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海海”以拍胸舞者为灵感,结合了泉州特有的红砖建筑纹路,寓意“拍走烦恼,拍出气势,迎接美好未来”(图源:央视新闻)老二“丝丝”整体参考闽南古厝的配色,融合了闽南戏曲——高甲戏的元素,寓意“福气家中坐,富贵自天来”(图源:海丝泉州文旅之声)老四“州州”闭目养神,尾端举着一盏热气腾腾的福茶,有着“赏花品茶、富贵荣华”的美好寓意(图源:央视新闻)老七“鲤鲤”破开的蛋壳内藏着金银财宝与金蝙蝠,有着“天生福(蝠)运、指(紫)定发财”的美好寓意(图源:海丝泉州文旅之声)
(图源:福州市博物馆)
蛇字,在甲骨文中像蛇之形,弯曲盘踞的蛇身,高高扬起的三角蛇头。另外,汉字中的“虫”“也”“它”同源,都是“蛇”的本字,后分化为不同的字形。秦汉以前,居住在福建境内的土著居民和闽越族,盛行“蛇图腾”崇拜。在闽人的动物崇拜中,最具特色的是对蛇的崇拜。
由于蛇的生命力顽强,来去无踪,脱皮蜕变,水陆两栖,这些神奇的能力让古闽族人感到惊讶和恐惧。他们逐渐认为蛇具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其态度慢慢发展为把蛇作为图腾加以崇拜。
随着时间的推移,蛇崇拜在福建地区逐渐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福建出土文物上的蛇图腾(图源: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
蛇节
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至今还保留着“与蛇为友”的独特民俗文化——崇蛇节。樟湖崇蛇文化节,起源于当地蛇王庙的迎蛇赛会,是古代闽越文化的传统习俗。2005年樟湖崇蛇民俗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樟湖人爱蛇、护蛇、崇蛇的风俗千秋永续,口口相传。崇蛇节分蛇文化渊源、蛇王的象征体、敬蛇仪式、放蛇回归四个部分,形成独特的闽越崇蛇民俗体系。
每当七月初七这一天,当地乡亲将一群蛇和蛇神连公巡游,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合家平安。(图源:延平摄协)
游蛇灯
此外,樟湖人民在元宵节前后也会进行游竹蛇灯的活动。竹蛇灯“蛇身”由一块块灯板连接,每块板上放置三盏斗形灯,内燃蜡烛,四周贴剪纸图案或题写吉祥语句。“蛇头”和“蛇尾”均由竹篾扎成,再用彩纸裱糊装饰,内为空心,外贴鳞甲。蛇常常被视为“小龙”,于是“蛇头”被扎成龙的形式:张嘴吐须,口衔宝珠,双眼有神,展现樟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源:美丽延平)
闽中及闽东一些地方的妇女,流行发髻上插蛇簪奇俗,蛇簪由银子制成,花式繁复,基本样式是一条高昂着头的小蛇。这种蛇簪实际上是缩小了的古代闽越族徽——一只飞腾的蛇,她们插戴蛇簪,以示“不忘其祖”。
在福州地区周边也流传着很多崇蛇遗迹或遗俗。闽侯县洋里乡仙洋村,至今尚保存一座建于清初的蛇王庙。当地人称为大王庙或蛇王宫,遗留的神像上还雕有蛇等动物。此外,在福清市黄檗山,有著名的“九使”蛇神的传说及崇拜遗迹。东壁岛九使山有众多的摩崖石刻,连江县的崇蛇遗迹、遗俗,见于品石岩蛇神庙......
来源:福建共青团综合自央视新闻、福建日报、海丝泉州文旅之声、大自然的好朋友、福州市博物馆、闽院微图、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海峡都市报闽南新闻、延平摄协、福建档案、南平广播电视台新武夷、美丽延平、最长乐、《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什么猫-张DuangDuang表情包、搜狗表情拟稿:王诗雨(福建省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学生)、胡夏欣(福建省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学生)、王景文(福建省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