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18条改革措施。其中提到,全省将实施中小学生“壮苗行动”,保证中小学校每节课间不少于15分钟。
除了课间不少于15分钟的规定,《措施》还有不少亮点值得一提。例如,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中小学每天保证30分钟大课间;寄宿制中小学生每天安排20分钟晨跑(早操);中小学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活动课);高中阶段学校每周安排三节体育课;保证中小学每节课间时间不少于15分钟;严格落实高中生不少于8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小学生不少于10小时的每天睡眠时间硬性要求。
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得出来,其实就是硬性的把中小学生从学习当中摘出来,保证其有一定的时间用来进行体育锻炼。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相信没有人怀疑。正所谓“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没有一个好身体,学习是不可持续的。对于正在长身体的中小学来说,只有经常性的进行锻炼,让身体出出汗,在体育运动中释放情绪,在竞技中感受纯粹的乐趣,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发展,避免被沉重的学习任务压垮。
道理都明白,为何以前很多时候做不到呢?其实像课间10分钟、体育课等都有相应的时间安排,但在应试的导向下,学校以及老师为了拔高学生的整体成绩,往往会将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等视为“没什么用”的课程,结果就是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的老师,会随意侵占这些课,越临近考试时间,侵占的越多,以便让学生花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需要考试的课程。
从这个角度出发,“壮苗行动”更关键的是落实。不管是课间至少15分钟,还是每周必须要有几节体育课,以及睡眠时间都作出细节要求,可以看得出“壮苗行动”对于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进行了更多的时间安排,相应地,势必就会减少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这样一来,下课后老师会不会拖堂,主课老师会不会占用体育课,家庭作业又该如何布置,这些也都是要跟进解决的问题。
归根结底,还是学校以及老师的观念要进行改变,那种“只要学不死,就往死了学”的教学理念该舍弃了,需要看到“会玩的孩子,才更会学”,而且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让孩子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让身体保持健康,情绪得以发泄,孩子们才会学得更好。
昆明日报评论员
责编:毕群
编审:李雪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