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北关记忆】七秩剪不断 两代理发匠

图片

图片

陇西县北关正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中心城区,旧为陇西城北门。北关正街代表的是陇西的明清文化到近现代的城市文化特色,保存着老陇西的味道,彰显着陇西的古城文化与城市记忆。为了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北关正街,聆听深藏老街旧巷的温情故事,追寻独属北关的旧梦时光,展示北关正街厚重的历史文化风采,本台《陇西新闻》今天起特开设【北关记忆】栏目。今天播出第一期节目:《七秩剪不断 两代理发匠》

图片

在陇西北关正街,一些老街坊坚守传承家族技艺,成就了家喻户晓的老字号。关于他们家族技艺传承的故事也为人津津乐道。今天,《北关记忆》栏目就带您认识一家两代人为之坚守七十多年的老字号理发店。
“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说的正是理发技艺。从北关正街南广场一路向北不足百米,一间不到20平米的临街店面,门头挂着黑底烫金的“老字号理发店”牌匾。早上十点多,62岁的理发师蒋全德正给远道而来的老顾客郭兴如理发刮胡须。

图片

顾客郭兴如:头发不爱长,三个月理一次头发,坐班车,三十公里路为一趟理发专门在这个地方理(发)。
老顾客郭兴如家在渭阳乡小干川村,今天专门搭乘班车进城来这儿理发。来回车程一个多小时,乘车费16元。理发连带刮胡须不足半小时,收费只有10块钱。郭兴如从不算经济账,远道而来,只为理发之余,跟说话投机的理发师老友闲聊人生、说说近况。十年前,一次偶然的进店理发,年龄相仿的主顾两人相谈甚欢。理发师傅随和乐观的好脾性、一把过硬的好手艺、一段家族传承的老故事给郭兴如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他便认定了往后理发就来这家店。

图片

顾客郭兴如:(理发师)热情,刮胡须从来都没有刮烂过(脸)。就是理得好,一个字。一发不可收拾,以后就一直来。
对于理发师蒋全德而言,郭兴如只是众多顾客里常来常往的“朋友”之一。近到北关及城区一带的街坊市民远至首阳、马河的乡间老客,小到一两岁的孩童上到八九十岁的老者。一年四季,到他家来理发的顾客数百人。为什么这么多顾客、那么远的路途大家都愿意到蒋全德经营的理发店来理发呢?这还得从蒋全德的父亲说起。

图片

蒋全德告诉记者,父亲蒋璧林1913年出生于四川省营山县,1933年加入红军,历任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班长、排长。1936年在临夏康乐县与马步芳部队作战时负伤,并与部队失散,后来流落到陇西,被一位同是四川籍的李姓老乡收留,而那位老乡恰好是走街串巷干剃头挑子的。后来,蒋全德的父亲就跟随这位老乡在陇西当学徒干起了理发行。

图片

随着年龄和手艺渐长,1949年1月,蒋全德的父亲蒋璧林便借用北关正街一户王姓人家的临街店铺开办起专门的理发店。因为老父亲说话随和、性格开朗,跟周围街坊邻里相处融洽,加上理发手艺着实不错,理发店生意十分红火。新中国成立,了解到蒋全德父亲系流落红军的特殊身份后,1955年,陇西县人民政府专门为蒋全德父亲经营的理发店特别颁发了企业登记证,准许私人经营。后来,政府还为蒋全德父亲专门划分了占地约70平米的宅基地安家落户,当时划分的宅基地正是现在蒋全德开办的理发店所在地。
蒋全德告诉记者,母亲在他三岁时因病去世。好在当时理发店是特许经营,靠着“独一份”的理发店,父亲含辛茹苦将他们兄弟姐妹五人拉扯长大、成家立业。从小耳濡目染,14岁辍学回家后,他便跟着父亲学起理发。理发,既是眼力活又是体力活。万事开头难,再碰上要求极为严格的父亲当师傅,蒋全德没少下功夫、吃苦头。

图片

陇西北关正街理发师蒋全德:艰辛得很,早上要直直地站着。要活动手腕子,这摇着要响,我到现在手还嘣噔嘣噔响。因为以前是老推子,老是推子捏得话,你手里没有那个劲那个头发你推不了,你再别说一天推20个30个。你什么时候能练着推不累了,这个功夫就到那了。晚上就是磨刀子,天天要磨。那个讲究多得很,磨刀子是(磨)你的耐力。
在父亲手把手的教导下,蒋全德的理发技艺大涨,热情大方的态度、娴熟老道的手法,深得父亲真传。很快,他就亲自上手给顾客剪发修胡须,并得到一众顾客的夸赞。
陇西北关正街理发师蒋全德:当时就上开手了14岁,推个平头小孩的头,你想要个桃心,我也给理个桃心。年轻人想要个锅盖头,我也给你理。技巧多得很,像光头倒刮、顺刮、掏耳朵、眼角上刀尖子挑一下那都多得很。看你来的人是什么样的,你要什么样的发型。反正来的人我把你服务满意,你高兴了就行了。

图片

蒋全德的记忆里,父亲真正把“让顾客满意”作为至高标准,兢兢业业,诚信经营,用心用情对待每一位顾客。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983年父亲去世,理发一次只收费三毛钱。尽管这样,在物质匮乏的年月里,父子两靠着经营理发店还是养活起了一大家人。
理发师蒋全德:那时候一天挣个四五块钱好得很。工作人员一个月挣三四十元,我要挣一百来块钱觉得好。
父亲去世当年,20岁的蒋德全结婚成家,继承父亲手艺继续开着理发店。改革开放初期,陇西城里私人经营的理发店慢慢多起来。好在父子两经营的理发店结交了好多老顾客,生意一直也不错。理发费用从三毛钱涨到五毛钱,一天下来也能挣十来块钱。后来,家里陆续生了三个孩子。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理发费用从一次五毛钱涨到一次一块钱。但一家五口的生活仅靠经营理发店维持,就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了。

图片

陇西北关正街理发师蒋全德:到九几年涨(到)了一块钱我弄不过人家小工钱,小工出去一天20元、30元,我也挣十来块钱,我就没办法经营了,就老婆又经营着呢,我就在别处打工。到五十岁没心出去了我就又把这老本行干上了,就一直到现在。
在艰难困苦的年月,老父亲靠着理发手艺养活大了蒋全德姊妹五人。靠着父亲传授的理发手艺,蒋全德夫妻两又拉扯大了自己的三个孩子。如今,蒋全德也是三代同堂,两口子都已年过六旬。理发站久了腰疼、腿肿,但蒋全德始终割舍不下理发这门手艺。因为他忘不了亦父亦师的老父亲,同样割舍不下那把陪伴自己近40年的老式理发椅,还有那些远道而来的“新朋旧友”。
陇西北关正街理发师 蒋全德:也是对我的一种开心,我现在理发来的人有的聊一会儿天,这么聊着呢,干着呢我一天也就过了。

图片

一门老手艺,父子两代传。蒋全德父子两接续理发长达七十多年。如今,蒋全德的理发店依旧人来人往、顾客不断,尽管子女都没有再传承这门手艺的想法,但蒋全德依旧用心理发,给这个家族传承的故事续写精彩饱满的尾章。
陇西融媒全媒体记者康应祥  柴宏文  文艺洁  王昱霖

编辑|马正刚    责编|柴宏文

主编|党国飞    监制|马国强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