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隆重召开,省长赵龙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24年工作时,报告提到泉州鲤城世遗宋元古城获批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充分肯定了鲤城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的成绩。
文物是凝固的,历史是鲜活的。多年来,鲤城在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上,亮点斐然、成效显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5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点赞,中山路等多个修缮项目获全国奖项;在全省率先成立区、街道两级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完成全区登记在册的234处不可移动文物“四有”基础档案建设。2024年,鲤城成为全省首个获批创建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也是第二批示范区创建15个试点中首个方案获批通过的地区。
不断开拓创新,探索实施文物保护利用新机制新制度。在私人产权文物上,鲤城推动文物收储、以修代租等方式实施实践,对国保单位施琅故宅、省保单位锡兰侨民旧居进行保护管理;在文物司法守护上,在全国率先成立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展馆,全省率先建立古城保护公益诉讼检察理论研究基地,出台《促进文物级古大厝家族内部析产和保护的若干惠民措施》,建立“1+X”监督机制,等等,借助司法力量解决市保单位洪氏大宗祠遗留十几年的管理使用问题;在保护与发展协同上,完成近百个项目考古工作,确保近10处文化遗产留存,出台《传统建筑构件回收利用管理暂行规定》,收储近百栋传统建筑保存较好的门窗、墙体等构件。
坚守保护第一,推动一批文物保护项目落地实施。在保护规划上,鲤城全力推进施琅故宅、亭店杨氏民居等国保单位的保护规划编制;在保护修缮上,推动施琅故宅、花桥慈济宫等27处各级文物单位进行修缮、维护,即将实现省级以上文保单位修缮一轮目标;在文物安消防上,争得省级文物保险服务试点,并延伸拓展推动辖区200多文物点纳入文物安消防监管平台,打造全省首个全覆盖文物智能监管平台;在保护应急上,针对人流量较多的文保单位,“一点一策”制定应急管理预案,安装人流监测系统,及时监测流量;在保护资金上,向上争取专项资金,推动成立世遗文化保护资金,并发动各界人士参与到文物保护中。
鼓励活化利用,深入发掘文物价值内涵,让文物真正“活”起来。鲤城协同推动修复不二祠、晚晴室以及小山丛竹书院等建筑,提升李贽故居等文物主题陈列馆,结合片区改造,打造氏族文化空间;“微改造”旧馆驿古街巷,串联开元寺、府文庙等世遗点,打造三朝巷、金鱼巷等“网红街巷”;结合东西塔、关公形象等,创作“海丝家族”城市IP,开发锡雕、“网红雪糕”、关公灯、关公手办等文创产品;首发上线泉州开元寺西游主题系列《海丝西游之猴行者》数字盲盒。
积极以文塑旅,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鲤城协同全市世遗点所在县(市、区)共同推动“世遗海丝游”互动共融;跨省联动,与丝路沿线8座重要节点城区结成“丝路友城联盟”,筹建斯里兰卡风情馆、澳门风情馆等特色展馆;梳理79家文化展馆资源,建设“刺桐博物之城”,发布世遗“刺桐宴”,王宫华侨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开工建设,泉州海丝主题演艺剧场综合体项目正式启动;发展“数字+文旅”,“AI游古城”获得全省数字文旅应用场景示范案例;新引进荣宝斋文化生活馆、安踏奥运殿堂旗舰店等项目,不断培育文旅新质生产力。
站在新起点,鲤城将深入实施文物研究、保护、利用、管理、叙事、交流六大体系,全力冲刺50个具体实施项目。在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方面,加强与高校交流合作,出台《鲤城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管理办法》,规范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在日常管理、保护修缮、政策支持等方面要求。在文物数字化的实践方面,引入VR、3D等科技手段,对全区文物点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和展示,探索打造“云上”游古城、沉浸式场景体验等多种数字化“玩法”,充分合理活化利用文物资源,助推文旅融合发展。在社会群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方面,将奖励表彰一批文物突出贡献者,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文物保护,加强社区文物志愿者、巡查员、管理员的规范管理,营造共同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
二审:郭巧燕
三审:薛相宜
来源:区文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