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话说茌平地名】第八十九期:菜屯镇菜屯村

茌平区融媒体中心官方微信号

图片
话说茌平地名

  

菜屯镇

菜屯村

茌平

图片


编者按:
 为保护、传承和发扬优秀地名文化,使大家了解茌平历史文脉所在、乡愁所系,提升大家对地名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进而凝聚人文共识,增强文化自信,共同致力茌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茌平区融媒体中心联合茌平区民政局、茌平区地名文化研究会,特意推出茌平地名介绍系列声画图文展。
 今日推出的是菜屯镇菜屯村。



概述


菜屯位于菜屯镇政府驻地。东邻大黄、南接林场、西连伦徐、北与任庄为界。总面积11769亩,其中耕地6355亩、林地3174亩、村庄占地1319亩。现有村民858户、2869人。村落呈东西长方形,主街道东西向3条、南北向2条。

图片

图片

图片




村名来历


据明正德十三年(1518)《博平县志》卷之二《田赋·屯田》载:“民屯九处:……半壁屯。”再据明万历年间(1573—1620)立《遇善集序》碑载:“博平县之半壁屯赵子及乡众。”这说明明代之时菜屯名半壁屯。而至清道光十一年(1831)《博平县志》卷之二《村落·思贤乡·十甲》又载:“十甲:菜屯,城西北四十里。”
关于菜屯的来历,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赵姓、隋姓、金姓迁来立村,最早建村于今村南1.5公里处,取名三联庄。后因地势低洼,迁于现址,但不知何因最晚明万历年间1573—1620)之前曾名“半壁屯”。再后因地处黄河故道,土壤多沙质,适于种植瓜果蔬菜,便又更名为菜屯。
清宣统年间(1909—1911),原博平县依新例分为七区后,五区驻菜屯,此后菜屯一直为历届区、乡、公社、镇驻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姓氏情况

全村多为李姓,同时还有赵、王、刘、解、冯、杨、韩、高、隋、时、孙、金、商、宋、窦等姓氏。

关于李姓迁来情况,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李友亮自青州府乐安县李家花园迁来。后世李应坤迁居今贾寨镇杜沟村;另有族人迁居今贾寨镇郭堤口村、肖家庄镇李井范村;民国三十年(1941)十六世李兆禄迁居邻村大黄村;1958年李长征、李长顺、李宪亮、李宪宗、李风起、李兆廷等迁居今菜屯镇林场村。

关于赵姓迁来情况有二:其一按家堂谱轴始祖名赵景元,具体迁来情况不详,1958年赵凌和、赵凌生、赵殿奇等迁居今菜屯镇林场村。其二按家堂谱轴始祖名赵思浦,具体迁来情况不详,1958年赵怀义迁居今菜屯镇林场村。

关于王姓迁来情况有三:其一据撰写于2003年《王氏族谱序》载:“始祖王宾,系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人,于明朝中叶偕同家人迁于博邑西北四十里许,以半壁屯(菜屯村)居住。”后有十一世王洪礼、王洪义迁居今菜屯镇崔营村。其二相传自河北省邢台市南宫县白色屯迁来。其三相传自今菜屯镇阚庄迁来。

图片

图片

关于刘姓迁来情况有三:其一按家堂谱轴始祖名刘子能,具体迁来情况不详,1957年刘保忠迁居今菜屯镇林场。其二系清末刘鸿儒因生计自今济南市长清区迁来。其三迁来情况不详。

关于解姓迁来情况有二:其一为解琛自高唐县迁来,迁来时间不详,20世纪60年代,解长山、解长代、解立冬迁居今菜屯镇林场村。其二同赵姓之二,系本村赵思浦之孙赵建诚因婚配入赘岳父门,并夫妻各取一字改名解景诚。

关于冯姓迁来情况有二:其一相传冯七元自今博平镇中铺街村迁来,1966年冯保富迁居今菜屯镇林场村。其二为20世纪90年代,冯宗富因从事维修摩托车生意,自今临清市康庄镇冯付村迁来。

关于杨姓迁来情况,据撰写于清道光九年(1829)《杨氏族谱序》载:“予杨氏,大明洪武年间(1368—1398),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于山东东昌府博平县之西北,距城四十里。兄弟三人比闾而居,长杨怀所住即为杨怀庄(相传此指今菜屯镇杨槐村);次名失传,居杨家堂(相传原村位于今菜屯镇任庄村南,不知何时该村消失);三支廷玉居任庄(今属菜屯镇)。则是兄弟甫迁之日已析三处,嗣后有廷玉之八代孙名洪化者,因明末之荒,徙于清平县城东炉头庄(即今高唐县赵寨子镇炉头村)居住。”再按族谱知:七世杨春殿、杨春和兄弟二人自任庄迁居菜屯。

图片

图片

关于其他姓氏迁来情况有九:其一为韩姓,相传明中后期,四世韩友、韩相兄弟二人自今高唐县琉璃寺镇韩庙村迁来。其二为高姓,据撰写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高氏族谱序》载:“我高氏始祖讳福玉,字峻陵,山西洪洞县人也,有明以来,迁居于此(指邻村伦徐村高店自然村)。”清中后期,十一世高全格自高店村迁居菜屯。其三为隋姓,按家堂谱轴始祖名隋仕仲,具体迁来情况不详。其四为时姓,自今肖家庄镇高营村迁来。其五为孙姓,20世纪60年代孙光泽自今临清市尚店镇方荆林村迁来。其六为金姓,仅知金良友迁来,具体迁来情况不详。其七为商姓,20世纪50年代商孝菊自今菜屯镇南海子村迁来。其八为宋姓,20世纪90年代宋洪太因从事牙科手艺自今高唐县赵寨子镇迁来。其九为窦姓,21世纪初窦建军因婚配自内蒙古迁来。

图片

图片



文物古迹


菜屯汉墓群

据《聊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概览》第二章《古墓群》载:菜屯汉墓群,位于菜屯镇政府南2000米处,1991年5月被茌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2008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对其进行了复查,因遗址地下汉墓较多,定名为菜屯汉墓群。遗址东西长860米,南北宽290米,面积约24万平方米。遗址地势原为隆起地带,现只保存西北角一部分,其余已为平地,地表散见汉砖瓦及宋元瓷片。在西北角的断面上可见到墙体,宽度为50米,高约0.5米,为沙土与红粘土的混合物,非常坚硬。墙体两侧均为纯黄沙,土质松散,文化堆积厚约70米—120米。部分汉墓距地表2.5米,遗址整体保存较好。

图片
图片
图片

菜屯遗址

据《山东省考古成果大全》载:菜屯遗址,位于菜屯镇菜屯村东南2千米,面积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米。采集的陶片以灰陶为主,陶质主要是泥质陶,纹饰有绳纹、弦纹等,可辨器形有盆、罐、瓮、缸、壶、豆、砖等。

图片

《遇善集序》碑

此碑立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碑铭主要介绍菜屯集市之事,但碑中提及“遇博平县之半壁屯赵子及乡众”,由之可知明代之时菜屯曾名“半壁屯”。另外,碑文阐述了集市商人为什么有义德才是为商之道。此碑已残缺,现埋于十字街西北艳花房前台阶之下。

附碑文:

集之言聚也。聚则易乱矣,况熙熙攘攘皆为利来乎?如利而已,则心计胜而三军沌肇矣。膺物售矣,真诚丧矣,攘臂起而谨厚衰矣。是集之相遇也,皆有机心也,有扰事者也,何善之兴也?

有其穷也,天厌人离。则是集奚取为易?曰易者,利之和也。孔子曰:“见利思义。”夫义者,利之善物也。

集之众义,善莫大焉。况百里奚举也以市,鬲之举也以鱼盐。则何人非善?何地无货?人之奈何自其于市井?

而曰瑞光者,余集结侣。而东山日晡,遇博平县之半壁屯赵子及乡众,具迷起集之意,跽起名且起序。

余为瑞光上善人也,余以天雨上宿是若或使之遇也,可不谓之“遇善”乎哉?或至于集,则人……相遇也。

大明万历□□年……旦立

图片


民间故事

妙改春联送祝福

从前,菜屯村有个赵有福老汉,他家有六个闺女,老汉经常爱在人前戏称家有六朵金花,六个仙女。后来,心地善良的赵老汉夫妇又收养了两个女儿。等老两口千辛万苦把八个女儿养育成人都出嫁了,老两口也老了。过去赵老汉家里总是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如今却是心头肉纷纷出阁,老两口四眼对孤灯,不免心里有说不出的苦闷。

赵有福小时候上过几年私塾,读过四书五经什么的,还能写一手好字,在当时菜屯村上也算是文化人了,每逢春节,村里人便会找他写春联。为了过年的喜庆,他会给多数人家写“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大地福满门”“新年迎新春,瑞雪兆丰年 ”之类。可这年他给自家写的春联却是另一番滋味,大门口的春联:“八千两黄金不算数,四个儿送礼是绝户。”堂屋门口的春联是:“河南只一家,山东就一户。”众乡亲看后都不解其意。

这时候,有个在外教书回家过年的先生,看到乡亲们一脸的不解,便笑着说:“一个姑娘叫千金,赵老汉八个闺女是多少啊?”大家一琢磨,八千金不就是八千两黄金吗?!先生接着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八个女婿合起来是几个儿啊?”大家这才恍然大悟。是啊,八千两黄金都嫁走了,女儿再多也是绝户,女婿折合多少儿子也是虚的。那“河南只一家,山东就一户”,乡亲们自然也就联想到赵老汉是从河南行医来到山东落户。没想到在春节这个家家团圆、户户喜庆的节日里,赵老汉夫妻俩却如此地觉得凄凉孤独。

教书先生左思右想,怎样才能让好心的赵老汉夫妇俩不寂寞,也过个快乐年呢?他在赵老汉大门前踱来踱去,仔仔细细地审视着赵老汉家的对联,他眼前忽然一亮,有了,我何不如此这般。教书先生匆匆回了家。

第二天一大早,赵有福一开大门,看到春联却变长了:“八千两黄金不算数照有福,四个儿送礼是绝户人羡慕。”赵有福老两口看到后手拉手笑个不停,哈哈大笑说:“有福,有福,照样有福。”(作者:赵怀功  原载2016年8月16日《茌平周讯》、2016年9月《印象茌平》)

桥神劝赌

菜屯镇马颊河上有一座明代石桥,因桥靠近伦庄,老百姓都称它为老伦桥,其实桥的真名叫升平桥。传说升平桥上有两位护桥神时时刻刻守护着,所以近百年来升平桥上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白天护桥神护着路人不会磕着碰着;晚上护桥神会给过桥人照路,人走哪条路哪条路就亮。在菜屯一带传说的“桥神劝赌”故事就发生在升平桥上。

相传民国初年,升平桥的西边赵庄有个叫赵二愣的青年,嗜赌成性,眼看田产输尽,仍不思悔改。赵二愣每次深夜赌博回家路过升平桥,桥神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桥神决定发发神威劝赵二愣改邪归正。

有个冬天的晚上,赵二愣在菜屯村赌博后回家,因为那晚手气好赢了不少钱,边走边哼上小曲,就在他走到升平桥中间时,突然听到背后有人喊:“不义之财不可取。”赵二愣先是一惊,接着就问:“你是谁?”桥下有人继续说:“不义之财不可取。”他看看四周黑咕隆咚没有人,不免有些害怕,但还是壮大了胆子提高嗓门问:“你是谁?别闹着玩了,出来。”回答他的却是噼里啪啦河上冰凌的崩裂声,以及突然刮来的刺骨朔风声,而且在那黑沉沉的暗夜里,那声响那寒风显得那样令人心惊胆寒。赵二愣猛个丁想起河神的传说,心想:坏了,我可能惊动河神了,快跑吧,别没命了。他跑得越快,风声也越来越大,而且“不义之财不可取”的声音也一遍遍响彻在他的身后,他赢的那点钱一路上也都跑没了。等他头也不敢回地一口气跑到家,棉袄都被惊汗湿透了,一句话也没说,一头扎到炕上昏迷了好几天,如同得了一场大病似的。

从此以后,赵二愣从心底里不愿意赌博了。别人不相信还试探他,要和他再赌一次。他却说:“桥神帮我改掉了赌钱的恶习,你小子也要小心桥神找算你。”(作者:赵怀功 原载2016年8月16日《茌平周讯》、2016年9月《印象茌平》)

悬壶济民“延寿堂”

民国初期,菜屯村没有专业诊所,缺医少药给菜屯一带的老百姓造成极大痛苦。最早是“刘氏药铺”,后起名“延寿堂”,由刘氏兄弟刘元勋、刘元镇创办。老百姓尊称为大先生、二先生。

刘氏兄弟治病救人,不分昼夜随请随到,不分寒暑有求必应。急病人之所急,忧病人之所忧。美名传乡里,后世多称赞。

民国三十二年大旱。菜屯一带颗粒无收,再加上汉奸齐子修三支队的横征暴敛,老百姓民不聊生,无法生存。特别是在这一年,丧尽天良、灭绝人性的日寇在堂邑、柳林实施“疟疾病菌”实验,大批青壮年男子死于非命。当时有大批堂邑、柳林一带的妇女逃难到菜屯。有一天清早,有个农妇晕倒在延寿堂附近。她的孩子吓得哇哇大哭,围观的村民也束手无策。刘元镇老先生闻讯赶来,俯下身来观看农妇的脸色,听了听心脏,把了手脉,安慰大家说没事,不要害怕,这是饿晕了。他从家里端来一碗红糖水,一勺一勺地喂给农妇。不一会,农妇慢慢醒来。后来,这位堠堌的农妇年年来拜谢刘先生的救命之恩。

刘元镇老先生医德高尚,穷不弃富不媚,他心中只有救死扶伤的天职,不仅救治菜屯的患者;还有周边县的病人。20世纪40年代清平县城里有个康姓土财主,其母患病多年,请过多名医生医治不见好转,反而越治越惨,不能进食,神志不清。这可吓坏了财主,万般无奈套上马车亲自请刘元镇前去救命。刘先生经过一番问诊、查看、号脉。他看了看愁眉不展的财主说:“你既然请我来,要相信我。”财主急忙回话:“相信,完全相信,治好了我愿给你平分家产。”刘老先生听了笑道:“先生差矣,我行医从不求财,我只是说你相信我就听我的话,家母的病只准好。”财主听罢忙起身施礼。刘先生扶起他,叮嘱说:“先把以前所有的药停止服用,三天内,第一天喂温开水一碗,第二天喂淡盐水一碗,第三天家母只准要东西吃,千万不能吃饭,一碗小米汤分早中晚喝,第四天,我再来看病。”看到财主一家人满脸疑惑,刘先生再三嘱咐,千万记住。

第四天一大早,清平县的财主前来刘元镇的延寿堂,又放鞭炮又敲门,并带了财礼感谢。刘先生回绝了他,并安慰他说:“你相信我,按照我说的做了,家母病情不但会好转而且一定会痊愈的。这样吧,今天你来了我就不用去了。按照这个处方再服用7天后,家母的病也就好了。”康财主接过处方一看,又惊呆了:“啊……,先生,就一味甘草,这……。”刘先生又安慰他:“对症用药,只当如此,康先生不必多虑。”

第八天一大早,刘先生的延寿堂前又是鞭炮又是锣鼓,原来康先生用马车拉着家母重谢来了。刘先生把康先生一家让到后院堂屋,康先生一家跪谢刘先生。刘先生急忙搀起康母:“折煞了,折煞了,家母痊愈就好,不必了,不必了。”看到康先生一脸的困惑,刘先生才道出其中的道理:“康先生啊,家母的病不重,而是以前的草药太重了。有钱买贵药,不一定除病灶,家母就是药物中伤,伤及元气,前三天的清水、盐水、淡糖水都为家母恢复之用,所以我连甘草都不敢用,家母身体基础还好,三天就清醒了,所以,我才用甘草解药毒。”

康母听了深受感动,哪有好了病才看望医生的,非要施礼。日后,康财主制作了锦旗、金匾送给刘元镇老先生。刘先生接受了,但没有挂上,因为太多了,没地方了。刘先生珍藏起来,记在心里。

刘氏的后人仁甫、仁昌两兄弟继承祖业,行医乡里。不分富贵与贫困,不分权力与地位,他们都一视同仁精心诊治。遇到家庭贫困拿不出药费的还予以资助,一时美名誉满鲁西大地。1957年延寿堂转为公私合营,最后并入菜屯卫生院。仁甫老先生在菜屯卫生院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80多岁高龄还不离工作岗位,坚持服务于民。

刘仁昌先后工作于博平县医院、聊城地区人民医院,1966年响应党的号召“医疗下乡,服务基层”,到冠县辛集医院工作。仁昌老先生医道高超,擅长针灸。在聊城地区人民医院工作时,有一位堂邑的女患者,患有胆道蛔虫病,发病时疼痛难忍,脸色苍白。她的丈夫四处求医无果。慕名找到仁昌大夫。仁昌大夫一根银针扎下去,疼痛即止,脸色好转。刘大夫又帮他付了药费,夫妇感恩不尽,送了一面锦旗表示感谢。仁昌大夫在辛集医院期间,医德高尚,方圆百里家喻户晓,老幼皆知辛集医院有一个医德高尚的刘老头。有一次,有个患急性盲肠炎的人,疼痛地在地上打滚,外科大夫无法做手术。仁昌大夫一根银针扎下去,顿时止住了痛。后来坚持喝了草药就治好了。刘大夫在辛集医院自己编写中医教材,培养青年人。他做到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延寿堂悬壶济民被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作者:刘秀清  原载2016年9月《印象茌平》)

图片
图片

图片



-END-




编辑:李 静   审核:王效山
监制:常 霞   顾问:刘本科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