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向海图强!这座岛屿为海洋文化传承提供检察方案

守护向海图强的文化基因

海南:为海洋文化传承提供检察方案

Thumbplayer Poster Plugin Image
播放
下一个
打开循环播放
00:00
/
00:00
倍速
3.0X
2.0X
1.5X
1.25X
1.0X
0.75X
0.5X
语言
多音轨
AirPlay
0
静音播放中,点击 恢复音量
画中画
网页全屏
全屏
error-background
你可以 刷新 试试
视频信息
1.33.6
播放信息 上传日志
视频ID
VID
-
播放流水
Flowid
-
播放内核
Kernel
-
显示器信息
Res
-
帧数
-
缓冲健康度
-
网络活动
net
-
视频分辨率
-
编码
Codec
-
mystery
mystery
-

按住画面移动小窗

X

“大海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是记者在海南采访时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而不论是渔民、侨胞,抑或是民兵、海警,都不约而同地讲述着从这片海洋衍生的不同情感。

情感,是世代生活在此的海南人与海洋的深刻联结。基于这种联结,他们得鱼盐之利、享舟楫之便,在与海洋共生共存中,生发出与海相关的思想、观念、行为、习俗,以及由此所呈现出来的视野、胸襟和气魄,催生乘风而来、听潮涌动的海洋文化。

“海洋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强调发挥自身优势,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强调“推动海洋文化交融”;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成为推动海洋文化创新发展、服务海洋经济实现共生共荣以及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根本遵循。

沧海桑田,涛声依旧。在这座岛屿上,海南检察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四大检察”之力守护好这片蔚蓝海域,为打造海洋文化传承保护新格局提供独特的检察方案,为培育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服务保障海洋强省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贡献坚实的检察力量。

耕海牧渔向海而生的渔家文化

“渔民耕海唱渔歌,柔情满怀妹爱哥,渔歌唱得鱼满舱,金鳞银翅千万箩,哩啊哩哩美啊……”

在临高县新盈镇昆社村,记者见到了边补织渔网边唱“哩哩美”的村民黄兰爱和她的姐妹们,八个人围坐在海边,在海浪的伴奏下,欢快轻扬的曲调令人振奋,一曲唱罢再来一曲,手上的活不停,嘴里的歌也不会停。

唱歌,是生活在海边的黄兰爱几十年来最喜欢做的事。“哩哩美”渔歌,经由当地渔民在生活和劳动中传唱千年,发展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南渔家文化的直观体现。

当问到歌词表达了什么情感时,黄兰爱用夹杂着临高方言的普通话告诉记者:“海上风浪大,男人出海打鱼,每次回不回得来都不定,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心里的祝福、思念都唱给他们听……”

“‘哩哩美’不仅是渔家男女老少喜爱的歌谣,还沿用到婚嫁、上学、迎客等不同场合,蕴含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站在一旁的新盈镇文化站站长王俊补充道。

“保护好传承好这种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做的还有很多。”临高县检察院检察长郝敬贵直言,“我们会在加强非遗文化保护的同时,推动特色文化资源与法治宣传教育融合,把法律知识融入‘哩哩美’渔歌中,通过开展民歌普法活动,让渔民在‘乡音’中学法唱法,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王俊告诉记者,如今,“哩哩美”渔歌已经走进新盈中心学校少年宫等地,极大丰富了乡村学生的“第二课堂”,也为传承非遗文化、弘扬传统技艺提供了实践阵地。

而在临高县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吴丹枫看来,通过检察履职让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渔民的生计才能持续,“哩哩美”渔歌才能在海边一直唱响。

2020年6月,临高县检察院发现辖区近海领域存在使用“定置网”非法捕捞作业的情况后,对相关行政部门开展行政公益诉讼立案监督。此后,行政部门虽反馈已履职,但时至2022年8月,检察官发现该问题仍未整改到位。

面对这一“顽疾”,临高县检察院发挥检察一体化优势,将该案移送海南省检察院第二分院(下称“海南省检二分院”)审查起诉。“我们通过乘船深入海面调查及无人机航拍发现,海面上存在大量的‘定置网’浮球,且该地区的渔民从事‘定置网’捕捞作业已有一定历史,破坏了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海南省检二分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李光甫说,为此,该院对相关行政部门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提起诉讼后不久,相关行政部门部署开展了专项执法行动,清理了涉案海域定置网具,同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渔民使用规范捕捞工具进行渔业生产作业。案件开庭前,经检察官现场调查,涉案海域“定置网”已被全面清理。海南省检二分院遂变更诉请,仅请求确认被告行政机关怠于履职行为违法,获法院支持并当庭宣判。

案件办结后,吴丹枫去了那片曾布满“定置网”的海域。看着海边正忙于整理渔获物的渔民,听着那熟悉的“哩哩美”,踏实又欣慰。

四海一家共谋发展的侨乡文化

“下南洋”,是文昌市120余万名侨胞的真实写照。走出孤岛、远渡重洋的文昌人,谋出了生路,也借由海洋衍生了无畏的闯海精神。

“东走西走,离不开铺前与海口。”清代和民国时期,每年经由文昌市铺前港闯南洋的人数有10万人。从铺前港向七星岭方向行驶,车子爬山后不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斗柄塔出现在眼前。

几百年来,这座始建于明朝的古塔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从铺前港启程的渔民出海、商者航船,护佑着眼前的大海和脚下的土地。而这座历经沧桑的古老航标塔,却一度“伤痕累累”。

2021年初,文昌市检察院收到斗柄塔损坏严重的线索,随即指派检察官前往现场实地勘查,发现塔体年久失修,塔檐多处脱落、墙砖破损,塔前文物保护单位碑倾倒在地。为此,该院决定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调查,并于2021年2月向文昌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文物保护监管职责,针对有关问题进行有效整改。

收到检察建议后,文昌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邀请海南省博物馆研究员、海南大学高级建筑师召开专家论证会,确定修旧如旧的完整性修缮方案,并邀请具有一级资质的施工单位进场施工。截至2023年7月,斗柄塔修缮工程已全部完成。

“经过两次‘回头看’,我们确认塔檐脱落、墙砖破损等情况已全部整改到位。”文昌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李豪给记者展示了斗柄塔未修缮之前的照片,对比十分明显。“我们希望斗柄塔可以永远巍然屹立,守望着这里一代又一代出海远航人。”望着李豪凝视斗柄塔的背影,另一个守望者的形象已然形成。

除了秉承先辈敢于闯荡、勇于冒险的精神外,文昌人在南洋发迹以后,20世纪初陆续衣锦还乡,将银两源源不断地带回文昌,建起中西合璧的祖宅和楼房。这也成为当地侨乡文化的鲜明体现。

南洋风格与海南人文元素融合的符家宅深藏于文昌市松树下村,于2009年被列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针对符家宅因监管缺位、修缮不力而导致破败严重的问题,文昌市检察院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督促相关部门对符家宅进行修缮。

为守好文昌特有的侨乡文化,当地检察机关没有止步于此。“我们以点带面,督促相关行政部门启动对韩家宅、溪北书院等文物保护单位的维护修缮工程项目,同时对辖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复查、登记,并加强普法宣传,尽力把侨乡文化保护好传承好。”文昌市检察院检察长谢善彪说。

如今,文昌市委、市政府对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文南老街、铺前老街等进行了全面修缮和改造,并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打造成集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守望相助包容开放的海丝文化

琼海市潭门港,被称为“千年渔港,南海之门”,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曾经,一代又一代琼海先民在《更路簿》(即海南渔民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的航行指南)的引领下,将海上丝绸之路先行者的足迹印在了南海诸岛。

如今,行走在潭门街头,渔港内大大小小的船只停泊岸边,街道两旁各种海鲜产品琳琅满目,一派繁荣景象。

几百年来,潭门渔民造大船、闯深海、捕大鱼,依靠南海走上转型发展之路的同时也守护着这片“祖宗海”。

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镌刻着沿线各国人民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不朽记忆,也承载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走进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仿佛置身于海洋文化宝库。不论是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上“沉睡”了500多年的珍贵文物,还是一代代潭门渔民用生命探索和记录的《更路簿》,都在诉说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光辉历程。

站在南海沉船出水文物明素三彩鹭形执壶前,琼海市检察院刑事检察部门负责人肖凯告诉记者:“这里展出的出水文物只是冰山一角,仍有无数深蓝宝藏等待打捞。我们依托与琼海市海警局琼海工作站建立的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就涉出水文物的线索移送、案件办理等强化协作配合,统一司法办案理念,同时加强对沿岸渔民的普法宣传,提升文物保护意识。”

距离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不远,是琼海市海警局琼海工作站的办公地,在这里,记者见到了教导员马超,“现在,我们把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延伸至海警执法办案领域,通过召开联席会议、专题调研等方式,全面提升海警侦查工作和检察监督规范化水平,促进依法治海、用海、护海,共同维护海上治安稳定”。

图片

海南省琼海市检察院检察官向渔民开展普法宣传。

与潭门镇不同,位于琼海市东部海滨的博鳌镇,在博鳌亚洲论坛品牌的带动下,早已声名远扬。“为护好海南对外开放的这块‘金字招牌’,琼海市检察院依法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对所办理的案件和受理的线索加强分析研判,切实排除、化解不稳定因素,为博鳌亚洲论坛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琼海市检察院检察长欧阳轶群表示。

人海和谐共生的海洋生态文化

琼岛冬来无冷意。冬季的三亚,阳光温暖、沙滩细软,无尽大海和椰子树下搭起的遮阳伞,吸引着众多游客来此“重启人生”。

在这些“重启人生”的选择里,三亚市海棠区藤海社区(也称后海村)提供了一种解法。在这个不大的村庄里,汇集了冲浪、民宿、酒吧、餐饮等旅游业态,成为年轻人的乌托邦。

“浪漫自由的新海洋文化与传统原始的疍家文化在后海村融合发展,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我们为此聘请了公益志愿者和特约监督员,确保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跟随海棠区藤海社区原党总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梁振华的脚步,记者看到了正沿着海岸线捡拾垃圾的公益志愿者,对于他们来说,让每一片海保持它原本的模样,是初衷,也是动力。

2024年7月发布的《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指出:“弘扬人海和谐共生的海洋生态文化,形成全民积极参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识和行动自觉,打造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为保护好这片蔚蓝海,三亚市城郊检察院的检察官们做了大量工作——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治理沿岸生活污水违法排放问题;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清理围海养殖乱象;咨询专家意见,对滥伐林木、违规建设码头、占用海域等违法行为开展调查核实……

采访时,三亚市城郊检察院检察官苏经纶向记者介绍了一起曾办理的案件:位于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西岛海洋文化旅游区未批先建两座临时码头,且建设该旅游区的西岛某公司在被行政处罚后仍未恢复海域原状,检察机关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的方式督促相关行政部门及时依法处理违法用海问题。后经过整改,非法占用海域部分已经拆除,改变海域用途部分已经改正,违法行为已被查处。

“案件办理后不久,我们与涉海职能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并借力海洋保护协会、涉海村居委会在发现涉海洋生态环境线索、海洋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形成海洋生态环境公益保护合力。”三亚市城郊检察院检察长李海洪说。

在海南文化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焦勇勤看来,近几年,海南省不仅建立起丰富的海洋自然遗产保护体系和海洋文物保护体系,而且打造了一批海洋文旅体品牌项目和海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港,盘活省内海洋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着海南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海南省检察机关将紧紧围绕建设‘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切实加大海洋文化司法保护力度,积极探索海洋文化传承保护新路径,看好‘家底’、守住‘宝贝’,为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贡献应有检察力量。”海南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毅表示。

在与海的约定中,海南检察人待风起而扬帆,将继续驶向广袤无垠的又一片蔚蓝。

记者手记

海洋文化催生奋进力量

采访之前一直在想,如果想抓住海南孕育出的文化精髓,应该和当地的专家聊一聊。于是,海南大学人文学院焦勇勤教授成了我采访的第一个对象。在与焦教授的交谈中,他告诉我,“要想了解海洋文化,先要去看看当地人的生活”。这次采访的路线随之敲定。

我们沿着海岸线一路驱车向南行驶,在临高听到了传统质朴的渔歌,在文昌看到了下南洋的侨胞回乡打造的建筑,在琼海领略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在三亚体验着海洋旅游带来的惬意。

身处大海之滨的海南人,纵使面对同一片海,也有着认识和实践上的明显差异,他们在与海洋的互相影响与交融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也催生了海南人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深刻感受这些,你或许也会从中找到奋进的力量和答案。

(来源:检察日报·要闻版 记者:王昱璇 视频:符启华 王昱璇)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降价太狠了!厨卫配件起点如日的价格太感人了
广告京东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