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冷时中风发病率增高,尤其是缺血性中风,可能与血管收缩、高血压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
2.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60岁以上、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饮酒、超重或肥胖等。
3.为预防中风,建议35岁以上无中风或小中风病史的人进行首次中风发病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策略。
4.日常生活中预防中风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营养、增加身体活动、控制体重、不吸烟和限制酒精摄入等。
5.对于有中风家族史的人群,应密切关注疾病信号,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考虑进行非侵袭性方法筛查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你有没有发现,不管在新闻里还是日常生活中,每到秋冬季节,突发中风被紧急送往医院的人都会更多。
中风的学名是“脑卒中”,分为两种:
缺血性中风:也叫“脑梗”或“脑梗死”,由于血管阻塞导致(通俗说就是“血管堵了”),是中风的主要类型(在中国约占所有中风的70%)。
出血性中风:也叫脑出血或“脑溢血”,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导致。
的确,天冷了更容易发生中风,尤其是缺血性中风。既往研究表明,在日平均气温<12.79 ℃的秋冬季,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而且在冬季日平均气温的基础上,气温每下降1℃,中风发病率就会增加3.9%。
不仅如此,天冷时中风入院的患者病情也更严重、治疗结局(预后)可能会更差。2023年一项在中国展开的研究显示,与非低温组(入院前14天的平均气温≥13 ℃)相比,低温组(入院前14天的平均气温<13 ℃)的缺血性中风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更高、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明显更高、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更严重,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也更高。
2023年发布的《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节选)——第3章 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以下简称“指南”)建议,对于35岁以上无中风或“小中风”(一过性缺血性脑病,TIA)病史的人:
如果无危险因素: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即可;
如果有1个及以上的上述中风主要危险因素:建议选择1种推荐的量表或工具进行首次中风发病风险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采取不同的策略:
经评估是低危人群: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3~5年后再次进行中风发病风险评估; 经评估是中危人群: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积极控制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血压、血糖、血脂、体重等);1~2年后再次进行中风发病风险评估; 经评估是高危人群:强烈建议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建议定期前往脑血管病专科诊治;每年进行1次中风发病风险评估。
此前在22个国家进行的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研究也显示,90%的中风发病风险都归因于10个常见的危险因素;而健康的生活方式(低风险的饮食、不吸烟、适量运动、正常体重、适度饮酒)能够减少70%的中风发病风险。
这些预防中风的建议,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今天,健康榨知机就来跟大家说一说。
1. 体检筛查以及基础疾病的管理
每年定期体检,一般都可以筛查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
如果这些指标异常,就要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生活干预或长期规律用药,预防中风的发生。
对于部分人群,颈动脉筛查也很重要。指南指出,对于男性、年龄60岁以上、且合并上述其它2个或以上中风主要危险因素的人,一般来说属于中风的高危人群,如果有条件,可以定期进行颈动脉筛查(如颈动脉彩超等)。但指南并不推荐在普通人群中常规开展颈动脉筛查。
如果查出中度以上(狭窄≥50%)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医生可能会进一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10年发病风险,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治疗)。
如果是重度(狭窄≥70%)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在预期寿命大于5年的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2. 日常生活中预防中风
(1)饮食营养的调整
每日饮食种类应多样化,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要合理:
采用包括全谷、杂豆、薯类、水果、蔬菜和奶制品以及总脂肪和饱和脂肪含量较低的均衡食谱,每日总脂肪摄入量应<总热量的30%,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2 g。 每天摄入新鲜蔬菜400~500 g、水果200~400 g;适量鱼、禽、蛋和瘦肉,平均摄入总量120~200 g;各种奶制品相当于液态奶300 g; 烹调植物油<25 g;控制添加糖(或称游离糖,即食物中添加的单体糖,如白糖、冰糖等)摄入,每日<50 g,最好<25 g。 建议降低钠摄入量和增加钾摄入量,有益于降低血压,从而降低中风风险。推荐一个人的食盐摄入量≤5 g/d。
(2)增加身体活动
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身体活动降低卒中风险。建议老年人、中风高危人群应在进行最大运动负荷检测后,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再进行锻炼。
健康成人每周应进行至少3~4次、每次至少持续40分钟的中等或以上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运动等)。
推荐日常工作以静坐为主的人群,每静坐1小时就站起来活动几分钟,包括那些每周规律运动、已达到推荐运动量的人,也要注意这一点。
(3)控制体重
超重和肥胖者应积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身体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从而有利于控制血压、减少中风风险。
(3)不吸烟
吸烟者应戒烟,不吸烟者应避免被动吸烟;
(4)不喝酒或尽量少喝酒
饮酒者应减少酒精摄入量或戒酒;饮酒的量要适度,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5g,女性减半。
3. 有中风家族史的人群的预防
对于有以下3类家族史的人群,医生可能会考虑CT动脉造影(CTA)或磁共振动脉造影(MRA)等非侵袭性方法筛查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再采取对应治疗措施:
一级亲属中有≥2例患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动脉瘤的患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患者,≥1名亲属罹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或≥1名亲属罹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患者; 纤维肌发育不良的患者。
建议遵循地中海式饮食,并补充纯橄榄油或坚果。 如果同时患有高血压,且目前饮食中没有限制钠摄入量,则每日应至少减少1 g钠(2.5 g盐)的摄入。
有活动能力的患者可以每周至少进行4次、每次至少1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每周2次、每次至少20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中风后运动和平衡功能出现障碍的患者,可在医务人员或保健专业人员的监督下进行运动。
戒烟戒酒。
高血压患者建议将血压降低至130/80 mmHg以下。
糖尿病患者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水平。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应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至<70 mg/dL.
高脂血症患者,应适时监测生活习性的改变,以及降低LDL-C的效果。
保持健康体重,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