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高新区,“四支队伍”为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供需对接、融资发展、企业孵化、市场拓展等牵线搭桥、催化赋能,全程陪伴人才创新创业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吴燕霞
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需要专业人士在科研团队和企业间牵线搭桥。这类技术转移人才,被形象地称为“科创陪跑人”。近年随着科技成果转化需求日益增长,对“陪跑人”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一系列政策举措陆续出台,明确支持技术转移人才发展。
重庆市着眼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好条件,布局建设7个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构建人才创业陪跑支持体系,并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所在地高新区(下称“重庆高新区”)先行先试。目前已建立技术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投资经理人、孵化器管理人四支陪跑人队伍,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技术撮合、项目遴选、融资对接等专业服务。
西南大学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研究人员正在操作实验设备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服务人才的也是人才”
冬日的重庆医科大学校园,树木依然郁郁葱葱,从事科创经纪业务近16年的程玉婵,在一栋小楼的三层办公。这栋楼既是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研究院,也是SquareOne中国创新中心所在地。楼里有实验室,也有初创科技公司,还有专门提供给科研人员和企业负责人交流的公共区域。
“我以前是做科研的,后来成了陪跑人,就像是给科研成果找‘婆家’。”程玉婵笑道。
在重庆高新区,“四支队伍”为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供需对接、融资发展、企业孵化、市场拓展等牵线搭桥、催化赋能,全程陪伴人才创新创业。
程玉婵是重庆高新区首批陪跑人,先后主导引进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多个优质项目落地,为多家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科技型企业提供工商注册、律师服务、人力资源、创业辅导、知识产权代理等陪跑服务。
“按照以往的人才评价认定标准,我们这种做转化服务的没有适配的身份和职位,往往都在‘为他人作嫁衣’。”程玉婵说。
为了激发陪跑人活力,重庆高新区创新实施“积分制”评价认定机制,重点考察陪跑人职业资格、任职经历等“能力指标”和促成科技成果转化数量、技术交易金额等“实绩指标”,通过精准赋分测算,选拔一批优秀陪跑人才为其提供相应的人才政策待遇和服务补贴。
“人才创新创业需要一支专门、专业、专一的陪跑人队伍支持。把创新创业服务人才纳入区里的人才库,就是要树立起服务人才的陪跑人也是人才的用才导向。”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人才科科长张军伟说。
程玉婵凭借丰富的项目经验和出色的转化成果,在积分制评价中脱颖而出。她的学历、职称、社会任职经历等被量化为相应的积分参与重庆高新区人才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可享受安居保障、医疗健康等优厚待遇和最高20万元的服务补贴。同时,由她服务转化的科技成果数量、技术交易金额等工作内容也按照积分制评价计算规则得以量化。
“积分制为我们设定了一个‘游戏规则’,大家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更好的待遇和更多的资源支持。”程玉婵说。
构建“资金池”金融后盾
科技成果要真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资金支持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单靠陪跑人的自身能力和资源,很难满足企业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的资金需求。
“2020年,我曾协助一个医疗器械研发团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初创科技公司受限于公司规模和投融资资源匮乏,往往较难获得大额投资。”程玉婵告诉记者。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路上的资金难题,重庆高新区联动“政府+市场”的政策、平台、资金、技术等资源,构建“种子基金—先投后股—科企梯度贷”全链条科技金融“资金池”,进一步提升陪跑人队伍的服务效能。
其中,种子基金聚焦“投小”,主要以政府为牵引发挥对市场资本的撬动作用;先投后股聚焦“投早”,创新将先期“财政投入”和后期“股权认购”相结合;科企梯度贷聚焦“投科技”,以政府背书成立科学城担保公司,建立“政银担”三方共同参与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
目前,重庆高新区已领投早期项目148个,撬动社会资本超3亿元,助力孵化科技型企业109家、高新技术企业56家。在“资金池”助力下,程玉婵等陪跑人成功推动多个项目的成果转化。
“资金池就是我们的‘金融后盾’,在关键时刻提供有力支持。”程玉婵感慨地说。
“线上+线下”搭建多渠道业务资源
为了高效链接科技成果转化诉求和陪跑人服务供给资源,重庆高新区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方式,为陪跑人搭建多维度的干事创业舞台,提供多渠道的业务资源和机会场景。
“创业导师问询台”是西部(重庆)科学城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设置的特色服务窗口,不少陪跑人会到这里办公,在线下为科创团队提供“一对一”咨询或受理各类个性化创新创业需求。
“我们在服务港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成果评估论证会、创业辅导等系列活动,为人才项目和陪跑人搭建合作交流平台。”重庆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孵化服务部部长程琳介绍。
而在线上,重庆高新区依托重庆市“渝才荟”服务系统,打造重庆高新区人才服务专属模块,签约上线65名陪跑人才、48家专业机构、9类金融产品等资源信息。需求方可一键查询匹配,实现线上点单、接单、办单、评单服务闭环。据统计,该线上服务模块已惠及4100余人次,人才创业成功率提高约20个百分点。
中能聚科(重庆)非开挖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就在“线上”找到了解决企业燃眉之急的技术。作为一家致力于地下管网非开挖技术修复的高科技公司,中能聚科发现现有非开挖修复技术存在技术难题,便将技术需求发布到线上服务模块。陪跑人了解到企业的需求后,仅用一天就联系到了重庆大学机械学院团队,促成双方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如今,相关科研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重庆高新区虎溪街道市政排水管网改造项目,推动施工周期缩短三分之一,节约了超30%的成本。
截至2024年,重庆高新区培育“四支队伍”人数已达460余名,他们有序分布在集成电路、软件信息、生物医药、智能网联等主导产业链中深度服务,搜储科技成果供需1300余项,转化科技成果265项,仅2024年就带动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5亿元、同比增长2.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