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2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刘永谋:情绪价值来了!作为社会批判术语的情绪价值与作为消费主义术语的情绪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刘永谋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保留一切知识产权,侵犯必究。


图片

(英)罗斯.哈克曼:情绪价值,徐航、潘沂然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3


哈克曼的《情绪价值》是本控诉性别劳动不平等的女性主义著作。她认为,情绪劳动被忽视、被贬低,经常是无偿的,而它主要为女性所承担,因此对情绪劳动的价值即情绪价值的否定,是男权社会系统性剥削女性劳动的重要方面。

什么是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情绪劳动是指识别或预测他人的情绪并随之调整自己的情绪,然后设法积极地影响他人的情绪的过程,表现为更在乎他人的感受。”情绪劳动像体力劳动、智力劳动和创意劳动一样,也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也需要一定的技能。

典型的情绪劳动如看护工作、导购、模特和家务工作,均可划归服务业的大类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三产业大爆发,服务业员工被要求改变情绪外显方式——如笑脸相迎、礼貌周到——以影响顾客、消费者或病人等的情绪,更好地完成服务工作。在此背景下,情绪劳动的概念产生。

然而,情绪劳动的价值长期被低估甚至否认。比如,(主要是)女性在家庭中对家人的照顾和安抚,一直被视为可有可无的无偿义务。从某种意义上说,欧美的小费文化便是对情绪价值的报酬,但这种报酬不是作为劳动价值由餐厅老板付,而是由消费者在某种主仆关系逻辑中给予。

由于在当代社会中,女性被视为情绪劳动的主力军,扮演照顾者、看护者、倾听者、劝解者和共情者等情绪性角色。对情绪价值的忽视,被哈克曼认为是男权社会系统性低估女性劳动价值的重要表现:

父权制最精明的伎俩之一,是将所有被视为女性的工作扭曲为女性固有特质、无意识的表达——无论这项工作需要投入多少时间、努力和技能。维持一个让女性几乎没有报酬却为他人(尤其是男性)利益服务的系统的最好方式,就是让社会相信她们根本没在工作。

劳动不平等是性别不平等最重要方面,而劳动不平等并不局限于同工不同酬以及工作机会、发展机遇的不平等,也表现在情绪劳动所遭受的不公对待上。

怎么办?按照哈克曼的想法,第一步是坚持关注情绪劳动和其他私人、无薪的女性化工作,让这些工作为人所知;第二步是承认社会赖以维系的情绪劳动有价值甚至至关重要,必须得到承认、互换或金钱为回报。

的确,情绪劳动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工作语境下,情绪劳动在幕后有特殊的位置。通过照护年老和年幼的家庭成员,建立和维护社群联系,完成具体的任务,确保群体利益并兼顾群体和谐、个人满意,情绪劳动成为一种让每个人能够前进并团结起来的工作形式。而且,随着情绪劳动在幕后不知疲倦地、摸摸地进行,也使其他受社会认可和报酬更高的工作形式得以实现。

实际上,不仅是在工作语境中,情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中,与他人的情感勾连、疏通和共情是重要个体生存技能。这里就有产生一个问题:情绪劳动的价值如何与情绪的价值相区别?在很多时候,哈克曼区别不了二者。同样,她也没有对社会劳动和家庭劳动、劳动和日常活动进行区别。显然,非劳动时,人们相处也要共情,也要照顾对方的情绪,不能将这些日常活动都算作情绪劳动的范围中。否则,劳动就被泛化为活动了。如此,很难说男女谁更在乎交往对象的情绪了。

我的意思是,《情绪价值》没有很好地界定情绪劳动的定义和范围。我倒是觉得,如果能集中讨论全职家庭妇女其实是一种工作更聚焦,批判的目标更清楚。

同样是照护工作,医院、养老院的照护工作有报酬,但家庭中照护老人、小孩没有报酬,遵循的似乎是礼物交换的逻辑,即照护者小的时候、老了以后也会得到互换的照护。至于夫妻之间相互照护,礼物交换的性质就更清楚。在中国的家庭照护中,实际的问题可能是女性承担了更多的工作,尤其是情绪稳定和安抚方面的工作,而男性做甩手掌柜的多。

在社会劳动中,情绪劳动都是有偿的,可以讨论的是报酬是不是过低。比如,护士得到的薪水和尊重是否过低?现在流行的主播尤其是擦边主播,很典型地属于情绪劳动,问题是没有直接得到报酬,而是后来粉丝量上来才能通过带货得到报酬。换一个角度,可以说擦边的报酬并没有被否认,而是遵循某种延后的特殊报酬机制实现。

哈克曼说的对,情绪劳动本身并非不公正,而是它们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正视:

显然,如果不真正重视爱与照护的工作,不认识到其在维系社会中重要且核心的作用,我们就无从构想一个反种族歧视、反性别歧视的社会。

我个人觉得,随着智能革命的展开,情绪劳动成为人类与AI劳动竞争的重要领域,因此可以预计情绪劳动价格会越来越高。以后年轻人从事养老工作,乃至做全职儿女,一定会被重视,而不再被视为低人一等。也就是说,情绪劳动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劳动观念、就业观念的改变来解决的。

总的来说,学术上的情绪价值概念是一种女性主义的社会批判术语,理论家籍此要求男女平权。但是,在消费社会中,大众更多将之视为男女关系中消费概念。所谓提供情绪价值,就是跟对象说好听的,捧着对方,给对方买礼物、花钱,请对方吃饭娱乐。目前的情况多是,恋爱关系中的女人让男人提供情绪价值,而商家对此大加宣传,将感情关系物质化、商品化和消费化。

从作为社会批判术语的情绪价值,演变为作为消费主义术语的情绪价值,可以看到消费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强大治理术能力。先是说男女平等,非常有理,最后成了男人要给女人花钱。批着批着,公正变成了消费。

这就是很多人批评新自由主义的原因:每一种新的自由概念,都变成一套技术-资本的消费运作套路。

最后,《情绪价值》中学到一些好玩的细节:

1.没有什么讨好型人格,更没有女性天生共情能力高的特点,这些都是社会的性别塑成。“共情能力是情绪劳动中非常重要的特质,也被固化为女性特质,经过四十多年的研究发现,它并非先天能量,而是与奖励有关。”

2.女性家务时间更长。“夫妻双方均全职工作的家庭中,女性仍每天提供超过整整一小时的无薪工作。”“2018年,男人每天都闲暇时间平均比女人多49分钟,近一小时。”感觉95后的中国,情况已经倒转了,我的几个男博士在家都是主要家务劳动者。

3.男性气质要求对男性危害不小。现在说女汉子、中性美还行,但娘娘腔、伪娘仍然是贬义甚至色情的。再比如,女人要穿衣自由,女妆大佬可不敢声张。

“将男人视为完全理性、没有情绪的人,使他们获得积极、相互联系的关系,也减少了他们在地球上生活的时间。”“过去几十年面向异性恋的研究发现,比起失去伴侣的女性,失去伴侣的男性会面临更大的死亡风险。考虑到男人更倾向于从经济上支持伴侣,而女性更倾向于从情绪上支持伴侣,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情绪劳动和金钱的交换着,对生存而言更重要的是情绪劳动,而不是金钱。”

4.照护是文明的源头。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讲座时问:文明最早的标志是什么?她认为,最早的证据是一个愈合的大腿骨。在野蛮社会中,大量暴力活动,遗迹中经常发现被箭穿透的头骨、被木棍砸碎的颅骨,愈合的大腿骨说明有人照顾了伤者,这是最早的文明行为。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