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林雪萍表示,我们对印度的认知空间是不及格的,很多认识是片面化和非常不完整的。
2.林雪萍分析称,印度市场潜力巨大,如汽车市场一年容量可达五六百万辆,有可能成为除中美以外唯一一个市场容量超过1000万辆的市场。
3.然而,印度营商环境并不理想,充满不确定性,对中国企业来说,需要仔细判断是否应将印度视为战略性市场。
4.林雪萍以上汽集团在印度的投资为例,指出企业可以采取巧妙的股权设置和本地化策略,以应对印度市场的挑战。
5.他补充说,中国企业有足够的智慧去识别市场,也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观察者网近期推出《问诊2025中国经济》专题,邀请国内顶尖经济学家、产业专家厘清中央战略布局和产业发展方向,为中国经济的稳健前行贡献智慧与力量。
专题的第五篇,我们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大出海》作者林雪萍,分享他过去几年观察到的中国制造在面临全球化逆风中迎难而上的顽强基因,以及中国制造如何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正在重塑的全球化格局。
美国的友岸外包中,印度也是知名国际企业迁移的重要目的地,莫迪也有意大力发展制造业。但由于地缘政治,中企前几年在印度被封杀、被叫停的业务比较多。近期,随着中印关系缓和,有报道说中企有意重返印度。对于中企出海印度,林雪萍认为:“我们对印度的看法充满了偏见,印度作为一个拥有这么多人口的国家,它的市场潜力是任何企业都无法忽略的。”
“首先,在对印度的认知空间上,应该说我们是不及格的,我们的认识很多是片面化的,甚至非常不完整。”他表示,“正面来说,印度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但如果按照地理空间来看,其实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工具性市场,为了降低成本、逃避关税风险,是防御性的;第二类是战略性市场,即主动出击型。”
林雪萍分析称,现在印度汽车一年的市场容量大概在五六百万辆,它有可能成为除中美以外唯一一个市场容量能够超过1000万辆的市场。如果对比泰国、越南的汽车市场容量,只有五六十万辆,跟印度差了一个量级。再比如印度的空调市场将近1300万容量,泰国当然也很热,但只有两三百万的量。所以,印度巨大的体量摆在这里,一定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大众普遍观念中,印度充满了风险。林雪萍也认为,印度不是一个营商环境良好的地方,印度确实有很多充满不确定性的地方,它对中国也是非常不友好的。
“要不然,这么大的市场,大家马上都蜂拥而去了。”
林雪萍提醒,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仔细判断这是不是一个战略性市场。
如果说出海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进程,那就必须在这个最重要的战略市场里面驻留。林雪萍指出:“换言之,你的生意可以做得大也可以做得小,你可以因为外部地缘风险去选择积极的扩张行为或保守的收缩行为,但前提是你必须要在那里。印度的市场,挑战的就是企业的智慧。”
上汽集团2017年在印度成立了印度名爵工厂,是一家独资公司;2024年,跟印度JSW集团(Jindal Southwest,金达尔西南集团)合资。国内很多企业和媒体不理解,甚至抱怨上汽集团“被强行收购股份,丧失控制权”等等。
上汽为什么要这么做?林雪萍表示,第一,股权的设置非常巧妙,看似上汽只有49%的股份,51%都由外方持股,但其实上汽仍是第一大控股股东,JSW持有35%股份。第二,上汽把5%的股份给了印度员工或经销商,但那是没有投票权的,所以这家合资公司其实仍由上汽集团主导。
林雪萍说,最重要的是,印度对这件事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也会觉得名爵变成了一个本土品牌,因为它写着“印度MG”这个名字。在印度国民的认知中,对于这样的本土品牌肯定会比较欢迎。这对中国企业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本地化策略。
林雪萍表示,印度确实有很多风险,比如现在中国的投资进不去,或是受到印度对邻国投资的法律限制(PN3禁令),但企业可以想办法。
“如果你去看小米或联想的财报就会发现,它们都在增加印度的现金储备;美的集团也开始使用外部商业贷款来加强对印度的扩张,因为这是拥有1400万台空调的市场。可见,中国企业有足够的智慧去识别市场,也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他补充说。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