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刚到日本留学。因为喜欢集邮,每回去邮局办事,总按捺不住要买些中意的邮票回家。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日本邮政陆续推出了十套名为《故乡:内心的风景》的系列邮票。邮票采用了一位日本画家在全国各地采风写生的作品。虽然画家笔下描绘的是日本乡野田间的风景,却能给人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尤其是生动质朴的画中人物,让人不由回想起儿时浙南家乡的故旧身影。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田泰治这个名字,也是第一次发现原来日本有这么一位毕生描绘家乡景色的素朴派画家。后来,我读了他的自传体散文集《我的信州》(讲谈社,1979),对画家的好奇就像夏日清晨河面上的雾气盘踞在心头,久久无法消散。一个因小儿麻痹症而无法正常行走的童年,为何能给原田泰治留下无数闪亮的回忆,甚至成为他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成年后的画家又为什么会选择用双脚丈量日本各地,用画笔回望那片故土?……于是,我决定带着这些疑问,走进那些画布背后的故事。
闪闪发亮的金色童年
1940年4月29日,日本长野县诹访市一户姓原田的人家诞生了一名男婴。那日恰逢天长节(即如今的天皇诞生日),“天长”二字源自老子《道德经》第七章中的“天长地久”,父母因此给孩子取名泰治,寓意一生安泰顺遂。当时,父亲原田武雄44岁,母亲春惠33岁,膝下已有二女一子。在那个物资极端匮乏的战争时代,成年人想要填饱肚子尚且不易,更何况家中还有四个嗷嗷待哺的幼子。武雄是一位手艺人,在当地经营一家制作门面招牌的小店。生活虽贫困,但好在一家六口无病无灾,勉强也算得上是安稳。只可惜,这样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
1941年,刚满周岁的泰治突然得了小儿麻痹症,下半身彻底丧失知觉。父母立即将儿子送往医院,得到的却是“无法医治,只能静养”的诊断结果。但两人并未轻易放弃,从腿脚按摩、温泉治疗到脊髓注射,他们几乎试遍了所有可能有效的康复方法。春惠更是每日背着泰治去诊所接受治疗,风雨无阻,从无间断。或许是这份诚心感动了上天,泰治的腿脚开始逐渐出现好转的迹象。然而,春惠自身本就患有肾脏病,过于繁重的看护生活成了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泰治两岁时,春惠因尿毒症猝逝。
女主人的离去使这个大家庭的运转难以为继,泰治的康复训练只能被迫中止。权衡之下,武雄决定尽快再婚。四个月后,一位名叫金子佳津美的女性走进了原田家。佳津美年轻时因病导致右腿僵硬,无法弯曲,年近四十仍待字闺中。武雄之所以选择佳津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同样腿脚不便的妻子能够理解泰治的难处。佳津美没有让武雄的期待落空。嫁入原田家后,她开始忙里忙外,并接过了每天背着泰治去诊所治疗的重担。就这样,时间很快又过去了一年。经过家人的悉心照料,三岁的泰治终于可以扶着凳子站起来了。可是,深陷愁云惨雾之中的一家人并未因此松口气。在时代巨轮的裹挟下,这个偏居小城一隅的百姓人家此时不得不去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另一个难题——如何填饱肚子?
1944年,日本国内粮食大幅减产,民不聊生。在时局震荡的社会大环境下,招牌店哪还有什么生意?为了让家人有口饭吃,武雄无奈之下决定弃商从农。是年8月,原田一家从诹访市搬迁至同县的下伊那郡伊贺良村(即如今的饭田市),借住于搭建在山体斜坡上的一间破木屋里。这是年近半百的武雄第一次转行,从零开始务农。一家人在地里种上小麦、芋头,同时还养起了猪鸡牛羊。收成虽然微薄,但勉强还能糊口度日。只是,当时的武雄未曾想到,这一住就是十年。更出乎他意料的是,伊贺良村这片土地日后会成为小儿子泰治一生的精神故乡。
在入读当地小学后,泰治需要拄着拐杖走路。因为腿脚问题,一开始他难免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排挤。武雄知道后,就对儿子说:“拿你的腿脚做文章的人才是有问题的人。你要是心里生气,可以去揍对方的脑袋,但在打人之前,一定要先在对方父母面前把打人的原因说清楚。如果他们责骂你,爸爸会替你上门道歉。”(《原田泰治:行走在乡村野道上的画家》,平凡社,2020)父亲无条件的支持给了泰治莫大的激励和勇气。正是这份勇敢,让那些原本欺负泰治的同学后来都成了他的铁哥们。而比泰治年长三岁的幸治平时会带着弟弟一起上下学。泰治走累时,幸治二话不说便背着他回家。在伊贺良生活的那段岁月里,泰治一直得到来自全家人的关爱和照拂,享受着一个毫无学业压力,可以在山野田间尽情玩耍的金色童年。
在《我的信州》一书中,原田泰治回忆道:“对我而言,信州就是伊贺良。可以说,伊贺良是我真正意义上的故乡。如此说来,我的绘画作品的故乡也是那个伊贺良村。我的腿脚能康复至此,并不是因为手术或其他什么原因,而是源自伊贺良村的土壤和阳光的恩惠。”就连父亲武雄也在自撰的《泰治走在路上:原田泰治的故事》(讲谈社,1983)一书中提到:“应该是伊贺良村的土壤、阳光和山坡,对泰治腿脚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如今,当我们欣赏原田泰治的作品时,不难发现画家经常运用俯视角度进行创作,且画工细腻入微。其实,这也与他在伊贺良村的童年经历息息相关。继母佳津美和泰治一样腿脚不便。母子俩外出时,总要走走停停。每当这个时候,泰治便通过观察路上行驶的车辆或周围的人群来打发时间。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玩耍时,泰治无法像其他人那样爬上爬下,很多时候只能留守原地。等待的时间漫长又难熬。于是,树叶的纹路、空中的瓢虫、地上的蚂蚁……这些全都成了少年的观察对象。此外,原田家建在高处,举目便是赤石山脉,底下则是水流湍急的天龙川和城镇街景。站在一家人居住的小木屋前,俯瞰这片辽阔景色,这几乎成了泰治儿时每日必做的“功课”。画家后来在绘画创作中引以为傲的“鸟之眼”和“虫之眼”,就是在这个时期、在伊贺良村这个地方形成的。
从叛逆少年到平面设计师
1953年4月,原田泰治从小学毕业,入读伊贺良中学。两个月后,父亲武雄受旧友邀请,带着家人回到诹访市,准备重操旧业,继续从事招牌制作的生意。尽管诹访市是泰治的出生地,但他早在四岁时就已离开当地,之后长期居住在伊贺良村。因此,在泰治眼中,诹访更像是一个陌生的他乡。此外,由于泰治在伊贺良村过的是一种“吃完饭就睡觉,完全不学习”(《我的信州》)的生活,转学进入诹访中学后,他首先面对的就是来自学业上的巨大压力。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双腿无法继续支撑日渐增重的上半身,原本已经可以独立行走的泰治不得不再次拄起拐杖。对外貌和学习成绩的自卑,让正处于青春期的泰治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叛逆少年。
看到儿子的这些变化,武雄心里自然也很焦急。因为一心挂念着泰治的腿脚问题,武雄比其他父母更加忧虑孩子未来的出路。泰治的课业成绩不佳,但自幼喜爱绘画。恰巧,武雄的弟弟当时正在东京经营一家设计工作室。于是,他便带着泰治上京,想让儿子做个学徒。不料对方告诉他们,如今早已不是当学徒的时代了,要想从事设计工作,应该先努力读高中、上大学,毕业后再做设计师。在这位叔叔的建议下,初中毕业后,泰治进入诹访当地一所四年制职业高中,白天在外面跟着老师学习油画,晚上则去学校补习课本知识。
高二时,泰治报名参加农林省(即如今的农林水产省)和文部省(即如今的文部科学省)共同主办的“爱鸟周海报比赛”,一举拿下佳作奖;接着,他又获得“防范山火海报比赛”的全国第二名。尽管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其实在很多时候,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当年还是高中生的泰治就是在接连获奖后,才真正拥有了绘画的自信。那之后,泰治立志要成为一名平面设计师,并开始频频前往图书馆进行自学。
1960年,泰治高中毕业。在和经营设计工作室的叔叔商量后,他决定前往东京,同时报考武藏野美术大学的商业设计系和西洋画系。然而,商业设计系入学考试的竞争极为激烈,毫无备考经验的泰治最终只考上了西洋画系。学了一年油画后,泰治依旧放不下想要成为平面设计师的梦想。于是,第二年,他从大学退学,转而考入学制两年的武藏野美术短期大学的商业设计系,由此正式走上了商业设计的学习之路。
大学毕业后,泰治入职叔叔在东京银座的设计工作室,并继续借宿在其位于东京西北郊吉祥寺的家中。从吉祥寺坐电车到银座,单程通勤时间长达一个多小时。虽然泰治早在高中时就已通过腿部手术彻底摆脱了拐杖的束缚,但拥挤不堪的电车环境和每日往返三个多小时的乘车时间很快便拖垮了他的身体。最终,在仅工作四个月后,泰治不得已只好离开东京,回到了诹访老家。
当时,哥哥幸治已经子承父业。泰治一回来,他就赶紧在制作招牌的自家店铺二楼给弟弟留出了一间工作室。可是,诹访不是东京。当时,在东京早已司空见惯的平面设计,在诹访却仍是个新鲜事物。大家觉得设计是打印店该干的分内活,无需为了设计单独付费。因此,泰治刚开始很难接到设计的单子,只能通过做些像给罐子贴商标、卷电线这样的兼职来维持生计。
所幸在第二年,也就是1964年,泰治的个人生活和事业皆迎来了转机。首先,他和交往多年的高中学妹中岛治子喜结连理。接着,泰治在诹访市的上川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在“第二届设计长野县展”中荣获“长野县知事奖”后,这名年轻的设计师登上了当地报纸。名人效应增加了工作机会。商品包装、杂志封面、海报宣传册……泰治的设计事业终于在这一年慢慢步上了正轨。
不久后,诹访的一家当地企业找到泰治,请他设计一款以信州(即长野县)雪景为主题的圣诞卡片。对泰治而言,这不只是一份工作邀约,更是其设计师生涯中的一个重要契机。自那以后,他开始围绕儿时记忆中的伊贺良村展开创作。用画笔回望那片故土,这就是后来素朴派画家原田泰治诞生的起点。
素朴派画家的诞生
1973年,为庆祝女儿出生,原田泰治出版了人生第一本绘本《大山的礼物》(学习研究社,1973)。这部以伊贺良村为舞台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坐着电车去乡下奶奶家玩耍的故事。院子里的银杏树、绽放的波斯菊、一家人围着地炉吃饭的场景……这些都源自画家本人往昔在伊贺良的真实生活体验。书中所展现的浓郁乡愁和温馨情感,让人看过后便难以忘怀。次年,凭借这本绘本,泰治代表日本参加了在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的“世界绘本原画展”。这是画家第一次向世界介绍自己的家乡。
那之后,泰治又陆续出版了一系列与家乡有关的画册和绘本。其中,有本名为《草笛之歌》(讲谈社,1979)的画册引起了《朝日新闻》编辑酒井宪一的关注。1981年,酒井来到泰治位于诹访的工作室,请他以“日本的故乡”为主题,为《朝日新闻》周日版的报纸绘制插画。当时,这位编辑提出了四点要求:1.必须为原创作品;2.画遍全国47个都道府县的风景;3.同时要撰写说明文章;4.以成年读者为目标群体。
《朝日新闻》是日本第二大报纸,发行量仅次于《读卖新闻》。如果泰治能在《朝日新闻》上发表作品,那就意味着每周日上午全国会有七百多万户家庭看到他创作的插画。这份工作邀约无异于“天上掉馅饼”。但对泰治而言,这同时也是一份巨大的挑战。在此之前,泰治仅有长野和东京的居住经验,从小到大参加学校组织的修学旅行也只去过关西的几座城市而已。如今,他却要从南到北,走遍全国。要知道,从冲绳到北海道,中间可相隔着两千多公里!起初,泰治的心里也直打鼓:年过四十的自己能否顺利走完这段旅途?能否保证每周一次的交稿期限?自己的画风能否被报纸的读者所接受?……
在家人和师友的鼎力支持下,泰治最终决定接下这份工作。第二年,泰治在《朝日新闻》的首幅作品《杏花之乡》面世。这幅展现了长野县更埴市杏花美景的画作,一经刊登便好评如潮。接下来,泰治以一周一画的速度,在报纸上连载起自己的图文专栏“原田泰治的世界”。从1982年4月到1984年9月,他一共走过全国127个地方,画下了127幅作品。这些画作多以质朴的日本传统乡村和四时更迭的自然景色为主题,色调温暖柔和,线条圆润简洁,让人忍不住生出浓郁的怀旧思乡之情。从此,原田泰治不再只是长野县的一位平面设计师,他成了全国知名的素朴派画家。
连载结束后不久,由朝日新闻社主办的“原田泰治的世界展:描绘日本的四季”在日本全国22个城市举办。同年,《世界朴素艺术百科全书》在英国出版,其中收录了山下清等四位日本素朴派画家的名字,原田泰治也名列其中。画家和他的作品正式开始从日本走向世界。
1985年,泰治实现了一个久违的心愿——前往前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即如今的克罗地亚首都),与当地一位名叫“伊万·拉布泽”(Ivan Rabuzin)的素朴派画家见面。泰治最早是在1973年《朝日新闻》的一则报道里认识拉布泽的。当时,日本艺术界追捧致幻艺术,泰治围绕家乡创作的乡村风情画自然乏人问津。因此,当他在报纸上看到千里之外竟有画家有着和自己相似的画风和共同的艺术追求时,内心不禁涌现出一定要继续画下去的勇气。而这也正是他为何想去拜访拉布泽的原因。见面后,志同道合的两人相谈甚欢。之后数年间,他们不仅共同出书,还一起在日本举办了素朴派画展。
当然,泰治走向世界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歇。1989年,画家前往美国进行采风写生,随后在纽约、旧金山等城市举办了为期一年半的个人画展。1994年,他受日中友好协会邀请访问中国,回国后创作了展现杭州郊外风光的《茶田》等画作,后来还被推荐成为上海金山农民画协会会员。2001年,泰治在巴西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举办“原田泰治的世界展”,翌年,又在墨西哥等中美洲国家举办了“日本之心”主题画展。
直到2022年3月因病离世,泰治步履不停,一直走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上。画家跋山涉水,远赴万里,却又似从未离开过曾经的那片故土。在绘本《父亲的隧道》(白杨社,1980)后记中,他如此写道:“当感觉到痛苦或悲伤时,我常常会回到家乡——伊贺良村。随着时代的变迁,村子早已变为城镇。然而,从父亲修建的那条隧道中流淌出来的,仍是童年时那股纯净的清泉。潺潺流水声听起来就像是父亲对我的勉励。”从一个不良于行的少年到声名远扬的大画家,八十一载人生路,原田泰治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