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成就显著,沿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不断拓展。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新阶段,沿线人民积极创新大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利用,共同绘就人民运河的美好图景。
北京日报客户端联合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盘点出2024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10件大事。
1: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成绩斐然
6月22日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纪念日,10年来,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沿线城市,积极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沿线城市协调推进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系统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重点基础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2月和9月,中央先后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接着,沿线城市陆续印发各自省(市)的规划和方案并付诸实施。
2:京杭大运河第3次全线通水
3月20日,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岳城水库、潘庄引黄、引滦工程、官厅水库、再生水及雨洪水6个水源的水全部进入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公里河段有水有流,京杭大运河连续三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
期间,水利部会同京津冀鲁四省市,切实做好水量联合调度、水源置换和地下水回补、河道清理整治、水污染防治、动态跟踪监测评估、管水护水等工作,统筹调度长江水、黄河水、永定河水、滦河水、漳河水、当地雨水、再生水,有序启闭各关键闸门。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加强省界、各出入市断面监测,做好水量、水质和含沙量等重点数据监测。沿线各市严格执行调度指令,加强巡查力量和输水安全管控,保障补水工作顺利开展。2024年全线贯通时间较2023年提前半个月,补水时长增加近两个月,并维持全线有水状态超过100天。
3: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写入六省两市《政府工作报告》
1月至2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和河南等大运河沿线六省两市先后举行“两会”,各自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写入“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或“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相关举措。至此,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级辐射区、40个地市级拓展区和150个县(区、市)级核心区均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列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安排。
4:大运河主题旅游推广活动走进香港
6月13日,由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亚洲旅游交流中心共同主办的2024大运河主题旅游推广活动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本次活动旨在借助香港国际旅游平台,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大运河,吸引境外游客前往大运河沿线城市观光旅游,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
在活动现场,来自北京、浙江、安徽以及苏州等大运河沿线省市代表推介了文旅资源,展示了大运河沿线地区丰富的历史文脉、自然景观和人文风光。
此前,“你好!中国”——2024大运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活动在江苏无锡启动,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邀请境外友人共赏千年运河之美,藉此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
5:京津冀三地人大协同监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9月18日至20日,京津冀三地人大在天津开展《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实施情况执法检查。
此次协同监督检查是京津冀人大协同监督机制建立以来的首个项目,协同监督的主要内容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河道水系治理、生态环境修护、文旅融合发展等。
近年来,天津市围绕重要文物和遗址遗迹保护修缮、水资源保障、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谋划并实施了5大类70个重点工程。
6:京杭对话“十年精彩蝶变,运河流向未来”
6月17日, 以“十年精彩蝶变 运河流向未来”为主题的中国大运河申遗10周年暨2024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活动在杭州举行。
10年来,北京市将大运河文化带作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充分发挥省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在保护中赓续历史文脉,在传承中推动融合发展,在交流中凝聚文明共识,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共建共享进入新阶段。
杭州市创新大运河保护范式模式、共同守护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创新“大运河故事”叙事传播,携手打造大型活态遗产保护利用的“运河样板”。
期间,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发布《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报告》,为更好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思想策源和行动方案。
7:五省携手共护京杭大运河水上交通安全
8月,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河南五省七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执法部门负责人,聚首苏北航务管理处,商定京杭大运河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执法联勤联动工作机制。
京杭大运河是国家水运主通道,担负着大宗物资中转集散及北煤南运战略任务。对工作机制涉及船舶航行安全、污染防治、非法营运和航道保护等直接关系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领域,五省将加强信息共享、交流合作、联勤联动和执法互助,为实现京杭大运河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执法“一条河、一条心、一盘棋”的水上交通治理新格局,进一步凝聚各方合力,共同打造京杭大运河“共治共管共享”新格局。
8:河南打造隋唐大运河文化地标
12月,集大运河文化遗产和历史景观保护展示、考古科研和遗产监测为一体的河南省文化地标——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完成全新定位。
该馆位于洛阳瀍河入洛河处的西北角,距隋唐洛阳城宫城中轴线约3千米,采用“运河源、隋唐韵、河洛技”的理念,将总体内容划分为四大部分,即“形胜天下,运河中心”“千年运河,万物通济”“东都盛世,国运繁华”“古今辉映,源远流长”,以隋唐大运河的历史、文物、考古遗迹等为基础,采用大型沙盘(平置)与多媒体(竖置)组合展示的方式,营造大环境、大场景,通过深度挖掘隋唐大运河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属性,充分展示隋唐大运河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丰富文化内涵、作用、价值和意义。
9:大运河百里画廊洪泽湖旅游公路全线贯通
4月,江苏省淮安市大运河百里画廊洪泽湖旅游公路全线贯通。环洪泽湖旅游公路是该市把大运河建成“致富河、幸福河”的重点工程。
环洪泽湖旅游公路全长165公里,总投资约12.7亿元,2022年1月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全长170.87公里(淮阴段12.27公里、洪泽段46.4公里、盱眙段112.2公里)。
沿线三个县区和市相关部门赓即开展环湖公路周边路网规划、空间综合利用、农旅融合发展等实操工作,致力打造亲水临水大道、生态旅游大道、防汛生命通道、乡村振兴大道,持续放大经济、社会、生态效应,进一步彰显第四大淡水湖的独特资源禀赋和魅力。
10:丹青长卷和纪录片再现大运河历史沧桑
1月,由北京画院八位艺术家联袂创作的《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出。这幅丹青长卷画面从白浮泉、瓮山泊起,经万寿寺、积水潭、万宁桥,汇入三海,过天安门(故宫建筑群)向东到庆丰闸、八里桥、燃灯塔,再到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绿心公园和环球影城等地,最后经过青龙湾等水利枢纽到达天津,注入大海。
这幅长卷高0.5米、长27.4米,寓意着从白浮泉源头到天津入海口共274公里的距离。
6月,6集纪录片《清·运——讲述北运河的故事》在天津卫视频道播出,该纪录片分为《导流济运》《码头风云》等6集,将运河水、运河景、运河人、运河事、运河情、运河味融为一体,展现导流济运碑、筐儿港水利枢纽工程的新老故事,以及悠悠运河号子的朴素情怀。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