们邻居间重归于好。”提起陈文章,王大姐满是感谢。此前,李某开车遇到王大姐外出遛狗,小狗不小心被李某的车碰伤,双方始终未能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纠纷严重影响了邻里感情。陈文章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居中调解,通过近一个月的沟通,双方最终就赔偿金额达成协议,事情得以圆满解决。“有矛盾,找陈铁嘴”似乎成了周围群众的“口头禅”,调解村民的矛盾纠纷,和谐邻里关系,陈文章忙在其中、乐此不疲,凭借自己的方式为构建和谐乡村默默贡献着力量。
2024年春节前夕,王某因家里房产的问题与婆婆发生矛盾,找到陈文章坚持要和婆婆打官司。陈文章问清事情原委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家长里短,过日子哪能一点矛盾没有,何必要打官司呢?”在劝好王某后,陈文章找来王某的婆婆,带着两个当事人来到茶馆,话家常、说道理,在喝茶聊天中把一场家庭矛盾化解了,最后婆媳两人开开心心回家了。
芝麻小事,连着民生大事;滴滴真情,点亮万家灯火。陈文章本着“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原则,用心用情解决村民的“小”困难、“小”问题。陈文章每年调解各类纠纷几十余起。老百姓称,“陈铁嘴”走到哪里,哪里就和气一片。
义务宣讲的“小喇叭”
除了义务调解,陈文章还经常进行法律知识、民俗文化等内容的宣讲。他经常到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做义务宣传,到临涣镇各个茶馆进行民俗文化宣讲,到村组、企业以及学校等单位开展法治宣传。30年来,他开展宣讲3000多场次,受众超过50万人次。
陈文章用专业的法律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在法律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他参与创新的“一杯茶”调解工作法成为全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案例,“乡村小喇叭”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一个“陈铁嘴”,千万个“小喇叭”。如今,陈文章已年过六旬。但是,他一如既往地热爱着这份事业,“我今后还要继续奋斗,服务好老百姓,当好群众的‘和事佬’‘贴心人’。”陈文章真诚地说道。
- END -
动动小手,点赞再走
祝点赞的你好运连连~
点赞
分享
在看
留言
来 源:中国文明网
编 辑:李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