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体系是学校文化的高度概括与提炼,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价值选择所形成的具有独特魅力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涵盖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质量、行为规范、环境创设等多个方面。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文化对师生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及学校的整体氛围有着深远影响。
山东省济南古城中学文化建设以“蒙以养正·自强不息”的办学理念与“办一所师生同生共长的有生命质感的学校”的办学愿景为价值引领,从“四个建设维度、三项战略行动、四大支持策略”切入,将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与发力点集中在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物态层面四个维度。准确把握各维度间的关系,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关键。学校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以行为文化建设为标尺,以环境文化建设为载体,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四个维度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学校文化的有机整体,这些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更清晰、育人制度机制更完善、校园环境更有品位、办学特色更鲜明、师生文化自信更加坚定,逐步形成了校风正、教风好、学风浓、朝气蓬勃、生动活泼的美好校园。
学校文化建设以“三大战略行动”为路径。一是创建“家住槐荫‘育’见成长”教育品牌,近年来,学校根据槐荫区教育和体育局围绕“教育兴”促“西兴”的发展思路,拓展实践育人途径,充分挖掘学生“家门口”得天独厚的场域资源,盘活辖区文化资源,绘制学生校外“成长地图”,赋能学生成长,构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格局。学生在场域浸润中,住槐荫、知槐荫、爱槐荫、赞槐荫,形成校内外教育相衔接、相贯通的新模式。
二是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让学生在多样性课程体验中实现全面发展。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结构化、全面化的工程,是学校文化亮出“底色”、提升“价值”的标志。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强化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学校开设了23门选修课程,其中包括书法、剪纸、草编、独轮车、踩高跷、鲁绣六门非遗选修课程,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并融入学生培养之中,切实增加学生文化自信。
三是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学校文化IP。学校文化IP的打造是对学校历史文化的一次深入挖掘和整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髓,使学校文化在代代相传中不断延续和发展。传承文脉基因,就是要使文化真正成为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精神力量,这是学校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师生来说,共同的文化IP能够激发他们对学校的热爱和自豪感,使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认同,进而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学校打造文化IP与学校的发展历程和现实情况相结合,突出学校特色,发挥学校优势,让学校文化建设有历史根基、有可视脉络、有行动路径。学校的校园文化IP打造以历史为主题。查《槐荫区志》得知,古城原为祝阿(柯)城址。据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长清县志》载:“祝柯,县西北境,本祝国,黄帝之后,周武王所封。春秋襄公十九年,盟于祝柯。周武王封帝尧之后于祝,是为祝国。后属齐国,属祝柯地。汉置县,改为祝阿,属平原郡。魏晋改属济南郡。南北朝改属东太原郡。隋属齐。唐天宝年间,改祝阿为禹城县。唐乾元三年,安史之乱,李铣决河以陷贼,县为水坏,徙禹城于迁善村,而旧县遂呼‘古城’。”短短记载却穿越了近三千年的时空。沧海桑田,其事俱远,其音却遥,学校以村落历史为文化基础,进行《寻根·古城》校园文化建设和相关项目化学习研究,力求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学校文化IP。
学校文化建设以“四大支持策略”为支撑。“四大支持策略”即核心价值引领策略、制度化治理策略、优效方法驱动策略、用器涵养策略。核心价值引领策略,是要为学校发展确定一个被师生广泛认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体系,以此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活动,构建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核;制度化治理策略,是要建立一套适合学校发展、符合校情的规章和制度,以维护和保障办学思想有效贯彻执行,从而达成办学目标,助推学校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优效方法驱动策略,是指为达成目标而运用的适切的方法。在使用这些具体的方法、措施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某种信念和行为习惯会被师生强化,最终成为学校文化的基因;用器涵养策略,此处的“器”指代校园环境和环境氛围。学校的环境氛围就像一个全方位覆盖的容器,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陶冶和滋养着学校的每一个生命个体。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形成了积极向上、努力拼搏、充满尊重与包容的校园精神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通过独特的学校文化建设,更能形成鲜明的校园特色和文化标识,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学校文化建设更加有助于塑造学校的良好形象,为学校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让我们携手并进,以文化为笔,以教育为纸,共同绘制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教育”发展的和美画卷。
《中国教师报》2025年01月15日第14版
作者:汪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