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召开期间,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建议,社区食堂同时具备公益和商业属性,需要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同时提升造血能力,提供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
资源不断盘活
白菜红烧肉炖粉条、鸡蛋西红柿、干锅土豆片……在过去的一年里,社区食堂在北京多地建起。凭借丰富的菜品、明亮整洁的用餐环境,社区食堂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用户。
“目前社区食堂仍处于起步阶段,这种经营模式仍在摸索之中。”李志起指出,区别于常规餐饮企业,社区食堂有着自己的独特定位,经营模式上也更偏向公益性,价格亲民是优点之一。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已经开出了多家社区食堂,其中海淀区就已经开出了十余家海淀食堂。李志起提到,许多社区食堂的空间较大,除去运营时间外还剩下不少空闲时间,若能将现有资源进一步利用起来,便能成为拓客和增加利润的方式之一。
老年消费群体、外卖员、双职工家庭等等,社区食堂面对的消费群体并不少。但一般社区食堂结束营业的时间较早,除了生活习惯较为规律的老年消费群体之外,许多现代消费者的生活节奏较快,会出现晚归的情况,延长营业时间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增加社区食堂的营收。另外,社区食堂还可通过提前统计订餐等举措,满足年轻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并提升营业额。
以智能化实现降本的可能
近日,一家位于双榆树的海淀食堂上新了智能设备,店内的刀削面机器人、全自动炒菜机器人和万能蒸烤箱令消费者感到新奇。
李志起认为,包括社区食堂在内的餐饮门店通过数字化技术有利于降本增效。具体来说,传统餐饮门店的人工成本占比较高,智能化设备的采购费用较高,但从长期来看有助于门店降低成本,为消费者带来不同体验。虽说社区食堂存在的意义不止盈利,但控制成本能够有效提升门店的竞争力。
李志起指出,其实不仅是社区食堂,整个社区商业的模式都与门店的服务、消费者黏性和忠诚度息息相关,存在一定生存压力。除了政府补贴之外,一方面,不仅是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社区也应在租金等方面对于周边商业给予支持。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对于周边的熟悉情况是自身优势,若能以小时工或兼职等形式帮助社区食堂运营,不仅能够帮助社区食堂降低成本,还有助于食堂的日常运营。
兼顾公益与商业属性
在保障居民“努力干饭”的基本功能外,李志起认为,社区食堂更可以探索成为社区消费的基层枢纽。
李志起指出,近年来,北京一直在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根据北京市商务局2025年1月发布数据,全市已有14个区入选商务部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2025年,锚定全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目标,凝聚各区各部门合力,推动提升便民服务品质,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成社区居民的“幸福圈”。
在李志起看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中的业态是多元且丰富的组合,满足着不同消费的多样需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未来还能够承载更多空间和业态,例如宠物经济、亲子经济和绿色经济等等,社区食堂恰好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实现平台。
“虽然社区食堂具备公益属性,然而其自身也需具备造血能力。这两者并非相互对立,而是要求运营方统筹兼顾,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思考。”李志起提到,社区食堂定位具有特殊性,需要遵循餐饮门店的经营规律,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增强供应链建设,并根据目标消费群体进行适当的营销活动,从而提高盈利能力。
北京商报记者 张天元/文 张笑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