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是相对幸运的,甲状腺手术是小手术”……这些在大众间常见的论调,却惹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外科副主任苏安平连连摇头,哭笑不得。
鲜为人知的是,在十九世纪中叶,甲状腺手术的死亡率超过40%,即便是术后存活的患者,也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使得甲状腺的手术一度成为外科手术的禁区。
随着甲状腺手术不断规范以及精细化,甲状腺术后患者的死亡率从40%降至0.5%,因对甲状腺手术的优化改良,外科医生Kocher荣获1909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他开创的前领式甲状腺切口,仍是目前常用的术式之一。
看似简单的甲状腺手术,竟然能够获得诺奖,可见甲状腺手术精细化和规范化的重要性。作为普外科医师训练的必须过程,甲状腺手术是外科医生的“必修课”,苏安平指出,颈部无小事,甲状腺手术牵涉到很多血管和神经,手术范围甚至超过了颈椎手术,是整个普外科中最为精细的手术之一,也是最能体现外科医生精细度的手术之一。
苏安平 教授
把每一枚甲状旁腺都当成最后一枚
一位患者在社交媒体中写道:“面诊时的苏医生自信而专业,让我坚定的选择了他,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除了每天一片优甲乐,常常已经记不起自己做过手术了。”
患者恢复如初,离不开苏安平精细的操作,“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手术中表现的游刃有余,尤其是经口甲状腺手术,需要每一步操作都比开放要更精准更精细,对甲状旁腺、喉返神经的保护才能够做到万无一失。”
目前,甲状腺手术中,对甲状旁腺的保护遵循“1+X+1”原则。前一个 “1”即把术中发现的每一枚旁腺都当成最后1枚对待,术中至少要辨认出1枚甲状旁腺。“X”即术中应努力辨认更多的甲状旁腺。后一个“1”即策略性移植1枚甲状旁腺。一般情况下,原位保留1枚及以上具有良好血供的甲状旁腺或自体移植1枚甲状旁腺,术后就几乎不会发生严重的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在此基础上,苏安平进一步提出了“2+2”的甲状旁腺保护策略。大部分人都有4枚甲状旁腺,在进行甲状腺全切手术时候,尽可能原位保留2枚上位甲状旁腺,另外2枚下位甲状旁腺进行自体移植。新的策略已经提出,引起了业内的强烈反应,有人赞扬,认为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中央区淋巴结复发率,而且可降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 “2+2”太过于激进,不是每一枚下位甲状旁腺都需要移植。
苏安平在学术会议上发言
在《甲状腺切除术中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数目对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研究中,苏安平写到:甲状旁腺的自体移植可有效保存甲状旁腺功能,移植数目对远期甲状旁腺功能影响无明显差别。在《甲状腺全切常规移植下位甲状旁腺对功能和复发》的研究中发现,“2+2”保护策略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发生率。日本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原位保留联合自体移植可有效保存甲状旁腺功能。
一项接一项的研究证实了“2+2”的甲状旁腺保护方式是安全可行的,让诸多质疑的声音销声匿迹。尽管甲状腺手术方式,甲状旁腺的保护原则,不断优化,但术后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概率仍不为0,苏安平对此颇感无奈。目前大的甲状腺中心患者术后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概率在1%左右,也就是说每100个患者就有一位会出现长期手足口周麻木、抽筋等低血钙症状。此类患者需终身大剂量补钙,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灵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苏安平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技术控、从医多年来,他始终致力于甲状旁腺保护工作,已独立完成五千余台甲状腺开放手术和五百余台经口腔镜手术。参与《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保护专家共识》的编写工作,执笔全球首部甲状旁腺相关保护指南——《甲状腺围手术期甲状旁腺功能保护指南》。苏安平期待随着自体荧光技术、AI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识别、保护甲状旁腺,实现甲状旁腺的零损伤。
患者心中的暖男
谈起如何做手术一脸严肃的苏安平,在患者心中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暖男。
“穿刺结果出来了,我担心拖久了会转移,但我害怕手术,我有桥本甲状腺炎,担心出血,我不想留疤,但很担心经口的腔镜切不干净……”面对患者越说越多的担忧,苏安平总能微笑以对,告诉患者没关系,医生会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经口腔镜可以和开放手术切的一样干净。
这样的问题,苏安平已经不知道回答过多少次了,但他总会当成第一次回答般认真对待。“对于医生,这样的患者可能已经遇到成百上千位,但是对于患者,可能是他人生第一次手术,有可能也是唯一一次手术,难免有很多未知的事情让患者很恐慌。更何况甲状腺外科的患者普遍比较容易焦虑,甚至会存在一些抑郁、睡眠障碍等精神问题,更需要医生的耐心关怀,降低患者焦躁不安的情绪。”
在临床上,常常把患者称为“病人”。病人有两重属性,第一是人的属性,第二才是发生了疾病。“这两层属性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个整体,作为医生不能仅仅顾着‘病’,而忽略了‘人’的属性。”苏安平说,生病、住院、手术,对于患者而言是身体、心灵的双重创伤,甚至有些时候病人心理的创伤要远远大于疾病带来的创伤,人文关怀在整个医疗活动中显得弥足珍贵。
中国古代有很多对人、对生命的思考,荀子曾说过“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
对于人,对于患者,不能等同于物一样对待。“临床医生很忙,要手术,要写病历,要出门诊,要查房,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但再忙也不能忽略对患者心理的关注。”苏安平说,医生要当患者,设身处地的站在患者的角度,这样才能更为顺畅的进行医患沟通。“医生不仅要对医术有追求,更要对人文有追求,把每位患者都当成接诊的第一位患者,这样才可以做好每一台手术,让每一位患者真正获益。”
把患者当老师
凌晨一点多,苏安平结束了一天的手术,等待患者苏醒。他靠在手术室的墙边,回忆着今天一天手术患者的情况,惦记着把这位患者送回病房时,看看其他手术患者休息的怎么样了。
手术中的苏安平
过了一会,患者从麻醉中醒来,被束缚的手开始挣扎,想要拿出来。“可能是一个姿势久了,患者不舒服,或许想揉揉眼睛鼻子,大部分患者麻醉刚刚醒来,都会有这样的反应。”苏安平想着,就给患者解开了束缚带。
获得自由的手,径直伸向了苏安平的面前,患者手心上写着:医生辛苦啦!还画了一个可爱的笑脸。每每想起这一幕,苏安平的脸上都难掩笑容,“患者不吃不喝,等着做手术,从白天等到了晚上,没有和医生抱怨等待的不安与焦灼,还想着向医生道一声辛苦,着实让人意外和感动。”
不期而遇的感动,总让苏安平对医生这份职业倍感珍惜,他常说:“除了医生和老师,恐怕很少有其他职业能够带来如此多的感动和成就感,我也时常告诉自己的学生们,要珍惜医生这份职业,医生的工作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在患者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希波克拉底曾说过,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苏安平对此也颇为认可,医生的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患者以及患者的反馈。“在医学生涯中,医生会经历很多刻骨铭心的案例,这些案例或是首例,或是对患者造成了伤害,再或者是有惊无险,这些鲜活的病例对医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苏安平看来,所有的患者都会成为医生的老师,引导医生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手术中的每一个微小动作都可能直接影响患者的愈后,医生必须在手术和治疗过程中力求精准,避免发生严重的差错。
排版:刘则伯
编辑:刘则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