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遇见学生的再创造

那天的课在学校录播室。我班学生贾智瑾在修改着同学的思维导图,她将课堂上发现的初三扇形、弧长公式等知识“嫁接”到小学的“知识树”上,真没想到学生画的“知识树”一下子穿越了小学6年的图形“时空”并伸向了初中。

这是江苏数学名师符永平执教的一堂复习课。没想到符老师课堂上的“放手”,竟让我有些“不认识”自己的学生了。这一切源于一份几乎没有一道数学题、只有指导学生“怎么学”的学案。其实,之前我也让学生画过思维导图,不过内容更多倾向于整理本单元知识点,至于知识点之间的“生长顺序”和每个知识点再生的数学问题,并没有过多引导学生去做。

我看了学生完成的学案,大部分出乎我的意料。当我把学生完成的学案交到符老师手里,内心一直是忐忑的,担心学生完成的学案达不到符老师的要求。第二天一早我就给符老师发信息,问他上课之前要不要熟悉一下学生,结果符老师说“不用,原汁原味的真实课堂最好”。

课一开始,符老师结合自己对学案的批阅,将学案上学生真实、全面、深刻主动“揭发”自己的问题分成6类呈现给学生。他充分欣赏敢于正视和大胆寻找自己问题的学生,并有目的指导和共享了特别有个性、特别隐蔽、特别易错的问题。

看着因为被符老师表扬而满面通红的邓博文,再看看其他学生因邓博文的问题而被激发的强烈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还有一些学生能努力在查漏补缺中自觉“刮骨疗毒”,这些都让现场听课教师无比震撼。

符老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和对“学习金字塔”理论的运用让我感受到合作学习中“提优补差”的强大功效,即优秀学生与学困生都在提高。针对学生完成得并不是很好的学案,符老师尽可能去发现并找到各层次学生的闪光点,并作为课堂教学的再生资源。他展示了部分学生的学案,还细心地给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案标注了鼓励的评语。我看到学生的眼神始终透着好奇,他们在同学的互评中也感受着他人的鼓励、建议和欣赏。

符老师设计的学案从内容到对学生评价的导向都在搭建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台阶。如第一次合作他就让学生将自己在“先学”中准备的个性化“漏洞”和基础性问题基本解决,所有学生已在“先学”中准备好“我有什么具体不会的问题”,避免了课上因时间短找不到问题、找不到“卡”点、不会找问题等现象,再说大家同时在学案上也准备了“我已掌握了什么”让帮助别人的小先生也“有备而来”,组长又在“全组捆绑式”评价要求下,看哪个组互助的抱团发展能力强、解决本组问题的速度快,发挥着自己的管理能力,从而加速全班学习的水涨船高。

我发现学生刚上课时还有点拘束,此时已彻底放松,且开始构建、发现、“再创造”新的公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我还发现符老师不停“奔走”在各组之间“点燃”着学生艰难的探索,寻找课堂的再生资源,努力让更多学生不断靠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于是更多学生很快发现了初三的弧长、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这堂课上,看到每个学生在课前充分“先学”的基础上,各组长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展开讨论,符老师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全部“卷入”互助问题的解决,而不仅仅是几位学霸的表现;看一些优生如何帮助学困生,进而启发学困生的感恩心,真正形成数学课堂助人等于助己的“德育场”。有了这两点,美好的课堂就会有学生的新发现和“再创造”。

这节复习课上,学生不仅结合自己梳理的“知识树”进行查漏,还设计了属于各自的基础题、易错题和提高题,这让我顿悟:“题从何来(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是最好的解题训练”的教学观。

学案开头符老师专门写了一句话“世界上最顶级的快乐与幸福在自己的发现与创造中”,他试图以此点燃学生会发现的欲望。学生的自主命题超出了现场听课人的预期。课堂上,不断出现好奇的问题情境,有的是符老师接着学生的话题“再生”的,有的是学生自己提供或“碰撞”生成的,加之时而一个期待的眼神,时而一个引导手势,时而鼓励,时而点赞,让学生充满自信迎接挑战,学生创造了太多“会学”的无限可能。符老师乘着学生刚探索出来的初中数学公式的成就感,布置了一道有趣的“暑期数学题”,希望有兴趣的学生将多个扇形做成圆锥模型,然后测量、计算、分析,如此,他们一定会发现初中和高中更有趣的数学的美好。

这节复习课让我在这届学生毕业前夕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学生。同时,我也似乎读懂了符老师20多年来探索数学教育“再创造”的“五神”金字塔,即神秘、神奇、神妙、神圣、神话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循环攀升的教育实践。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绵阳市万达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5年01月15日第12版 

作者:陈 霞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