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也正是在那一天,我在北京中轴线做了第一次志愿讲解。
我在中轴线做志愿服务,要从我离开部队之后开始。2017年从军队转业到北京以后,我有了比较多的空余时间,于是开始在北京做志愿服务。因为比较喜欢文史方向,所以选择了一些文化领域的志愿服务项目,到图书馆登记图书,到博物馆做文明引导员和讲解员。在文史圈子里学习的时间久了,北京中轴线渐渐进入视野,从陌生变得熟悉,从不了解变成关心乃至关切。特别是最近几年,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呼声一天高过一天,这个话题已经在北京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线上线下、展内馆外、街头巷尾。看到对北京中轴线的热议,作为一名文化领域的志愿者,对于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成败,我已经很难只做一个观众,它牵动着志愿服务的全局,而且我所做的志愿服务也已经有意无意间参与到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之中。
领略中轴线
我做的第一份志愿服务是北京历代帝王庙的志愿讲解员,在学习讲解的过程中,对明清北京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说起北京历代帝王庙的历史沿革,就会讲到明朝迁都到北京的永乐皇帝和营建历代帝王庙的嘉靖皇帝,他们对北京城的贡献远不止坛庙建筑,还有对北京内城和外城的改建、扩建,而北京中轴线的发展,正是随着北京城的建设史而发展起来的。熟悉了明清北京史,对北京中轴线沿途的十五个遗产构成要素都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中轴线的延伸过程,如何由短至长发展到今天7.8公里的格局,都成为讲解中的知识储备。
2019年底,我有幸通过了首都博物馆志愿讲解员的笔试和面试,虽然因为疫情闭馆和首都博物馆大规模布展耽搁了几年一直没能培训上岗,但参与了首博的很多次内部活动和讲座,也有机会把旧展、新展都多走了几遍。首都博物馆几年来一直在给北京中轴线描绘浓墨重彩的一笔:前几年把地下一层开辟为《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展,后来觉得力度还不够,又把一层方厅拿出来,推出了《辉煌中轴》的特展。熟悉首博的观众都知道首博这个展厅的地位,一直是用来办重量级特展的,多数是外省市的重磅文物进京,这次留给了北京城自己,《辉煌中轴》看得令人振奋。
接触中轴线
最靠近北京中轴线的志愿服务,要感谢天坛公园的招募。清晰地记得2022年春天,我错过了天坛公园的电子邮件,没有及时去面试,没想到公园方面单独回复了我的邮件,给了我补试的机会,让我有幸成为北京中轴线上的一名“蓝马甲”。虽然是北京中轴线十五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但天坛和故宫一样,自身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坛公园对志愿者的包容,也体现着中轴线“中和”的思想,天坛志愿服务队也成为我最喜欢最信任的志愿服务队之一。
不同于一般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岗,天坛公园对志愿讲解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和体系,在讲解培训之前,要先用一年的时间做足24小时的文明引导时长,然后才能进入初级班历时小半年的培训,培训时长足够以后考核,再经过一年的服务,才能进入中级班的培训。也就是说,如果您在天坛祈年殿或者圜丘景区遇到一位志愿讲解员,那他一定是三年以上的资深志愿者了。
参与中轴线
最初,我对文明引导这个岗位有一点不屑,总觉得这个岗位门槛低,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是要服从晋级体系,就和志愿者们一起上岗了。其实,文明引导服务并没有那么简单,需要有爱心、有耐心,甚至有技巧地和游客沟通、解释,还有劝阻,需要每位志愿者既要有责任担当,又要有高情商,有时候还需要豁达的胸怀承受委屈。文明引导岗有的在点位值守,有的是路线巡视,主要承担对游客咨询、对大客流高峰的疏导、对不文明行为的劝阻等。这几项工作做下来,半天儿时间,嗓子都要哑了,可大家都做得不亦乐乎,特别有成就感和自豪感。来咨询的游客,外地朋友比较多,常有游客会问我:从哪个门出公园比较近?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不会直接回答,而是再问一句:您下一步打算去哪里,乘坐什么交通工具?然后给出最优化的方案:去前门,您就出西门儿;去孔庙,您就出东门儿;坐地铁怎么走近;回您的酒店从南门打车……也会有游客在核心景区门口,问我景点门票值不值得买?北京口音的观众,我会说如果您不常来天坛,也是值得进去看看的,要是有公园年票,也可以下次约朋友一起参观;外地口音的游客,我会说要是飞机火车大老远来的,我个人建议您进去看看,拍个照,祈年殿就是您电视里常见的天坛标志性建筑,来趟北京别留什么遗憾。有一次在祈年殿南门四个剃着小平头的小伙子一起来问我怎么买景区的票,我追问了一句你们是不是现役军人?他们说是,我说拿着士兵证直接进,不用买票。能在北京中轴线上,把我热爱的了解的熟悉的北京精细化地介绍给外地游客,这是我特别开心的事。
劝阻不文明行为,是一件比较头疼的事,因为文明的人不需要劝阻。比如引导排队,就难免会遇到“加塞儿”的人,这对在后面排队的游客,是一种不公平。往往好意思插队的人就好意思不听劝,多数情况下,劝了两遍劝不动,后边的游客大多也理解我们,偶尔遇上不理解的就要费很多口舌和耐心来解释。后来我想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夸奖和鼓励,遇到北京大爷大妈“加塞儿”,我就说:“咱北京人局气,树立个北京榜样,您去排个队,没几分钟也到我这里了。”遇到外地游客插队,我就说:“这么多国际友人排队,看看咱们中国人的素养,您到后面去排队吧。”多数人也就不好意思插队了。有一次遇到个导游,举着旗子打着电话,径直从队伍外面走到检票口插队,假装看不见我的引导。我把她身后跟着的旅行团几十人全部拦进了排队的队伍里,女导游打完电话回头不见了游客开始骂骂咧咧,我心里偷偷地开心。不论是北京观众,还是外地游客,把他们都拉近为北京的主人,拉近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主人,民族荣誉感的唤醒能够杜绝不文明行为。
在文明引导岗位做得久了,每名志愿者都会从心底长出主人翁意识,成为天坛人。有时候不在服务岗位期间,我们到天坛公园去散步,没有穿着蓝马甲挂着志愿者证,也忍不住去劝阻。像随手扔垃圾、践踏草坪这些可能日常散步不好意思去过问,但是在天坛公园内吸烟,是一定要去劝阻的。中国的古代建筑以木建筑为主,不怕风雨和地震,就怕雷劈和失火,明早期建成的紫禁城内,如今主要建筑几乎没有明朝时期的了,大部分都毁于火灾。天坛内的祈年殿、斋宫寝殿,历史上都曾毁于大火。天坛公园内依苍璧礼天的理念遍植松柏,树木连成片,在天坛公园的任何一个角落抽烟,都威胁着文物古建的安全。如果没有了中国最重要的祭祀建筑群天坛的主体建筑,北京中轴线也将失去平衡之美,所以每一次志愿者对吸烟者的劝阻,都是对中轴线申遗的一次绵薄贡献。清朝的嘉庆年间,冬至祭天大典之前曾失火烧毁了整个斋宫寝殿的主殿、配殿和连廊。嘉庆皇帝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故再次发生,曾下令全北京的坛庙建筑禁止冬季点火熏炕。连皇帝都能为了保护建筑忍受住三九严寒,每一位参观者又怎么不能忍住一时烟瘾呢?这样出于保护目的的志愿服务,真是发自心底地对北京对中轴线对天坛的一份爱,在天坛志愿服务队中达成共识,已经不需要蓝马甲的加持。
我参加的天坛公园的第一次志愿者团建,是组织参观首都博物馆的《辉煌中轴》展,还有幸认识了首都博物馆的资深志愿讲解员王利老师。认识她的第三年,她年届古稀,从志愿讲解员的岗位“二次退休”。离岗前王老师问我,有没有她讲解中轴线展的录音,想在离开博物馆以后给自己留个纪念,幸好我一直珍藏着她的讲解录音时常学习。王利老师讲解中轴线展录音长达一百多分钟,有很多的拓展,旁征博引,言出有据。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沿途大大小小的文化遗产、博物馆、专题展览中,有很多像王利老师这样的志愿讲解员,想把他们对北京城、对中轴线的知识积累和拓展,无私地宣讲给观众,让北京人、中国人、国际友人,都来了解北京城的伟大和辉煌。在各位前辈的影响和指导下,我也终于成为中轴线沿途中的一名志愿讲解员,通过了天坛公园志愿服务队初级班的培训和考核,在天坛斋宫持证上岗。
关注中轴线
特别有纪念意义的是,我在天坛的第一次讲解,是今年的7月27日,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那一天。记得那天,在带领游客参观完斋宫三大主要建筑后,观众中有一对儿对天坛历史兴趣浓厚的本地青年希望我能多介绍一些,于是我又邀请他们俩去参观《走进斋宫》专题展览。这个展览的第一展厅中就有关于北京中轴线的介绍,我和他们俩说:“咱们北京中轴线申遗今天就要见分晓啦!”女孩子说:“您还真关注呀!”我说:“是呀,等这一天,好几年了。昨天中国刚刚入选两项世界自然遗产,期待今天北京中轴线入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上午的讲解刚刚结束,回到志愿者服务站换下蓝马甲,拿出手机,就看到了志愿者群里关于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分享,喜悦之情不能自已,仿佛申遗这件事,是我在努力去做的,仿佛申遗的成功,是我做成功了一件事。
呀,其实怎么能说仿佛呢?难道北京中轴线的申遗过程,不是每一个爱北京、助力北京的新、老北京人都在参与其中吗?有多少工作人员、志愿人员、普通市民、外来务工人员,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北京中轴线建设、保护、宣传、讲述、歌咏、传承……能在申遗成功的这一天,开启我的北京中轴线第一讲,不得不说,这巧合是我的幸运,也是我和北京中轴线的缘分。
相伴中轴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对北京中轴线这样评价:“北京中轴线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它体现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以及‘中和’的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从世界遗产大会的评价高度来看,北京中轴线的传承保护意义深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城市规划历史的重大贡献。
北京是一座城,中轴线是她的营都根本;北京是一条龙,中轴线是她的脊梁;北京是一种风格,中轴线是它的灵魂;北京是一曲交响,中轴线是它的主旋律。中轴线是对北京这座古老都城对中国千年营城之美,中国人追求对称秩序之美的最好呈现。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和”的哲学思想,是平衡、是协调、是折中,是中国人“中正平和”的社会自律和约束。正如北京中轴线上最璀璨的皇宫三大殿之中的中和殿上悬挂着乾隆皇帝御笔“允执厥中”的匾额,时刻提醒着皇帝做事要不偏不倚,公平公正。
北京中轴线,7.8公里长,绵延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十五个遗产构成要素,凝聚着亿万人聚焦的目光。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辉煌中轴的故事,远不止此前的七百余年,后面还要续写七百年、再七百年。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一名志愿者,愿我还能一如既往地参与其中,把中轴线的故事写下去,写出梁思成先生笔下北京城独有的壮美秩序,写出北京人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写出这座城历久弥新的精彩华章。
文章来源:《法制与新闻》杂志2024年9月上期
(作者系北京市东城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
来源:京味赏阅
作者: 韩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