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我们似乎总是永无止境:
渴望更好的工作,
更大的房子,
还是更美满的家庭关系……
我们似乎总是在不断追逐下一个目标,卷向另一种极致,
但是,你是否曾经停下来思考过,这种无休止的追求是否真的能让我们更幸福?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理论——“享乐跑步机”理论,一起思考一下幸福的意义。
01
理论内容
享乐跑步机理论,也被称为“快乐适应”理论,最早由菲利普·布里克曼和唐纳德·T·坎贝尔提出。
这一理论揭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我们经历何种积极或消极的变化,我们的幸福感水平最终都会回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线水平。换句话说,我们似乎总是在追求更高的幸福感,但就像站在跑步机上跑步一样,无论我们跑得多快,都无法真正“前进”,因为跑步机本身就在不断地向后移动。
让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假设你一直梦想拥有一辆豪华轿车,经过不懈的努力,你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在刚买到车的那一刻,你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满足,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美好了起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新鲜感逐渐消退,你对车的喜爱程度也慢慢降低。最终,这辆车对你来说只是一个普通的代步工具,它不再能给你带来最初的那种快乐和满足感。
这个例子很好地诠释了享乐跑步机理论的核心观点。我们追求某个目标时,会对其充满期待和幻想,认为一旦实现,就能获得持久的幸福感。但实际上,这种幸福感往往是短暂的,一旦我们适应了新的生活状态,就会开始追求下一个目标。
享乐跑步机理论还指出: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我们总是期望拥有更多、更好的事物,但无论我们拥有什么,都会很快适应并产生新的欲望。这种无休止的追求让我们陷入了一个幸福的悖论:我们不断追逐更高的幸福感,但永远无法满足。
02
如何找到真正的幸福?
我们该如何跳出享乐跑步机的循环,找到真正的幸福呢?
要跳出享乐跑步机的循环,找到真正的幸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实践和调整。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珍惜当下,感恩生活。
具体例子:每天晚上睡觉前,花几分钟时间回顾一天中的美好时刻,比如朋友的微笑、家人的关怀、或是完成了一项任务的成就感。对这些瞬间表示感激,并意识到它们都是生活赋予我们的宝贵礼物。
实践方法:可以养成写感恩日记的习惯,每天记录下至少三件让你感到感激的事情。这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感恩心态,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追求内在成长,而非外在物质。
具体例子:假设你一直想买一台最新的苹果手机,但转念一想,你决定用这笔钱去报名一个摄影课程,学习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通过学习,你不仅掌握了新技能,还发现了自己对摄影的热爱,这种内在的成长和满足感远比拥有一部新手机来得更持久。
实践方法: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个人成长和兴趣培养上,比如学习一门新语言、掌握一种乐器、或是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等。
练习正念冥想。
具体例子:在忙碌的工作日午后,你感到有些疲惫和焦虑。于是,你决定进行几分钟的正念冥想。你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感受气息在鼻腔中的流动,以及身体各个部位的放松。几分钟后,你感到心情变得平静,焦虑感减轻了许多。
实践方法:可以每天安排一段时间进行正念冥想,比如早上起床后、午休时或晚上睡觉前。通过持续的练习,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正念水平,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
具体例子:周末时,你约了几个好友一起去爬山。在攀登过程中,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当你站在山顶俯瞰美景时,你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因为你知道这份快乐是与朋友们一起分享的。
实践方法:主动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保持联系,定期安排聚会或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感情。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
设定合理的目标,并享受过程。
具体例子:你决定在一年内读完50本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你制定了详细的阅读计划,并每个月都对自己的阅读进度进行总结和反思。在阅读过程中,你不仅享受到了知识的滋养,还发现了许多有趣的观点和想法。当你最终完成这个目标时,你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
实践方法:设定一些既具有挑战性又可实现的目标,并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步骤来实现它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耐心,享受每一个小成就带来的快乐。
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可以逐渐跳出享乐跑步机的循环,找到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并不是来自于外在的物质追求,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满足、成长和与他人的连接。让我们珍惜当下,追求内在的成长,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并享受追求目标的过程,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幸福。
03
专业指导
作为国内冥想领域的先行者,北京师范大学曾祥龙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正念心理学专委会、积极心理学专委会委员;国际冥想权威学刊MIFU编委。发展了全球首个喜心禅干预“喜悦之心”和中国首个第二代正念干预“正念积极心理”。
但是,他发现,现在的市场上的一些冥想课程存在过度简化和盲目应用,却忽略了冥想背后的原题的问题。尽管冥想给大脑带来了改变,但更重要的是冥想过程中,每一个心理操作的目的。
文章参考文献:
[1] Brickman, P., & Campbell, D. T. (1971). Hedonic relativism and planning the good society. In M. H. Appley (Ed.), Adaptation-level theory: A symposium (pp. 287-305).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 Fredrickson, B. L., Cohn, M. A., Coffey, K. A., Pek, J., & Finkel, S. M. (2008). Open hearts build lives: Positive emotions, induced through 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 build consequential personal resour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5), 1045-1062.
[3] Scitovsky, T. (1976). The Joyless Economy: An Inquiry into Human Satisfaction and Consumer Dissatisfa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文案编辑排版: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