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瑞典特派记者 殷 淼
瑞典南部韦特恩湖湖畔的小镇格兰纳,因其独特的“波尔卡格里斯”(一种红白相间的拐棍状糖果)而享有“糖果之都”的美誉。这款标志性甜点不仅象征着节日的甜蜜气氛,更是小镇的文化名片,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一品其独特风味。
现年82岁的邻居弗兰克告诉《环球时报》特派记者:“我清楚记得格兰纳这个位于瑞典韦特恩湖与欧洲一号高速公路之间的小镇,我的妈妈在我10多岁的时候,曾带我去小镇买过糖果,当时的热闹景象仍历历在目。”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糖果世界”的橱窗总是陈列着琳琅满目、色彩缤纷、形状各异的糖果,吸引路人驻足。老城区的百年手工糖果店,允许游客亲手制作专属糖果。在宜家或任何一家购物超市,随处可见的散装糖果区更是瑞典糖果文化的直观体现。
波尔卡格里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59年。当时,25岁的阿玛利亚·埃里克森因丈夫去世而成为寡妇,独自抚养女儿艾达。为了维持生计,阿玛利亚开始制作婚礼、洗礼和葬礼用的糖果。在当时的瑞典,女性通常被排除在商业活动之外,但阿玛利亚凭借当地法官的一纸特别许可,打破了这一传统——在时任市长卡尔·温贝里的支持下,阿玛利亚成为瑞典首批女性企业家之一。
阿玛利亚的糖果配方由糖、醋和水组成,通过加热、揉捏和拉伸制成。最初,这些糖果仅是普通的小枕形糖块。后来,她发挥创造力,将糖果设计成细长的棒状,并大胆尝试红白相间的配色,加入清爽的薄荷味,最终制成了如今人们熟知的经典拐棍糖。最初,这种糖果主要用于治疗咳嗽,但其甜美的口感和红白相间的经典设计迅速赢得了人们的喜爱,逐渐成为小镇的特色糖果。
多年来,阿玛利亚对糖果配方严加保密,仅传授给女儿艾达。在阿玛利亚1923年以99岁高龄去世后,艾达继续延续家族的糖果制作传统,并将配方公开。此举让更多人得以制作波尔卡格里斯,小镇的糖果产业也因此迎来了繁荣。
20世纪50年代,随着格兰纳糖果产量的提升,波尔卡格里斯变得更加普及。许多当地女性受到阿玛利亚的启发,将糖果制作作为谋生手段,她们在家庭厨房里制作糖果,然后让孩子们提着篮子到街上叫卖。随着汽车旅行的普及,糖果摊开始出现在连接瑞典南部与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号国道沿线上,波尔卡格里斯也随之成为游客喜爱的伴手礼。
目前,格兰纳仅有14位专业糖果师被授权制作和销售波尔卡格里斯。2022年,这款糖果获得了“欧盟地理标志保护认证”,确保只有在格兰纳老城区制作的产品才可称为“正宗波尔卡格里斯”。此外,小镇博物馆设有阿玛利亚的专属展览,展示她的旧照片和糖果事业早期的生活场景。她的故居如今被改建成豪华精品酒店“阿玛利亚之家”,每间客房均以18世纪风格装饰,供游客体验瑞典传统文化。
上世纪70年代,格兰纳首次推出象征瑞典国旗的蓝黄相间糖棒,这一创意虽然起初备受争议,但也激发了更多新奇口味的诞生。近年来,格兰纳的糖果工艺也不断创新,推出了多达55种口味的糖棒,包括肉桂卷、水果软糖和威士忌等,但传统的红白薄荷拐棍糖依然是销量冠军。
事实上,瑞典糖果文化远不止波尔卡格里斯一种,记者对各种糖果风味记忆犹新。小汽车形状的软糖以其甜而不腻的口感受到不同年龄层的喜爱;巧克力则以浓郁的牛奶风味著称;脆脆的焦糖夹心令人印象深刻;水果软糖清新爽口,色彩鲜艳;酥脆的巧克力威化饼干则颇受零食爱好者的推崇。而咸甜结合的鱼形甘草糖则成为最具争议的糖果,有些人爱不释手,有些人避而远之。
此前,《环球时报》特派记者曾打卡过位于斯德哥尔摩老城区里的一家糖果店,它是斯德哥尔摩唯—一家专门制作传统拐棍糖的店铺,拥有百年历史的手工糖果技艺在这里代代相传。一进门就被店内复古的氛围迷住了,糖果的香气扑鼻而来,特别是现场制作的拐棍糖,竟然可以趁热品尝!除了拐棍糖,他们的手工软糖也颇受欢迎,有三种口味:波尔卡、巧克力和海盐。这款手工软糖的形态类似于枣泥,味道像花生糖,但却软糯得多。记者尝试了店内最经典的口味——“波尔卡”,口感浓郁,甜而不腻,真的好吃到停不下来。更特别的是,店里还有限定口味,每个季节都会推出不一样的惊喜。
糖果在瑞典不仅是美食,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据统计,瑞典人均每年消费糖果约17公斤,显示出其糖果在瑞典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每年4月20日是“波尔卡格里斯日”,标志着糖果制作季节的开始。当天,糖果师傅们大量生产糖棒,以满足节日需求,并向阿玛利亚的传奇故事致敬。与此同时,瑞典的“星期六糖果日”传统亦深受欢迎。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这一习俗旨在鼓励每周限量食用糖果,从而减少龋齿风险,逐渐演变成孩子们的欢乐日。还值得一提的是,风靡全球的游戏《Candy Crush Saga》背后的研发团队也来自瑞典。游戏中缤纷的糖果形象,正是瑞典糖果文化的生动写照。
165年过去了,波尔卡格里斯依然延续着它的甜蜜传奇。它不仅为格兰纳小镇带来了经济繁荣,更承载着一个小镇的历史、文化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