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王璐)中医脾胃,源远流长,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经验。为更好地展现中医学术文化传承、挖掘和培养中医脾胃领域的青年才俊,《医师报》社于2024年主持开展了“龙凤堂杯”中医脾胃青年医师菁英计划。该活动得到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编委会指导,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龙凤堂中药有限公司公益支持。
“青年才俊们是中医脾胃病领域的新生力量,他们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在传承中医国粹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军祥教授表示。《医师报》推出“中医脾胃青年医师菁英风采展”系列报道,让大家了解一线中医脾胃青年医师的成长之路。
传承菁英 毛堂友
以感恩之心走好经方之路
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毛堂友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祖辈世代以务农为生,虽然父母从未具体教过毛堂友如何读书学习,但他们一直向他强调着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父母深知,只有好好读书,才能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高考后,怀揣着对北京的向往和对医生职业的崇敬,他踏入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校门。在这里,他被深厚的中医文化氛围所吸引,图书馆里的典籍、国医堂里的药香,都让他逐渐爱上了中医这门学问。特别是在跟随多位老师门诊的过程中,他见证了中医在治疗慢性病、疑难杂症方面的独特魅力,更加坚定了他投身中医事业的决心。而脑海中父母终其一生所身体力行的耐心、细心与恒心更是成为毛堂友坚定从医的源动力。
“凡学者,乃须得明师,不得明师,失路矣。”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毛堂友都十分幸运地得遇良师。“他们每一位都如灯塔般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在谈及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人物时,毛堂友特别提到了他的导师李军祥主任。李主任不仅医术高超,患者络绎不绝,更重要的是他对待病人的态度和对学生的关爱,让毛堂友深刻体会到了“医德之心”的重要性。此外,张仲景的经方理论也对毛堂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通过研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领悟到了中医“简、便、效、廉”的精髓。此外,他还受到了胡希恕、黄煌、陈萌、刘宝利、李贵明等中医名家的启发,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中医知识体系。
对于本次获得“传承菁英”荣誉,毛堂友表示深感荣幸,并认为这是对青年中医的巨大鼓励。他强调,学中医需要保持“三颗心”:一是恒心,中医学习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地钻研和领悟;二是耐心,面对复杂的病情和漫长的学习过程,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探索和实践,同时也要对患者有耐心;三是信心,要坚信中医能够治病救人,对自己的处方要有信心。“名老中医不是五六十岁后医术才一下子精进的,而是在年轻的时候,尤其是三四十岁时,他就具备较高的医术了”毛堂友希望青年中医要把握年轻时间,努力学好经典;同时也呼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中医事业中来,共同传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医学遗产。
“一路走来,从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略有心得;从青涩生疏,到现在的稳重成熟,都离不开患者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毛堂友在最后强调,“非常感恩患者给予我的宝贵机会,也感谢他们给我的信任和支持,我只有奋发图强、提高医术,才能更好地回报他们。”
医案菁英 郭嘉璇
多读医案如同随侍名医
对于青年中医师而言,学习医案无疑是一条弥补临床实践中时间限制、无法实地跟诊名医大家遗憾的有效途径。正如著名医家张山雷在《古今医案评议》中所言:“多该医案,绝胜于随侍名医,真不啻聚集古今无限良医而相与晤对一堂,以上下其议论,何快如之。”医案,作为中医临床实践的宝贵记录,承载着历代中医大家的智慧与经验,是青年中医学习和成长的宝贵资源。
在医案的学习过程中,石家庄市中医院的青年中医师郭嘉璇深感其魅力所在。她把每一个医案都当作一个生动鲜活的小故事来阅读,这不仅激发了她对中医专业的浓厚兴趣,更让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汲取了知识。“医案中凝结了中医大家半生的心血,蕴含着独特的诊治技艺和临床经验。”这些宝贵的财富让郭嘉璇在学习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坚定。
医案学习不仅让郭嘉璇增长了见识,更为她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诊疗思路。她深刻体会到,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医案中的经验和智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通过研读医案,他学会了如何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病情灵活调整治疗方案,提高了临床诊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当然,医案学习并非一蹴而就。”郭嘉璇深知,要真正掌握医案中的精髓,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钻研。在学习过程中,她注重揣摩不同医家在同类疾病中常用的药物剂量变化,以及在不同疾病中偏好的药物选择。她善于将医案中的精粹部分进行提炼,内化成自己的思辨方式,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验证和完善。
此外,郭嘉璇还强调带着问题去读医案的重要性。她认为,只有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医案中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同时,她还注重将医案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
展望未来,郭嘉璇表示将继续深耕医案学习之路,不断汲取中医大家的智慧和经验。她相信,在医案的引领下,他将在中医事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同时,他也呼吁更多的青年中医加入到医案学习的行列中来,共同传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医学遗产。
科研菁英 代云凯
用多学科视角破解研究难题
在谈及自己的科研工作如何与中医脾胃病临床实践相结合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代云凯医师表示,他的研究主要围绕脾胃虚实辨治规律及其病理本质展开,属于临床横断面研究的范畴。他通过收集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病患者的胃黏膜组织,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定性定位等方法,深入挖掘脾胃相关中医证候的病理本质。这一研究不仅揭示了脾胃病症的微观病理机制,还从宏观中医证候的角度揭示了群类趋同易感之表型特征,为HP相关胃病患者胃黏膜的良恶性病理演变提供了一定的预警依据。
众所周知,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代云凯坦言,在科研过程中,他遇到了诸多挑战。其中,临床样本收集困难、建立临床信息数据库繁琐以及后续数据整理分析复杂等问题尤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和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通过优化样本收集流程、完善数据库建设以及请教专业的卫生统计学老师等方法,确保了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跨学科合作在代云凯的科研生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认为,跨学科合作能够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为研究提供更全面的视角。他不仅通过结合现代医学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传统中医的辨证原则,深入理解了脾胃病的病理机制;还在博后在站期间,在合作导师的带领下,参与了一项关于乙肝肝纤维化的多中心、大样本量临床研究。
对于投身于中医脾胃科研新领域的青年医师,代云凯给出了宝贵的建议和心得。他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科研工作的基础,青年医师应注重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为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参与临床科研项目来提升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此外,他还建议青年医师要合理管理时间,确保临床和科研的平衡发展;强调同行交流合作的重要性,促进知识共享和科研创新;并倡导大家不断学习新知识,保持对科研动态的敏感性。
排版:王璐
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