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青海为产业增效培养更多“行家里手”

原标题:青海为产业增效培养更多“行家里手”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2024年年底,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宝金绿色养殖专业合作社忙着盘点一年收益。“前三季度总收入有180余万元,盈余超过35万元。”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王保金满脸笑容,难掩对合作社效益的满意。宝金绿色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8月,现有大樱桃生产基地220余亩、养殖鸡舍3座共28亩、“三防”棚10栋,固定资产达400万元。

“以前对特色种植养殖、品牌打造、市场销售什么的都不太懂。参加了‘头雁’人才培育后,觉得大开眼界!”王保金告诉记者,参加完培训后,她将理论付诸实践,充分利用地理和气候优势,开展大樱桃种植、核桃种植、绿壳蛋鸡养殖,注册“珍元祥”商标,参与市场竞争,成功打开了西宁、海东等多个销售市场,形成了效益逐年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近年来,青海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壮大,从业人员结构不断优化,发挥了重要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引领现代化发展的排头兵。但与此同时,农业经营主体、从业人员还有很多跟不上、不适应的地方,“头雁”培育就成为解题的关键。王保金就是“头雁”人才培育的一名学员,2024年她和来自全省的120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一起参加了“头雁”人才培育。

“2024年青海省‘头雁’人才培育由中山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担,不但开设了理论和实践课程,还针对学员生产、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需求面对面地进行指导,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培育让‘头雁’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增强了能力,让‘头雁’联农带农、强农兴农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马倩介绍。

隆冬时节的高原古城西宁市,微风中浸透着阵阵寒意,但湟中区2024年高素质农牧民培育(专业农机手)培训班的报到室里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来自田家寨镇坪台村的“90后”新农人梁海林就在其中。推选各小组组长时,她自告奋勇;理论课培训时,她第一个走进教室;实训操练时,她抢着上手……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理论培训考核,实操训练考核也名列前茅。

早些年,梁海林和丈夫在城里经营小生意,202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梁海林夫妇下定决心深耕农业,做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一台二手的收割机和一台二手的拖拉机,夫妇俩在西宁周边徐家寨的山上开荒100多亩,种植燕麦和青稞,当年收入达到6万元。后来又添置了打草机、大货车,不但经营种植,而且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收入连年增加,年收入从6万元增长到15万元。

“以前留在农村里的年轻人很少,像梁海林这样既爱农业,又提供农机服务的女性更少。他们夫妇给农村的青年带了个好头,现在返乡创业的青年越来越多,2024年全区将近有100名学员参加高素质农牧民培育(专业农机手)培训班,农村的人才多了,农村发展就更快了。”湟中区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祁玉梅介绍。

随着全省高素质农牧民培训工作的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开阔了眼界、增强了技能、提高了素质,并把所学化为所用,真正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4年,青海省以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为引领,紧紧围绕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聚焦提升技术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能力、综合素质素养,开展“头雁”人才、高素质农牧民、农村实用人才、农牧民中等职业教育等四种类型人才的培育,累计培训人员近6000人,有力推动了全省乡村人才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向前发展。

来源:农民日报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天呐!腾讯出的AI神器,是真把AI给玩明白啦!
广告腾讯元宝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