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社会研究所所长王俊秀主持本次会议。信息社会50人论坛和老龄社会30人论坛秘书长林茜回顾了论坛2024年的工作成果并发布了论坛2024年度书籍《新局:破立之间的产业与制度》。
主题演讲环节,国际信息研究科学院院士钟义信、中宣部文改办原副主任高书生、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段永朝、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原主任姜奇平分别以《人工智能的范式革命》《文化科技政策:回顾与展望》《全球不平等:21世纪的挑战》《社会科学中的场论》为题发表精彩演讲。
钟义信指出,当前人工智能研究存在诸多问题,如将人工智能等同于人工脑、混淆智慧与智能等。他认为,人工智能研究对象是人类主导的信息生态过程,与物质学科有本质区别,应坚持人本主义。他强调,要实现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需进行科学观和方法论的大破大立,即范式革命。他提出,信息学科范式与中华文明的思想精髓高度契合,可引领人工智能范式革命。他还对大模型等现有研究进行了剖析,认为其存在形式化、缺乏理解等问题,需通过范式革命走向高级阶段。
段永朝提到皮凯蒂通过“世界不平等实验室”揭示了全球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平等现状及两极分化趋势,并介绍了皮凯蒂与马尔萨斯、李嘉图、马克思、库兹涅茨等经济学家在不平等问题上的不同观点。皮凯蒂认为不平等问题不能靠经济市场自然修正,其提出的干预建议包括劳资共管企业、普遍收入、公民资本禀赋、公民民主券及税制改革等。段永朝还探讨了未来数据技术对不平等的影响,提出产消融合、个人智能代理时代、超级平台涌现及央行数字人民币等概念,并强调解决分账机制对财富分配的重要性。
姜奇平指出,“数据空间”一词正逐渐火热,我国在追赶美国信息化战略过程中,开始思考系统性反超的思路,数据空间成为重要的参照模式。姜奇平提到,我国对数据基础设施的研究起自2005年,强调应用导向,背后是“场”的概念,与美国的计算思路存在东西方根本分歧。他介绍了数据场的相关理论,包括势的概念、主客二元性等,并强调中国的模式是人与物联合计算,信息科学范式需结合主体与客体。姜奇平还探讨了如何建立统一场论,以及数据要素场的概念,他认为数据局的本质是国家专门成立的应用部门,强调数据的价值实现。
人工智能经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霞主持了互动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围绕会议主题和演讲内容发言。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原理事长杨培芳针对钟义信的发言补充了三点内容:一是AI目前解决不了人的问题,未来可能涉及基因层面,而非仅靠芯片;二是从整体论到协同论的转变,信息社会更强调协同;三是大数据追求芯片纳米精度的意义有限,未来应更关注价值创造与财富分配的平衡。他还提到需要加强公共平台建设,提出网络中性社会和公共理性革命的概念,以解决当前社会矛盾,并指出经济学应关注公平与效率的平衡,而非仅侧重效率。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吕本富指出,AI在知识挖掘方面有挑战,大模型可能产生非人类设定的问题和目标。他强调需关注机器智能的闭环决策及人类让度给智能的能力,如自动驾驶带来的技能退化等。他还提出人工智能伦理的“三纲五常”,并认为即便智能未达人类智慧,其影响也需警惕。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李琪介绍了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创意挑战赛,该赛事已举办十五届,参赛团队超22万支。赛事包括常规赛和六个实战赛,涵盖跨境电商、乡村振兴等,与地方企业和行业深度结合。李琪邀请论坛专家给予指导,更好地服务大学生电商创新创业和升学。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吕廷杰强调人工智能将深刻变革文创产业,未来内容可直接变现,需关注数字赋能文创产业的政策和走向。他还提到数字鸿沟是生产力鸿沟,科技发展并不一定带来更公平。在数据空间方面,指出数据需清洗,算力不仅依赖芯片,通信能力也至关重要。他强调人工智能发展需与人类价值观对齐,2025年是关注其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一年,同时指出当前科学发展在能耗等方面的效率问题,希望论坛能为国家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知识。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六所研究员龚炳铮建议信息社会50人论坛活动应多样化、经常化、网络化,如每年年会、季度论坛、双月或双周研讨会等,形式可包括报告会、讨论和头脑风暴等,以发挥更大影响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他还提出论坛成员应多吸收企业代表,促进跨界融合与创新。
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高红冰提出,在从旧大陆向新大陆的迁移中,建立新的体系可能比在传统环境中更容易。他强调智能作为新学科的重要性,并指出随着科技特别是AI的发展,如ChatGPT背后的Transformer技术,传统的经济和技术框架已不足以解释当前现象。高红冰认为,智能技术正在形成一个超越传统技术和经济界限的更大生态系统,提出了关于人类与智能系统互动(“人智关系”)的核心议题,并呼吁采用新的理论和架构来重新思考经济学和社会伦理问题。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首席专家梁春晓认为,平等是乌托邦,不平等源于人性追求,从个人到国家都在追求超越。他指出追求平等需兼顾效率,避免陷入贫困平等,同时要防止出现管控平等的“老大哥”式人物或现象,这比一般不平等更可怕。
中国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张国华建议增加对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麦克法兰的《现代世界的诞生》两书的关注。他认为看待不平等问题分两个层次:一是精神世界和法律层面上人格意义的不平等,推动社会进步是必要的;二是对物质经济不平等应有客观认知,人类追求这种不平等正是社会和物质世界极大进步的动力。
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实验室主任刘伟认为智能技术已超越科技范畴,科技视角看智能有局限。他指出,智能未突破的原因不仅是计算问题,半形式化或部分形式化也未应用到硬件中,传统科技包括数学有局限,真正的博弈中艺术性内容难计算,未来智能是计算和算计的融合体,需继续努力。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赖茂生认为年会主题“新局”很好,关注文化即关注人,在新局中人应处于“本”的位置,人的智慧与尊严应受足够重视,而非轻易谈论取代,这方面值得深究。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中心首席科学家沈浩认为技术常隐藏在文化中,只有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时,人们才会意识到其重要性。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院长马旗戟指出,我们在用西方科学逻辑哲学等概念讨论智慧和智能,却又说西方无法讲清智慧,同时用我们的话语体系也难以说清智慧,因为没人能真正讲清智慧是什么。他还提到技术常被文化传统遮蔽,但一旦技术创造出自己的文化,就会成为主流,进而反向批判传统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不好。
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研究会副会长阿拉木斯回应了诈骗中基础运营商责任问题,他指出,为保护隐私允许虚拟号码存在是制度漏洞,反而成侵犯隐私源头。这个问题值得关注。因为它涉及到保护措施是否真正有效,以及是否可能反而伤害了本应保护的对象。
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副会长兼执行副秘书长吴秀媛强调要关注数据和技术的应用价值,希望论坛专家多关注基层、民生和三农问题。
随后,王俊秀揭晓了“信息社会50人论坛2024年度杰出学者奖” 获奖名单。吕本富、刘伟分别荣获该奖项。同时,向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陈禹颁发了终身成就奖。
最后,轮值主席交接环节中,吕廷杰作为信息社会50人论坛2025年度轮值主席,简述了2025年度工作设想。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数字经济分会理事长刘九如、国脉集团董事长兼首席研究员杨冰之、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左美云等出席年会。
机构简介
“信息社会50人论坛”是由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阿里研究院等五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的学术群体,聚集关注中国信息社会问题研究的著名学者及领域内专家,以“开放分享、相互学习、平等争鸣、文责自负”为原则,共同研讨信息社会发展问题,致力于传播信息社会理念、增进信息社会共识、创新信息社会理论、指导信息社会实践。
查看原图 10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