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变化,逐渐打破了原有的家庭单位,大家变得惶恐、不安,都不愿意付出真心,并对父母那一代人嗤之以鼻。结果沦为社畜时,思想和智慧可能还不如父母那一代人……祝子嫣是位颇有意思的奇女子,《但愿人长久》这部电影她导、她演,连电影本身都改编自她自己写的同名短篇小说。
一个台湾人,演一个在香港生活的湖南人,毫无违和感。更妙的是他饰演的女主父亲“林觉民”要从青年演到老年,到了老年的状态时,他整个人感觉都“缩”了,这种沉浸式的表演真的让人叫绝。结合此前他主演的《富都青年》,我觉得这个演员瘦弱的形象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相较之下,祝子嫣饰演的女儿“子圆”反而不怎么亮眼,只是身为导演,更具生活化一些。《但愿人长久》是一部家庭片,主题就是“移民之家”,但这个“移民”是湖南移香港。整体的电影氛围较为压抑,基本上影片大部分时间都在通过人物之间的交流、矛盾体现出导演(主演)对原生家庭的控诉,以及对时代变化中身为“异乡人”的彷徨无助。电影看似着力于塑造“我”——子圆的人生成长轨迹,其实更多的还是塑造了“父亲林觉民”的一生:从“子圆”不断成长的视角出发,观众看到的是“林觉民”赴港从事底层工作,然后接妻女到港,长期的压抑生活导致心灵受到创伤,遇人不淑又身陷囹圄,出狱后身患重病,年岁渐长对亲情和家庭的渴望,以及最后无声无息死于孤老的一生。“林觉民”代表的是大多数中国式父亲的形象,这与吴慷仁饰演的《富都青年》又有所不同。在《但愿人长久》中,青年时期的“林觉民”几乎是没有温柔的,他对家庭、妻子和孩子的理解就是一种本能式的繁衍意义。底层劳动者的心境是“顺其自然”,不是“逆天改命”。这一点被“林觉民”诠释得淋漓尽致——对家庭表现得想要努力尽到责任,但能力和三观又促使他与损友终日厮混,他甚至吸毒,吸到成了妻子和孩子眼中的“寄生虫”。与此同时,从湖南来港生活的子圆和妹妹子缺几乎终生都在尝试融入香港这个新的环境,她们只在家里讲湖南话,试图尽最大的努力做一个“香港人”。但她们都失败了。一方面,深植于心中的家乡记忆让她们时常对这座城市感到陌生。一方面,本土同学偶尔流露出的对“外地人”的鄙夷让她们小心翼翼又痛苦万分。但对她们影响最大的,还是父亲“林觉民”的言传身教——她们和香港同学、朋友相比,没有相对优渥的物质生活和父母和善恩爱的家庭生活。对于姐妹,尤其是姐姐子圆来说,这种原生家庭的痛苦导致她在青春期被“黄毛”欺骗感情,成年后当了导游,又到处游戏人间,约P享受生理快感,同时又恐惧陷入恋爱。在她的理解中,“恋爱”就意味着结婚,结婚,就意味着眼前的男人会成为父亲那样的人。这也是她和P友上一秒还有说有笑,下一秒看到对方帮她洗内裤勃然大怒的原因:甚至基于对父亲的仇恨,她刻意篡改了记忆,比如妹妹为了买一条裤子偷了她的钱,她一直认为是父亲拿了自己的钱去买“粉”,尽管后来妹妹亲口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但她依然没有原谅父亲。“子圆”和“子缺”这对姐妹在影片中分为童年、少年、青年三个年龄段表现,也分别让六位演员扮演。祝子嫣饰演青年时代的子圆,作为小说作者兼导演,她等于在演“自己”,因此她的状态很完美,把一个原生家庭中的不幸女儿的面貌通过几次同“林觉民”接触时的眼神和肢体动作诠释出来——父亲请姐妹喝茶,妹妹坐在中间。姐姐和父亲一人坐一边,姐姐子圆和他们对话时眼神游离,她拿不准自己的态度。而当妹妹为邻桌拍照时,她依然保持着身体和父亲最大限度的距离,即便与父亲对话两三句,眼神也在短暂对视后迅速转移。直到父亲与成年后的她第一次单独见面谈话,两个人都尽量保持着拘谨的态度。她不知道那也是她与父亲最后一次见面:她从香港回到湖南老家,夜晚听着微信上妹妹转发的父亲的语音,似乎人生中最灰暗的记忆涌上心头,但即便如观众,也知道一切都不会随着父亲的离世烟消云散,因为一个人的性格和对婚恋的看法,已经被影响乃至定型了。尤其是年少时总觉得父亲给予的不够好时,那种誓要改变命运的心气,随着成年后的不断挫败,最后于某一刻恍然大悟——因为我看到的“林觉民”也曾是一个留着长发桀骜不驯的青年。昔日的损友也因过去的行为被家人抛弃,林觉民略显幸运,至少女儿们勉强接受了他。可子圆的一生,注定活在父母争吵、不够“努力上进”的阴影中。曾经对爱情和人生充满幻想的小姑娘,如今变成了随处约P搞钱的社畜。仔细一想,似乎我们今天都陷入了这个不可知的问题中。时代在变化,逐渐打破了原有的家庭单位,大家变得惶恐、不安,都不愿意付出真心,并对父母那一代人嗤之以鼻。结果沦为社畜时,思想和智慧可能还不如父母那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