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张忠谋自传下册(1964-2018)》中分享了他酸甜苦辣而跌宕起伏的半导体人生。
2.张忠谋在德州仪器工作了25年,后因与公司高层意见不合,离职前往通用器材公司担任总经理暨营运长。
3.然而,张忠谋在通用器材公司任职不到一年,便再次失业,随后回到中国台湾担任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4.在工研院任职期间,张忠谋推动三项改革,但最终失败,导致他再次辞职,全职投入台积电的发展。
5.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和尝试,张忠谋开创了“专业晶圆代工”独特的商业模式,成就了台积电这个世界级伟大企业。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半导体制造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鲜少有人不知道他的大名,也无法否认他的产业领袖地位,Morris Chang(M.C),张忠谋,几乎是如雷贯耳。
他的一生,大学毕业后就没有离开过半导体产业。他说,德州仪器和台积电(TSMC)是他生命的两次“命运之约”,德州仪器改变了他的上半生,台积电则改变了他的下半生。
人们仰视他的风生水起,却并不知道他曾经有过的数次屡败屡战的滑铁卢经历。他一字一句写下的《张忠谋自传》上下两册,向人们坦率而真实地呈现了他酸甜苦辣而跌宕起伏的半导体人生。
2024年11月29日,《张忠谋自传下册(1964-2018)》正式出版(远见天下文化出版)。这一年,他93岁了。距离《张忠谋自传上册(1931-1964)》出版已经时隔26年了。
余秋雨先生在为《张忠谋自传上册》写的长篇序文中写道,“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张忠谋先生从者如流,一呼百应,但作为一个思考者,他还是有点孤独。他不会设计温和的语气来表达他的否定,更不会采用勾肩搭背、称兄道弟的方式来软化他的规矩,因此正如一位记者所说,这位原被全社会仰望的男人,其实与社会格格不入,‘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欢我’,这是他真诚的自我判断,却不想有什么改变。”
张忠谋非常喜欢古典音乐,经常听的是贝多芬、勃拉姆斯、马勒,而最喜欢的是巴赫。他很少应酬,喜欢独处,做的是人仰马翻的热闹事业,过的是云淡风轻的安静生活。
一次,有人问他对退休的安排。他说,“我会慢慢交棒,跟每天正在发生的事渐行渐远。”他说他退休后很想教书,并引一句西方谚语作结,“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1931年7月,张忠谋出生于浙江鄞县,1岁时随父母迁南京,5岁迁广州,12岁迁重庆,14岁又随父母抵上海,17岁毕业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年底再迁香港。次年赴美入读哈佛大学,一年后转学到麻省理工MIT,22岁硕士毕业,进入半导体业,27岁加入德州仪器,30岁被公司送去斯坦福大学读电机工程博士,读完回来后一直做到52岁。54岁来到中国台湾,56岁创立台积电,87岁(2018年6月)正式退休。
张忠谋在66岁时写的自传上册,涵盖了他出生至33岁的岁月。“忙着做事的人很少有时间想过去,但在夜阑人静,偶尔回想过去,我最怀念的倒不是33岁以后事业有成就的时期,而是我的前半生。”
他写传的原因是他少年时代的作家梦,在美国三十多年,很少使用中文,到了台湾后,又开始多一些用中文,但少年的作家梦只成回忆了。
一次他读到海明威的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小说主人公是一位作家,小说在他临死前这样写道,“现在,他再也不能写那些故事,那些他储存起来,预备在他能写得更好时要写的故事。也许,至少他没把它们写坏。也许,他永远不能写得更好,这才是一直拖延不写的原因。总之,一切都不知道了。”(注:这段话是张根据英文原著自己译成中文的。)
张忠谋在上册自序中写道,“拖延的结果,原来竟是生命本质的无奈和不确定感!”读了海明威写的这段故事后的几天,张答应了天下文化事业群的创办人之一、经济学家高希均先生的几度邀约,决定自己动手一字一句地写传,前后写了两年。
“我是美国文豪海明威忠实的信徒,他对年轻作者的劝告是‘简单的字句,真实的感情’两者我都有。”1998年,他完成了自传上册并出版。
当时,他打算自台积电退休后再续写下册,也以为自己70多岁、顶多80岁就会退休,想不到一直做到87岁才退休,因此延迟了下册写作。退休后他即准备动笔,却因疫情与健康因素而写写停停,花了6年时间,才在93岁高龄,终于完成这部厚达619页,涵盖他从1964年到2018年54年岁月的下册巨作。
“德仪时期也是我最为热情澎湃的年代。德仪让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此,我无比地感激。读者们知道的台积电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台积电。其实,台积电并非一帆风顺。我也经历了不少酸甜苦辣。我非常庆幸在1985年,自美国来台湾,赴了与命运的约会,我也非常庆幸,这约会让我创造了台积电,而且做了31年(包括公司登记后、营业前的一年)董事长。不过台积电的成功,是由许多(约16万人)前前后后员工的贡献所造成的。”
“我的自传上、下册都是为自己写的,即使没有读者我也不在乎,因为在写书的过程中,我等于重新又活了一遍。至于题材,就是选择对我印象最深的事情,有点故事的。”他说,他要呈现真实的张忠谋。
这次我读张忠谋自传的下册,是该书在台湾出版问世仅十来天后。
张忠谋在下册的自序中写道,“下册的第一篇‘德仪篇’占全书三分之一篇幅,叙述我自己27岁至52岁黄金年龄的崛起及衰退。……它对我的培植也激发了我要登上德仪巅峰的雄心。但是,这雄心是无法实现的;不说别的,只看1970年代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客观环境,就可以断定我的雄心很难实现。但是我的痴心,居然使我‘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还在德仪多滞留了五六年,后来连婚姻都赔上了。现在回想,那五六年是多么绝望的五六年!台积电成功后,常常浮现在我心头的是:假使我在1970年代真的登上德仪的巅峰,我会怎样?半导体业又会怎样?我想我会自德仪退休,现在会是得克萨斯州老人。”
这里所说的“巅峰”,就是已经风生水起的他,当时立志要成为德州仪器的总裁。
张忠谋在德州仪器工作了25年之久。
1958年的5月,他和妻子从波士顿开车4天,来到了牛仔城的达拉斯,加入了德州仪器公司。那一年,他27岁。33岁时,他由工程师一跃而为业务部门的总经理,第一次需要面对一个3000人的组织。一年后,又被调去做更大的一个业务部门的总经理。再一年,他调任积体电路部的总经理。一帆风顺的他第四年已升任德州仪器副总裁,时年36岁。他开始全力投入学习如何做一个总经理,补上工程师所欠缺的领导、行销、客户、市场、定价、会计财务等等的知识与能力。
1972年5月的一个上午,41岁的他被通知升任集团副总裁,负责集团的全球半导体业务,掌管数万员工。那天是很高兴的一天,假使有任何隐忧,“让我明天再想吧,今天且尽情庆祝。”他写道。
张忠谋的父母亲在1950年来到美国。起初父亲还去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读了一个管理硕士,以为有了这个学位,可以找到适宜的工作。但是求职的结果,只得到两个offer,薪水都很低,父亲不愿接受。
后来就去开了一个售卖礼物和杂货的小店,自己给自己打工,赚自己的工资,这样维持了十几年。
到1971年,父母亲都已过了六十,张忠谋也首次有了价值100万美元的德州仪器股票,决定赠予父母亲十分之一的股票(以那时的生活水平,10万美元足够当作他们好几年的生活用途),让父母亲退休,不再这样辛苦了。
“我已经实现了我的‘美国梦’,前途看起来一片光明,下一步应该是德仪公司总裁的职位。”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
1968年,创业投资家阿瑟·洛克邀请诺艾斯和摩尔创办了英特尔。摩尔就是创立了摩尔定律的那位。很快安迪·葛洛夫也加入了。几年之内,英特尔快速成为德州仪器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张忠谋刚刚踌躇满志地接手了德州仪器的全球半导体业务,集团则在野心与诱惑的交集中,全力进入计算机、电子表、教育玩具、家庭电脑等消费者产品业务,从B端进入C端。
由于内部客户优先,产生了资源分配顾此失彼,短期绩效与企业长期健康也发生了冲突。张忠谋也在煎熬中明显感到他的经营理念与集团董事长和总裁的歧途,更被高层批评其领导不力。
“我还有指望吗?”他检讨了自己的工作处境:在德州仪器已19年半,头十七、八年可说是一帆风顺,最近两三年董事长和总裁对他的态度已至荒诞无稽,甚至到了侮辱的程度。
“半导体总经理这个职务,我做不下去了。”46岁的张忠谋,请求调职。结果,他被调去他并不看好的集团消费者产品集团任总经理。他开始从巅峰到下山的路途中了。
但是,他希望可以“东山再起”,熬了近三年。“一切都是被动,一切都是唯命是从。”他被要求“过渡”两三个月,离开了消费者产品集团,担任全公司的“品质与生产力总监”。讽刺的是,这成了“几年后我创办台积电的灵感和凭藉”。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张忠谋在德州仪器的际遇每况愈下。他被降级降薪,奖金和股票期权也永远绝缘。平行发生的是,“我和前妻决定分居及办理离婚手续。我们两人同年,在20岁两人还在大学时(她在波士顿大学,我在麻省理工)相恋,22岁就结婚,结婚得太早了!两人的爱大约继续了十几年吧,但当我在斯坦福读博士时,就已渐渐消散;到四五十岁时,两人几乎已成陌路人了。”“我们都没有外遇。……我们50岁时,女儿已去波士顿念大学(她母亲的母校),而且即将毕业自立,我们分手的时间也已到了。”
1981年底,他满50岁,独自搬入新寓。“忍一忍吧。”他告慰自己。
1983年10月,52岁的他正式提出从德州仪器辞职。他辞职的消息,一两天内就在《华尔街日报》等几份报纸上公布,猎头很快找上来,几番不同的面试,最后他去了通用器材公司担任总经理暨营运长。七、八个月的蜜月期过后,他发现现状与预期完全相悖,新职一年未到,董事长给了他最后通牒,要求“自动辞职”。张忠谋再次失业。人生的盛宴似乎将终。
命运的约会再次眷顾了张忠谋。这当然就是自传下册其余三分之二所写的台积电,“我一生最重要也最成功的工作”。
1984年,张忠谋应邀回到中国台湾,担任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工研院)院长。该院成立于1973年,是台湾最大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更是开创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先锋。
他在书中写道:“纽约的春天快快地过去,现在已到7月,我也已‘沉淀’了三个多月。几乎整个7月,我陷入‘此后做什么事’的沉思中。经济方面我已无后顾之忧,最重要的考量是未来的工作是否具足够挑战性,能使我再度兴奋;比较次要,但仍很重要的考量是工作地点和环境,我是否能适应?”
7月24日,他决定接受工研院院长职位。“闯一次天下吧,54岁,再不闯天下以后也不会了。”
张忠谋成为台湾工研院第三任院长,时有研究人员4000多人。他上任伊始,便着手推动三项改革,10年内一半研究经费要来自民间企业;工研院衍生的公司,必须把人也移过去;每年考绩最低的3%员工留职察看。工研院本质上是一个准政府机构,研究经费全部来源于政府。
此背景下,他单枪匹马的三项改革必然举步维艰,终至失败,并招致欠缺“人和”的名声,被认为“不善处理人事”。
1988年11月,57岁的张忠谋经历3年3个月又20天孤独的逆水行舟,决定请辞工研院院长一职。这是他5年内第三次辞职,内心充满了严重的挫折感。
人生有时就好像是一条莫比乌斯环(Mobius),人们以为自己在不断往前走,但走着走着,却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莫名地绕了回来。
张忠谋深感自己是一个“过河卒子”,不能退后,只能向前。向前只有一条路,全职投入在工研院院长任上自己全力艰难推动台积电发展(张是创始董事长,但并不在台积电受薪)。
他坚信不与客户竞争、与客户成为伙伴的“专业晶圆代工”商业模式,成本优势的优良品率,一定会成为台积电的核心竞争优势,并确立了必须积极开拓欧美国际市场的策略。
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真正开始了。第一年经营非常暗淡,营收400万美元,只达募资时营业计划的三分之一,营业亏损高达540万美元。
进入90年代,没有晶圆工厂的IC设计公司风起云涌,台积电的“专业晶圆代工”模式很快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显示出其独特的商业价值。十年间,台积电营收从1991年的44亿台币至2000年已达1662亿台币,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9.4%;毛利率从31%提高到46%;营业净利从7亿台币至613亿台币,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4.1%。
回头看,过去30年,台积电480多家客户中,占公司营收的70%~75%通常只有15家客户,虽然这15家客户有进有出,但英特尔、英伟达、苹果、高通、博通等核心客户始终占据重要贡献。张忠谋身为董事长,坚持每年亲自拜会核心客户,与客户高层保持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
当年入股台积电的荷兰飞利浦初始投资30亿台币,至2008年全部出清,回收4038亿台币,投资21年取得135倍回报。台湾地区政府的开发基金当年投资22亿台币,在他写作自传下册的2022年1月,基金已收回2760亿台币,且还持有6.4%股份,约值1.0418万亿台币,回报高达600倍以上。
观察,学习,思考,尝试,这是一个企业家终身所追求的事情。张忠谋说,“以我自己为例,观察的功夫,用在工作上的占比三分之二,用在工作之外的占比三分之一;阅读的功夫,用在工作上的占比五分之一,工作之外的阅读占比五分之四;而思考则是始终在进行的。我所谓的世界级的企业,就是一直在学习思考的企业。”
作为一代半导体巨人的张忠谋,在54年沉浮起伏的总经理和董事长职业生涯(1964-2018)中,一生底气深厚的蓄积与征战,开创了“专业晶圆代工”独特的商业模式,成就了一个世界级的伟大企业,推进了世界科技的进程,更改变了数十亿人的生活方式,可歌可泣,可敬可佩。
2001年1月23日,69岁的张忠谋与年轻他13岁的张淑芬Sophie结婚。“她的活泼、好动、乐观,忽然使我感觉又年轻起来。”由于正遇上全球半导体行业下滑的不景气,公司当年第一季的订单比前一季少了25%,而且下滑的暴风雨刚刚开始,没有任何停止的迹象。他们原本安排的新西兰南岛皇后镇10天蜜月旅行的计划,至一年后方开始完成。“Sophie谅解,但也惊异了,原来这是她要分享的我的生活。”
张忠谋定义张忠谋。这就是真实的张忠谋,这也是这本自传的特别价值。我推荐了许多朋友一定要争取读一下。
/// END ///
No.6164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吕明方
作者简介:方源资本合伙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创始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