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打开《红楼梦》的N种方式,哪种适合你?

听一首红楼梦曲,尝一道红楼美食,走一走“大观园”……一部《红楼梦》,是无数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自其问世以来,“红楼热”就从未停止,每一次与“红楼”的相遇都令人如醉如痴,唤醒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图片

民族舞剧《红楼梦》(江苏大剧院 供图)

近年来,《红楼梦》的“打开”方式愈发多样:舞剧、沉浸式演出等各种艺术形式,以年轻视角走进人们心中的“红楼”;品读细节、拿着“放大镜”看《红楼梦》,借助互联网平台创作和传播“二创”等文化现象,也体现出新一代读者正以全新的眼光“回眸”经典。这些美好的“邂逅”赋予了名著新的活力与深度。

深度沉浸

以“入梦”诠释“红楼”故事

不仅去呈现“大观园那些事儿”,更重要的是将现代审美和情感融入其中,众多以沉浸式体验为特色的线下空间,通过流动的呈现让观众活成“大观园中人”,感受独特的中华美学精神。

图片

民族舞剧《红楼梦》 江苏大剧院供图

2021年,由江苏大剧院出品的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通过深情演绎“十二个姑娘”命运的盛开和凋零,大量“圈粉”观众。在唯美的视觉设计、精湛的舞美技术带来的超现实“红楼梦境”中,舞蹈深度打开文字背后的空间,上演喜与悲、盛与衰、生与死的互文,充盈着女性情思、青春愁绪,和对时代变迁的体悟,对生命本真的哲思。舞剧《红楼梦》的主创团队是清一色的“90后”,他们说,从常规中另辟蹊径,对“青春”“情感”“生命”等关键词来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让每一位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家族、社会的深沉关联,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

图片

沉浸体验项目《大梦·红楼》

和曹雪芹一同寻觅太虚幻境,和贾府众人一起玩击鼓传花……全国首个红楼梦主题近景沉浸体验项目《大梦·红楼》,自2024年暑期试运营以来演出已超百场。不少观众表示,在体验中可以跟随黛玉、宝钗等喜爱的角色自由行走并近距离互动,“仿佛看着这些角色在自己眼前真实地活了一回”。南京市越剧团排演的越剧青春版《红楼梦》,南京保利大剧院出品的中文原创音乐剧《宝玉》,南京熙南里街区红楼梦主题游园会……对经典名著的重构和“展开”,无不抓住年轻人的话语,以跨越古今的对话寻找当下的观众与传世名著之间的情感链接。

“细枝末节”,

生活化视角让文学想象落地

名著经典不只是学术研究的对象,更应该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一种生活,《红楼梦》的精妙,不在天上云端,而在烟火人间。如今,书迷们通过“接地气”的精细解读,寻找那些隐入书页和史册的生活细节,看到才子佳人,更看到市井繁华,看懂世情世事。

对于普通人来说,了解历史最好的方法是从中挖掘出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像贾府这样的人家,吃一顿饭的成本是多少,一年的“经济账”怎么算?当时不同的生活阶层,日常起居、服饰饮食是什么样的……小说中,一个贵族之家的日常生活,也不外乎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而这些“家长里短”,却时时以“微观化”的方式切入历史一角。从园林、建筑到服饰、器物,从宗教、礼俗到诗词、典籍,从戏曲、绘画到饮食、养生……洋洋大观蕴藏于生动鲜活的故事和细节里,人们可以按图索骥,积累足够的“小”视角,看懂18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的面貌和中华文化的特色。

图片

来源:江宁织造博物馆

细枝末节的“闲笔”、草蛇灰线的伏笔,并不引人注目,却蕴藏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细读之下,可以看到大观园中的赏花、夜宴、花下醉眠,欢乐且充满了亦庄亦谐的生活情调,然而,“红楼一梦”里也毫不缺少复杂的众生态和人物的歌哭悲欢:委曲求全的难堪,疲于奔命的艰辛,身不由己的感伤……两百多年前,当时的古人遇到的难题,其实在今天依然存在,很多年轻人都说,在“红楼众生相”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的冷暖苦乐穿过时间长河,既留下生命独特的痕迹,也成为当代社会的印证和答案,让我们再度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生命况味。

在南京、苏州、扬州等与《红楼梦》关系密切的古城,保护文化遗产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把《红楼梦》和城市的历史风貌紧紧联系在一起。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对“红楼”遗迹的探访,在历史遗迹、物事风俗的寻觅间考察作者的真实生活经历与小说的重合,在耳闻目见的同时品味丰富的“红楼”遗产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很多“红迷”特意穿着汉服,精心搭配妆造,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诗意和幻梦的“我们的大观园”。

多元视角,

开启属于你的“红楼梦”

“你一句春不晚,我留在真江南”,数字时代,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以无远弗届的力量为名著“扩圈”。打开抖音、B站、小红书等,点进#红楼梦#的标签,众多网友自发拍摄剪辑短视频,海量的跟评、追评、二次创作,对每一幕故事的精细解读,对每一位人物的独特理解,为“红楼”话题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养料”。其中,亮点频频的个性化解读,展现了当下每一个阅读个体是如何根据不同的人生体验、趣味爱好、阅读倾向,用自己的所思所想去认识“红楼”,赋予“红楼世界”以特殊的意义。黛玉喜提爱称“林怼怼”,她不再是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得有些“矫情”的女性,而是一个敢于展露真性情、情绪价值“拉满”的饱含生命力的人。“玫瑰虽好,刺儿扎手”的探春,让现代女性看到了充满力量的觉醒与成长,为个人和社会带来启迪。这些情感想象和体验,以热烈的情感抒发回应了数字时代强烈的个体意识,传递出面向未来的积极、开放、正能量的价值观。好书不藏于书斋而走向时代的舞台,其中虽然不乏断章取义的碎片,但也体现着严肃文学与网络传播的共生可能。

图片

“这位停下脚步听我讲《红楼梦》的外卖小哥,我想送给你和你的工友一套《红楼梦》以及我写的红学相关书籍。”2024年12月,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将一套由中华书局刊印的《红楼梦》、自己主编的《南京大学的红学课》以及一本《红楼梦》主题日历赠予55岁的梁慎瑞。此前,他在南京街头一场阅读分享会上为听众讲述“从六朝古都到传世名著——《红楼梦》与南京的前世今生”时,戴着头盔、口罩,身着“饿了么”蓝色工作服的梁慎瑞悄悄来到讲台旁边,在寒风刺骨的20多分钟里驻足聆听,直到收到接单提醒才恋恋不舍离开。梁慎瑞说,自己从小就爱看《红楼梦》,每天在下班后读《红楼梦》,还会跟两个儿子聊到《红楼梦》,用书中名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勉励孩子们多读书、多思考。发生在冬日的这件温馨小事,让“书香中国”具象化——经典文学的不朽魅力,如今它因境遇和机遇而获得的丰富性,在时代的诠释下还在不断增加,给予人们精神的滋养和心灵的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来源:新华报业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