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解放日报》报道,近日,三场主题不同、特色各异的迎新市集在上海前滩商圈同时进行。与此同时,上海不少商场、街道和社区也推出大大小小的市集。热闹之外,一些市集却因商品缺少特色、客群而悄然关张。
因市而集,集兴市旺。近年来,文旅市集在一些城市悄然兴起,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购物市集,消费者可以进行灵活的混合型消费,买卖双方形成有趣互动,较好满足了人们的多元需求。可以说,在这些市集中,消费者购买的不只是商品,还有服务和情绪价值。
比如,上海前滩太古里城市森林集,除了传统摊位,还有人现场作画,一边画一边与客人聊天,“情绪价值拉满”;有人销售的不是商品,而是“陪聊”服务,内容从哲学到玄学,“主打一个疗愈”。
如今,消费者购物已经非常便捷,然而,这并不等于市集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市集只是出售“义乌小商品市场”式的首饰、纪念品,自然很难打动消费者。不少传统意义上的集市逐渐消亡,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传统集市要保留和延续,必须契合当代人消费习惯,在功能、业态上进行转变提升。
不少市集成本高昂,除了动辄一天要收数百元的场地费,搭设、人工、住宿、交通等成本也都较高,有些市集甚至通电也要额外收费,“作为原创作者,有时保本都困难”。社交媒体上,不时有市集参与者发布“避雷”信息。
市集运营方要重视文商体旅展融合,坚持长期主义,让市集与城市发展进程同步。同时,要挖掘居民真实诉求,让市集与居民需求同频共振,让消费者来到市集就像到了一个旅游目的地一样,可以试吃、试喝、试玩,感受城市文化,这些体验式内容和氛围感对于市集而言非常重要,运营方的收入来源也会因之而更加多元。
打开“2023浙江示范文旅市集”名单,人们会发现,从浙江湖州小西街文旅市集到杭州良渚玉鸟市集,从台州温岭银泰夜肆到宁波鄞州区集盒文旅夜市,再到乌镇“早茶客”市集,这些市集将乡土气和烟火气结合起来,着重挖掘手工艺人、民俗文化和故事,在视觉设计、打卡玩法、传播方式上不断创新升级,营造了乡村市集的“土潮风”。摊主和游客成了市集的最佳推手,文旅市集“卷”出了无限可能。
总之,文旅市集要避免“千集一面”。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文化底蕴,打造文旅市集应唤醒和激活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更加注重差异化和个性化,将地域文化融入市集的每一个环节,让每个市集都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独特故事,进而打造出独树一帜的文化符号。(作者:丁慎毅;编辑:曹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