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1月14日上午,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开幕,北京市市长殷勇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办好北京国际非遗周”。
记者了解到,2023年10月22日至25日,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举办,集中展示来自国内和全球约40个国家的近500个非遗项目,这也是首次在京举办的非遗大型国际展示交流活动。下一届非遗周将在2025年举办。
社会科学界别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杨利慧告诉新京报记者,她在2022年提出了举办北京国际非遗周的建议,并得到积极回应,“很荣幸,作为一名学者,能够为北京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建言献策,并真正看到它落地。事实上,在北京国际非遗周举办之前,整个北方并没有这一类型的大型活动。”
长期以来,看得见的物质遗产更容易受到公众的关注,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作为点缀,在活动中往往充当“配角”,保护起来也相对较难,“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在背后默默支撑着物质遗产。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鸟的两翼,缺一不可。”
在杨利慧看来,北京的非遗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的保护工作也取得了骄人成绩:1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4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303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
“北京一直在积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是缺乏一个统筹协调机制,如何让非遗的光彩照亮北京,彰显出北京的文化魅力,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非遗作为人类世世代代的智慧结晶,应该成为主角,去展示自己的魅力,国际非遗周恰好为它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杨利慧说。
2023年举办的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吸引了来自18个省、近40个国家、500个非遗项目、近3万中外观众、约180位中外嘉宾参加,获得300多家媒体报道、700余万阅读量,有效推动了北京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建设,“应该说,第一届我们办得很成功。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展示北京之美、中国之美,进而推进国相交、民相亲、心相通,相信未来非遗周的统筹协调作用会进一步凸显。”
在办好北京国际非遗周方面,杨利慧也提出自己的建议,如,可以借鉴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等成功经验。成都非遗节每年在节会上都会举办高层次非遗论坛,商讨国际非遗领域的前沿话题,已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和参与。同时,立足首都历史文化特色,可以在邀请国外参展单位以及重量级嘉宾上多多发力,使非遗周成为有力展示北京形象、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新名片。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