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总是那么在乎别人的眼光?”
“明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为什么我还是觉得不快乐?”
“我很努力去满足别人,但内心却越来越空虚。”
这些问题背后,其实指向了同一个核心:
我们渴望通过别人的认可找到自身的价值,但这份执着却往往让我们离真正的快乐越来越远。
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01
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渴望被认可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归属感和尊重需求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阶段。
- 归属感:我们希望融入群体,获得友谊、爱和支持;
- 尊重需求:我们希望自己的能力、成就和价值被他人看到。
这种渴望本身没有问题,甚至可以激励我们变得更好。
比如,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夸奖,会更努力学习;职场人希望得到领导的认可,会更拼命工作。
但是,当这种渴望变成了一种执念,我们会慢慢发现,外界的认可并不能带来持久的满足感,反而让我们越来越不快乐。
02
越渴望得到认可,为什么越不快乐
把价值感交给了别人
当我们过于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就会逐渐忽略自己的感受。
心理学家罗洛·梅曾提到,人的成长需要“真实的自我”支持,但外界的评价往往让我们迷失。
举个例子:
如果一个人总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而努力,他可能会失去对自己内心需求的敏感度,变得不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长期下去,这种“不知道自己是谁”的状态会让人感到深深的空虚。
迎合别人会失去自我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自我异化”(self-alienation),指的是一个人为了迎合外界期待,与真实的自我渐行渐远。比如:
长时间的迎合会让我们感到“假装”的疲惫,最终可能对生活失去热情。
外界认可是短暂的奖励
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安(Ryan)提出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概念:
当我们过于依赖外在动机(别人的认可)时,就会形成一种“奖赏依赖”。
每次得到认可时会短暂感到满足,但这种满足很快会消失,于是我们又开始追逐新的认可,陷入一种“永无止境的循环”。
过度渴望导致内耗
渴望得到认可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完美主义倾向”。比如:
这种心理会导致极大的内耗,让我们既疲惫又焦虑。
害怕别人对自己失望,所以总是追求极致的表现;
担心被批评,所以反复检查工作,甚至不敢轻易表达意见。
03
如何摆脱这种“不快乐”
接纳自己,停止内耗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概念,意思是我们需要学会接纳自己所有的情绪和状态,而不是一味苛求完美。
当你觉得自己不够好时,告诉自己:“我已经尽力了,我值得被爱和接纳。”
学会接纳自己的不足,而不是总想着改变自己去迎合别人。
找到内在价值感
问问自己:“如果没有别人的评价,我还会做这件事吗?”
比如当你开始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别人的评价而活,你会发现内心的轻松感。
你努力工作是因为热爱,还是仅仅为了获得老板的认可?
你发朋友圈是因为想分享生活,还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点赞?
练习“放下”
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想法,但可以选择不被别人的想法左右。你需要明白一个事实: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欢。即使你再优秀,也会有人批评你。
与其花时间讨好别人,不如把精力用在让自己成长上。
培养内在动机
写在最后
不去讨好任何人,成为更真实的自己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真正让人感到自由的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当我们不再过度渴望别人的认可,开始为自己而活,就会发现:
不用迎合别人的期待,也可以感到快乐; 不用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也可以感到满足; 即使有时候不完美,也依然值得被爱。
《不去讨好任何人》书中提到,讨好型人格和过度追求认可的背后,其实是对自己不够自信、不够接纳的一种表现。只有学会与自己和解,才能真正拥有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人生最大的意义不在于赢得别人的掌声,而在于成为你自己。
推荐阅读:
《不去讨好任何人》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Rogers, C. R. (1961). On Becoming a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