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微公司预计2024年营业收入约为90.65亿元,同比增长约44.73%,归母净利润预计为15亿元至17亿元,同比减少约16.01%至4.81%。
2.公司研发投入加大,2024年预计研发投入合计约24.50亿元,较上年增长11.88亿元,增幅约94.13%。
3.中微公司拟在成都市高新区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中微半导体设备(成都)有限公司,用于建设研发及生产基地暨西南总部项目。
4.同时,公司拟与关联方共同设立一家私募股权管理公司,拓展其产业链上下游投资能力。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科创板日报》1月14日讯(记者 郭辉) 科创板半导体设备“一哥”中微公司今日(1月14日)盘后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并宣布通过对外投资进一步扩大其经营规模。
中微公司公告显示,经其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24年营业收入约为90.65亿元,较2023年增加约28.02亿元,同比增长约44.73%。
归母净利润方面,该公司预计2024年规模为15亿元至1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2.86亿元至0.86亿元,同比减少约16.01%至4.81%;归母扣非净利润则预计同比增加约7.43%至20.02%。**
关于业绩变化原因,中微公司表示,2024年公司刻蚀设备及薄膜设备中,针对芯片制造关键工艺的高端产品,新增付运量及销售额显著提升。
具体来看,2024年中微公司刻蚀设备销售约72.76亿元,同比增长约54.71%;LPCVD薄膜设备2024年实现首台销售,全年设备销售约1.56亿元,累计出货量已突破100个反应台。中微公司Micro-LED和高端显示领域的MOCVD设备的开发也取得进展。其表示,将积极布局用于碳化硅和氮化镓基功率器件应用的市场。
关于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原因,中微公司表示,一方面系2024年研发投入加大,另一方面是由于2023年出售了部分拓荆科技股份导致基数较高。
公告显示,2024年中微公司预计研发投入合计约24.50亿元,较上年增长11.88亿元,增幅约94.13%,2024年研发投入占该公司营业收入比例约为27.03%。其中,2024年度研发费用14.15亿元,增幅约为73.32%。
截至最新一个交易日(即:1月14日),中微公司的总市值为1172.84亿元,在A股半导体设备板块仅次于北方华创。北方华创最新市值约为2086.37亿元。
北方华创于昨日(1月13日)晚间公布其2024年度业绩预告。公告显示,预计其年度营收为276亿元至317.8亿元,同比上年增长25%至43.93%;年度归母净利润预计为51.7亿元至59.5亿元,同比增幅为32.6%至52.6%。得益于平台化和规模优势,北方华创整体业绩规模与净利润增幅方面优于中微公司。
北方华创关于业绩增长表示,2024年该公司多款新产品取得突破,电容耦合等离子体刻蚀设备(CCP)、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PECVD)、原子层沉积立式炉、堆叠式清洗机等多款新产品进入客户生产线并实现批量销售。
中微公司今日(1月14日)在披露年度业绩预告的同时,也宣布将通过系列对外投资进一步扩大其经营规模。
公告显示,中微公司拟在成都市高新区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中微半导体设备(成都)有限公司,用于建设研发及生产基地暨西南总部项目。该项目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元,项目建设总投资约30.5亿元;项目计划于2025年开工,2027年投入生产。
中微公司表示,预计到2030年,上述成都项目的年销售额将可达到10亿元,助力区域性半导体产业链的升级。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公司扩展集成电路设备业务范围,增强技术研发能力并扩大产能,提升市场占有率和整体营收。
不仅如此,中微公司还宣布拟与关联方共同设立一家名为“上海智微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私募股权管理公司,计划通过与其他社会资本合作,拓展其产业链上下游投资能力。
上海智微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将由中微公司前董事会秘书、前副总经理刘晓宇担任。公告显示,刘晓宇此前还曾任职于中芯国际,担任战略市场部分析师。而在中微公司工作期间,刘晓宇主要负责投资业务,操刀的投资项目包括拓荆科技、中芯国际、天岳先进、德龙激光、晶升股份、珂玛科技、先锋精科等。
另外,中微公司新一届董事会成员日前已完成换选,中微公司创始人尹志尧继续当选该公司董事会董事长,并担任总经理一职。同时,中微公司还新聘任丛海、陶珩、靳巨、陈伟文、何奕、姜银鑫等多名副总经理,新增一名核心技术人员。
2024年以来,消费电子等终端需求持续改善,AI、汽车电子等驱动行业革新,半导体行业周期复苏趋势显现。行业需求回升有望促使全球晶圆厂持续扩产并带动设备支出增长。根据SEMI的预测,2024年全球晶圆厂设备支出将提升至1130亿美元。
华创证券分析师耿琛在本月发布的研报观点称,AI等新兴应用的发展将助力半导体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进而带动晶圆厂设备支出、设备零部件市场规模不断提升。周期复苏、国产化、政策支持等多重利好共振,国产半导体设备零部件产业链有望迎来加速发展窗口期,充分内拓外延平台化布局的企业将具备广阔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