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1

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在这个“错位时代”,音乐该怎么听?

AI划重点 · 全文约2177字,阅读需7分钟

1.2024年流行音乐产业中,口碑与流量错位,期待与现实错位,被称为“错位时代”。

2.尽管Charli xcx的《 Brat》在各大乐评盘点中表现出色,但在流量数据上并不突出。

3.与此同时,Bruno Mars和Lady Gaga的《Die With a Smile》在流量上表现更出色,但口碑并非最佳。

4.由于当今社会的碎片化与多元化,创作者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表达,与目标受众群形成深度链接。

5.在这种“错位时代”,听众逐渐学会在多元的音乐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定义自我,探索内心。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文 | 狡童

在盘点完2024年的专辑和歌曲之后,乐评人乔恩·卡拉曼尼卡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这一年的流行音乐:没有明星的热门歌曲,没有热门歌曲的明星”,通俗点说就是“人红歌不红,歌红人不红。”

他举了几个例子,比如Tommy Richman的《MILLION DOLLAR BABY》,Spotify的年度播放量超过10亿,但他显然不是音乐圈里响当当的人物。相反,音乐圈里呼风唤雨的Taylor Swift,是Spotify2024年度总播放量最高的艺人,但没有一首歌进入年度单曲播放量前十。

图片

这个现象在内娱表现得更加明显,在整理了网上发布的70篇不同盘点之后,我们发现,乐评人和乐迷盘点的榜单跟平台发布的榜单,几乎是两回事。网友们年复一年地就着平台发布的十大金曲吐槽,并因此一而再地得出结论,华语乐坛完蛋了。

类似的观点,在国外同样大行其道,知名音乐博主Rick Beato喷当下的流行歌喷到心力交瘁。但与此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新专辑和新歌被盘点出来推荐,让人不免为之感到迷惑:“这么多好专辑和好歌,都没人在乎吗?”

图片

或者,谁都没有错,只不过,我们处于一个音乐的“错位时代”:口碑与流量错位,期待与现实错位,总结成两个字就是,抽象。

口碑和流量错位的时代

2024年,有一张唱片在各大乐评盘点中全面封神,这便是Charli xcx的《brat》。这张专辑在各大年度专辑盘点中获得了27个第1,遥遥领先其他专辑。

图片

不过,在流量数据上,《brat》并不算非常突出,专辑中最火的歌曲《360》,Spotify播放量至今为止不到3亿,专辑总播放量14.3亿。这已经是Charli xcx事业的重大突破了,但放到流量的游戏里看,只能说不差。

2024年里名副其实的热歌,Bruno Mars和Lady Gaga的《Die With a Smile》,96天破10亿次播放,当前的播放量是14.59亿,Bruno Mars和朴彩英合作的《APT.》,上线25天Spotify播放量就破了3亿。

图片

相比Charli xcx,另一位在盘点中表现也很突出的歌手MJ Lenderman则更“惨”,尽管专辑《Manning Fireworks》好评如潮,而且有多首歌曲被各种年度盘点推荐,但专辑中最火的歌曲《She's Leaving You》,播放量只有418万。

也有口碑和流量双丰收的歌手,比如,Kendrick Lamar、Billie Eilish和Sabrina Carpenter,但整体而言,更多在盘点中被视为好碟和好歌的作品,被淹没在流量的汪洋大海里,毕竟,在流媒体上,1%的顶流艺人占据了99%的流量。

流量不一定能撑起热门歌曲,作为Spotify、Apple Music、Amazon Music和Deezer四大平台的年度播放量最高艺人,Taylor Swift也没能让自己的某一首新歌播放量突破10亿,但这显然不影响她和粉丝们的纵情狂欢,并最终在巡演市场上创下了新纪录。

图片

没有最抽象,只有更抽象

去年有一个词很火,抽象,它甚至被某社交平台评为年度热词。

“抽象”这个词本身就是“错位”的体现,当我们觉得一位艺人表现得很抽象,这就意味着他/她的实际表现跟我们所期待的形象不相符合,无法用常理去解释,只能用“抽象”了。比如,《brat》的封面和方大同的歌词,“有机,有机,有机,有机,有机蔬菜好”。

可能没有人能说得明白,为什么一张模糊字体的绿色封面会席卷互联网,大概也没有人能讲清楚,方大同这张听起来有着明显录音瑕疵的专辑为什么反而会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图片

但实际上,专辑的“抽象化”是一个普遍现象,魏如萱在2024年发行了她出道以来最抽象的专辑《珍珠刑》,周深的《反深代词》也表现出了跟他唱OST时迥然不同的气质,张醒蝉的《No,no!》之所以被很多盘点推荐,则可能是因为它足够“抽象”。

所谓的“抽象”,不过是当下的歌手们、音乐人们、音乐玩家们更想要表现出自己作为“人”的独特个性——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只不过,在传统唱片业时代,为了追求“共鸣”而被有意隐藏起来罢了。

当人的个性被充分释放出来之后,我们才发现,原来,无法理解的“抽象”是这么有意思。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框架和规则,而是以一种更加直接和个人化的方式去表达和理解世界,音乐也因此具有了更多可能性。

图片

错位时代,各听各的

“写一首皆大欢喜的歌越来越难”(《最近有点烦》),李宗盛二十多年前写的歌词,含金量还在不断提升。

当下的音乐圈里,“皆大欢喜”几乎已经不存在了,平台心目中的音乐、粉丝们心目中的音乐、大众心目中的音乐、乐评人心目中的音乐和乐迷心目中的音乐可能是不同的平行世界。

现象的根源可能在于当今社会的碎片化与多元化。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个体的兴趣和需求被无限细分,平台算法的推送和个性化推荐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私人化的体验,使得每个人的播放列表成为一种个性化的标签。

于是,“共鸣”不再是单一的共同记忆或者大众认同,而是更为个人化的体验,是个体与作品之间的深度连接,不再是简单的情感共振,而是基于个人身份认同的“合并同类项”。

图片

这种变化促使创作者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表达,从而与目标受众群形成深度链接。而那些完成深度连接的音乐人,哪怕流量不高,也能找到其他办法养活自己。

比如The Cure,新专辑《Songs of a Lost World》里播放量最高的歌曲才一千万出头,但靠着卖实体唱片,卖出了乐队30年来的最好成绩。还有Cindy Lee,完全跳出流量游戏,把希望寄托给“小众”,“小众”也没辜负她,仅Bandcamp一个平台,就卖出了数万张唱片(下载和黑胶)。

在这样一个“错位时代”,听众也逐渐学会在这片多元的音乐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各听各的,在各自的轨道上追寻属于自己的音乐世界,定义自我,探索内心。而我们挑选的某一首歌,或多或少都映射出我们的价值观、情感状态以及独特的个性:你选择听什么样的歌,代表了你是怎样一个人。

-全文完-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