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2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总体 8.6%,意味着我国有9990万例慢阻肺病患者。目前国内慢阻肺病的管理现状并不乐观,面临“三高三低”的困境,即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疾病负担高、知晓率低、诊断率低、规范诊治率低。本团队之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慢阻肺病将在 2020—2050年对全球经济造成4.326万亿美元的损失,其中我国和美国的经济负担最重。
在2013年之前,国内普遍将慢阻肺病按其英文缩写简称为“COPD”,并在学术讨论、专业交流以及面对医院管理者和卫生政策制定者时使用。然而,除呼吸科以外的专业人士对该简称并不熟悉,也没有受到公众的太多关注。为了提高疾病的知晓率,加深公众对疾病的理解,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2013年将“COPD”这一英文简称修改为中文的“慢阻肺”。此后,医学领域和社会层面对疾病的认知有所改善,但仍远未达到“高血压”“糖尿病”的认知水平。为了更好地反映疾病对健康的影响,提高公众对疾病负担的认识,我们尝试调查将简称从“慢阻肺”修改为“慢阻肺病” 对于公众疾病认知的影响。这种改变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差异,而是旨在通过简称的改变来提高人们对慢阻肺病的认知。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希望引导公众和医疗工作者更加关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综合影响,从而激发更积极的医疗照护行动。
我们在前期的研究中通过社区招募的方式对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的26个乡镇社区开展了问卷调查。研究人员在前期研究的群体中随机选择,于 2024年8月至9月对乡镇居民进行现场访问并发放问卷 3183份,共收回有效问卷3128份。问卷内容包括各项社会人口学基线资料和与疾病名称变更相关的2个问题:“如果您患有以下两种疾病,请问您认力哪种疾病对您的健康损害更大”;“如果您需要给一种疾病起一个名字,以便在诊断后引起更多关注并及时就医,会选择哪个名字?”
本研究旨在评估更改疾病简称是否能提升公众对疾病的认知度,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量。首先,在健康意识方面,公众对疾病的认知往往直接受到其名称的影响。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疾病名称可以帮助引导公众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健康理念。其次,在健康损害感知方面,简称的变更可能会让公众对疾病的危害有更直观的认识。最后,作为公众健康意识的重要体现,就医行为也受疾病名称的影响。更合适的疾病简称可能会激发公众更积极的就医意愿,从而促进疾病的早诊和早治。因此,本研究将重点关注公众在简称变更后对慢阻肺病的认识是否加深,是否有助于充分认识疾病的严重性和早期预防治疗的重要性,以减轻个人和社会的疾病负担。
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对该疾病危害的认识,还是对其重要性的重视程度,公众选择“慢阻肺病”的比例都高于 “慢阻肺”,说明对于一种疾病,即使简单多一个“病”字,但会让公众从心理层面意识到其为一种疾病,并主动认识其危害性。本团队既往对慢阻肺病患者进行早期筛查结果显示,由于公众对该疾病了解不足,疾病诊断常被延误。疾病简称的改变将有益于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2024年9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务规范(试行)的通知》,决定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照护。这一历史性举措将使基层医务人员对慢阻肺病像对待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重视,使之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干预。此外,慢阻肺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对于防治呼吸道传染病同样非常重要,可以使基层的医疗体系始终保持住应对呼吸疾病(包括慢阻肺病和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一种能力,因此属于“平疫结合” 的有效手段。
疾病的简称从“COPD”到“慢阻肺”再到“慢阻肺病”,目的是提高公众对疾病的重视和关注度。本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对 “慢阻肺病”称谓的接受度和健康风险感知度明显高于“慢阻肺”。这一改变不仅可提升公众对该疾病的认知,也促使公众更加关注其潜在的健康危害,积极地寻求医疗帮助。因此,简称变更不仅是词语上的调整,更是推动公众健康意识提升,降低疾病负担的重要举措。未来,在确定“慢阻肺病” 作为规范简称后,应进一步加强对慢阻肺病的科普宣传,以期更有效地提升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促进早期干预,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供稿:杨汀,陈思邈,王叶
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