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漾濞县:艺术赋能,阿尼么石头窝变成“金窝窝”

图片

图片

初冬时节,云南大理点苍山西麓的阿尼么村,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村口醒目的大吉他雕塑,弹奏出漾江的滔滔流水;七彩音符装饰的石头小路、画满涂鸦的石头墙面,展示着乡野意趣与现代艺术的交织碰撞……小小山村凭借独具一格的艺术农庄风貌,吸引众多游客不远千里奔赴乡愁。2024年“五一”阿尼么开村,“十一”不夜寨开寨,村里车水马龙、游客熙熙攘攘。村民们将“阿尼么”视作“石头带来的吉祥”。

阿尼么何以破茧而出,成为人人向往的“乡愁村”“诗意村”?“感谢上海援滇的持续帮扶,让阿尼么村不仅实现了绿水青山、田园牧歌的诗意回归,还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上闯出新路。”返乡艺术家李永康深情地说。一个有艺术、有乡愁、有故事、有温度、有品质的阿尼么正一步步前进。

石头窝里开出“致富花”

阿尼么,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平坡镇,平均海拔1600米。村中世居彝、汉两个民族,共44户192人,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区。在彝语中,“阿尼么”意为“鸟都不来的地方”,旧时的村民像是苦涩的山毛薯,散落在坑坑洼洼的石头窝里。如今,“艺术之石”成为乡愁艺术之梦开始的地方,曾经限制阿尼么发展的石头窝里开出“致富花”。

变化,要从返乡青年李永康回村创业说起。李永康十岁跟随父母离开阿尼么,后来成为云南小有名气的词曲创作者。2018年,阿尼么村民在昆明找到李永康,希望他能带领大伙儿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于是,李永康跟着乡亲们回到家乡。站在坡前的大石头上,他望着遍地的野草和垃圾,心中百感交集——几十年过去了,阿尼么依旧那么贫困、那么破旧。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毅然决定放弃了大城市的小康生活,回到家乡创办生态农庄,竭尽全力为家乡谋发展。

“阿尼么独特的山石风貌,是老天爷的赏赐。”在李永康看来,核桃树、古榕树、大石头不只是儿时乡愁,更是创新创业的基石。依托阿尼么独特的山石资源,李永康投资1300余万元,建成以石头为底色、艺术为内涵、乡愁为内核的“阿尼么007艺术农庄”。秉持“缺中之美”“乱中之美”的设计理念,农庄里的石屋既保留了粗狂味道,又颇具现代审美。山石与树木完美融合的房间,呈现出李永康的大胆创意。

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

在李永康创办的艺术农庄起步之时,上海援滇力量已把目光投向了阿尼么。来自上海市奉贤区的援滇干部经过深度调研,制定科学规划,聚焦人居环境,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擦亮乡村振兴底色,撬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2019年以来,沪滇协作资金持续投入,落实村落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进村道路硬化、户间道路改造、村庄美化绿化亮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等项目,并就地取材,以石头、古树、音乐为主要元素打造文化空间,推动阿尼么成为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

图片

阿尼么位于半山腰,沪滇协作助力新修水泥马路,原本开车去县城40多分钟,现在缩短近半。村中小路坑坑洼洼,一遇大雨就变泥泞。沪滇协作助力实施了道路硬化工程,铺上青石板,路旁还安装太阳能路灯。村里还因地制宜建设污水排放管道5公里,加上日处理污水30立方米的集中处理设施,实现污水收集全覆盖。垃圾桶、密闭式垃圾房、垃圾池、小型垃圾处理设备等安装到位,让村内环境焕然一新。此外,生态停车场、景观点等建设完成,改善乡村旅游的硬件。

通过奉贤区南桥镇牵线搭桥,上海奉贤建筑设计院与平坡镇政府签订规划提升合作协议,为阿尼么乡村振兴规划出谋划策,打造“以农促旅、以文兴业、以旅促农”的农文旅融合模式。“通过持续投入,我们把人居环境这个乡村振兴的基础做起来,激活当地百姓的内生发展动力,共同振兴乡村,实现增收致富。”漾濞县委常委、副县长,上海援滇干部盛城表示,通过示范带动作用让每个村子找到自己的振兴路径,“民富县强,我们的工作就有了成效。”

2024年“五一”假期,已然面貌一新的阿尼么举办了盛大的“开村仪式”。李永康深情献唱了原创新歌《缘牵南桥》,诉说沪滇协作推动乡村蝶变的故事。看着阿尼么日新月异的变化,李永康感慨地说:“即使我的艺术农庄内部搞得再好,如果没有沪滇协作支持优化整体环境,也没法吸引那么多游客。”

“金窝窝”引得“百鸟来巢”

有了“文化之魂”,原已破败的“石头村”很快恢复了活力。

2023年,阿尼么被云南省命名为“艺术家的第二居所”,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乡愁之地。越来越多艺术家留驻此地,来自贵州凯里的李德付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他第一次来到阿尼么,就对这片土地产生了别样情愫。“这里有着堪比家乡的温暖感触,还有浓厚的文艺气息,不断激发我的创作灵感。”李德付说。他和师妹罗可钰拿起刷子、滚筒,为阿尼么村的墙面精心绘制乡村彩绘艺术,进一步提升全村的文艺气质。

图片

随着村容村貌改善、文旅产业建设,村民们看到阿尼么真的变样了。生活有了奔头,他们的信心越来越足。“羊倌”李卫东放了大半辈子羊,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改行当“老板”。通过沪滇协作,他把自家房子改成民宿“放羊阿佬家”。现在,“放羊阿佬家”“教书阿舅家”“阿妈的烟火家”等特色民宿、餐厅落地,让村里的人气更旺了。7家民宿、餐厅联结了42户本地友邻亲戚,后者成为劳务合作对象、农副产品定点供应农户,通过小吃街铺面、农家小院等形式经营百货、烧烤等生意,实现共同致富。

昔日“空心村”,如今已“百鸟来巢”。大学毕业后,李蕊在长沙工作过一段时间,听说村里发展旅游业她就回来了。现在,李蕊成为讲解员和咖啡师。村委会副主任李江女曾在昆明打工,回村后不仅开了一家“阿妈的烟火家”餐厅,招聘了3位村民做特色餐饮,还注册抖音号,宣传当地的美食和美景。李永康兴奋地创作了一首《姑娘回乡吧》,歌词这样写道:“曾经我点亮火把,流泪送你离开故乡。如今我们点亮了村庄,迎接你回家乡。曾经的石头窝窝,变成了金窝窝。”

图片

文旅融合发展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现在,全村44户人家都参与了乡村旅游计划中,实现“整村经营”。阿尼么在流转出的土地上,打造了大理第一个“不夜寨”,建设“侠客小吃街”“乡愁影视街”,开辟经营铺面44个,实现了家家户户有店面,集体经济有收入。阿尼么还利用闲置厩舍,打造牛棚咖啡屋、驴爸吧酒吧等休闲场所。

阿尼么的好光景,是村民们从前完全不能想象的。2023年,阿尼么还获评了大理州首届“乡愁大理•最美乡村”。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可达25939元,比去年增收7427元;集体经济突破15万元。乡愁元素频频“出圈”,让阿尼么一跃成为大理州乡村旅游的流量担当。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