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埌东小学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为主导,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互通互助的良性循环,以此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目标。
开设家政课,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2004年3月起,埌东小学在南宁市率先开设了一门生活化的课程——家政课,作为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家政教育以家庭生活为切入点,教学生做人、做事,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生活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每班每周开设1节家政课,配备有2名专职教师、18名兼职教师。家政课程内容丰富,有家居生活、家务劳动等方面,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认可。学生的刺绣、蜡染、包粽子等生活技能展示,先后参加2007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南宁市活动)、广西第五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宣传日”展示、南宁市学生用品交易会、南宁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成果展示等活动。2007年,学校设立“刺绣作品展览室”,展示师生优秀的刺绣作品。
2008年,学校申请获批成为广西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学校。从此,学校在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引领下,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作为理论支撑。
“家政教育”升级,“生活教育”上新
2010年8月,埌东小学成为北师大“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实验项目”试验学校,在传承学校原来推行的“家政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为“生活教育”,挖掘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新的内涵,赋予学校特色发展新的生命力,把“生活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发展方向。学校着眼于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开展“生活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学校特色建设方案《让生活充满爱的色彩》在2012年广西“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实验”项目中期考核表彰中获评一等奖。
除此之外,该校多举措推进“生活教育”,编印校园读本《做生活的主人》教材,以此推进每班1课时的劳动实践课,以及每月1次的“生活教育大课堂”。学校还在校园里开辟约3亩的“陶乐园——红领巾小农庄”,成为学生劳动实践的主阵地。开设的生活教育大课堂,有自我服务、美化生活、手工制作等内容,共开设22门课。学生人人参与、自由选课,实行走班制,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还开展了“走近花山岩画”项目式学习活动、“遇见蓝靛”项目式学习活动、“垃圾变为宝”项目式学习活动等,拓宽劳动实践活动的渠道。
探索总结经验,构建劳动课程新体系
埌东小学在探索中总结经验,对照《劳动课程标准》,在“生活教育”基础上,开发课程进行整合和梳理,构建劳动课程新体系。
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视角,该校构建体验式、校本化“一核三进五途径——知行·乐享”劳动课程新体系,打造以课程实施为载体的劳动教育模式,建立劳动教育长效机制,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以劳养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核心”是指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即劳动中学习,学习中创新,创新中乐享。
“三走进”是指劳动教育走进校园,劳动教育走进家庭,劳动教育走进社会。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在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构建家、校、社一体化劳动育人环境。
“五途径”是指劳动课程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为内容开展“知行·乐享”劳动教育。通过打造生活实践园、民族工艺坊、生态小农庄、科技探究营、志愿服务站为五个实施途径,培养自理小主人、巧手小匠人、快乐小农人、科创小能手、爱心小使者。
2023年,学校重新修订校园读本《做生活的主人》(一至六年级共六册),每一册由快乐劳动、健康生活、居家理财、社交礼仪、科技生活等五大版块组成。
生活实践园、民族工艺坊、生态小农庄、科技探究营、志愿服务站……学校充分挖掘资源,扩建劳动教育实践场所,让校内外成为学生的劳动研学课堂。
学校还建立了评价机制,劳动课堂评价,延伸到课外。有学生互评、老师评、家长评。班级围绕自理小主人、巧手小匠人、快乐小农人、科创小能手、爱心小使者五个评价标准评出“每月劳动之星”。每学期结束,各班评出劳动之星。
学校将校园劳动实践活动纳入班级量化评比活动。比如“桃花”卫生评比亮牌行动、每周争桃园评比等。并充分利用家庭的教育资源,共建协同实施、协同评价和协同保障的育人机制。制定了《学生寒(暑)假家庭生活劳动技能评价手册》。评价表的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能力等特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在整个小学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技能评价体系。
辛勤耕耘,换来累累硕果。近五年来,学校荣获劳动、科技各级各类奖项80余项。2015年,学校评为全国优秀陶研学校,7次评为广西优秀陶研学校;2022年3月,评为广西第一批劳动教育示范学校。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