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六集历史人文纪录片《蔡襄》陆续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东南卫视、海峡卫视等平台播出。节目播出后,在文艺界、史学界、纪录片界以及观众中引发广泛讨论和积极反响。日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在中国文艺网发表《从〈蔡襄〉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评价该片:“纪录片《蔡襄》是一部很见历史功力和文化功底的作品”,“内容丰富,脉络清晰,知人论世,通过一个人的故事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轮廓和风貌。”
张德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六集历史人文纪录片《蔡襄》,清新朴实,韵味悠长。讲述北宋历史人物蔡襄的故事,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层层深入,让人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人物的独立个性,传达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魂脉。
人的性格是文化所塑造,尤其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耳濡目染于文化,所以人物性格就是文化精神的行为显现。纪录片《蔡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恰恰是蔡襄的性格,作为“学而优则仕”的蔡襄,由士到仕,步入官场,他是如何把“士”与“仕”统一于一身并坚持一生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如何做到不忘初心、坚持始终的?《蔡襄》给出了解答,耐人寻味。
我们看到,蔡襄考中进士而被朝廷重用,他也踌躇满志,要施展抱负,为国家做出贡献。但他很快发现,庙堂上错综复杂,利益纠葛,朋党裙带,左右掣肘,要干事,又实为不易。从庆历新政的实施到失败,他置身其中,参与了革除积弊的新政改革。作为谏官,他秉公直言,不为尊者讳,不为师者讳,甚至拒绝书写《温成后父碑》,即使这是皇上的旨意,因为不合礼法,也不能从命。他知道这样做会伤人情,甚至殃及自身。但是,蔡襄还是这样做了,为国家尽到职责,这是一种责任精神。这就可以看出他身上那种士人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官场上,能够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为利益和裙带所左右,非有坚定的精神信念不可,这就是“致于道”的信念。什么是“道”?在他心里,道就是心系天下、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为政要合于规,做事要利于民,先天下之忧而忧。
因为他正直端方、清廉无私的操守,与官场上某些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是有冲突的,所以他几次外放出京,历任地方州府知州。在地方,他更是体察民情,为地方治理和发展尽心尽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泉州任职期间,为解决老百姓的交通困难,他带头捐献自家田产以募集资金,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洛阳桥”。近一千年过去了,这座石桥依然存在于今人面前,成为历史的见证。它是文物,它记载着先贤的创造,延伸着中国文化精神。
纪录片《蔡襄》是一部很见历史功力和文化功底的作品,不仅涉及到宋仁宗时期众多政要人物,使他们的为政理念相互映照佐证,而且涉及到当时文坛的众多名家,涉及到诗文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内容丰富,脉络清晰,知人论世,通过一个人的故事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轮廓和风貌。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多种手法,情景再现,专家访谈,文物展示,文献钩沉,实地拍摄等,衔接自然,画面优美,视听和谐,相得益彰。最重要的是,章节之间层次分明,又被主人公的人格精神所贯通,获得浑然一体的观感。用纪录片形式再现历史人物,《蔡襄》的层次感、节奏感都很从容,有法度,有留白,写实写意互动,颇有蔡襄的书风之境。
来源:海博TV 编辑:颜敏、王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