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向下与向上——关于当前童书主题出版热的冷思考
本期刊发的两篇文章的思考和表达,都具有作者的身份和职业特点。作为有影响的儿童诗诗人,薛卫民多年来的创作,尤其是儿童诗创作,与主题创作有不解之缘。《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一文结合作者的创作体验,坦率诚恳,直抒胸臆。资深童书编辑王宜清的《向下与向上——关于当前童书主题出版热的冷思考》一文提出的“下生活,下功夫”“高规格”与“求务实”等问题,虽然只是点到为止,也值得业界的进一步思考和琢磨。
——方卫平
2024年书业在艰难中复苏,2025年的开局强劲让人抱有期待。目前在每年的选题结构中总有一块核心区域留给主题出版,每家专业少儿社也都积累了一定的出版案例,春兰秋菊,各擅胜场。而且很明显的是,这些主题出版日渐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圈层,划分出了特定的路径,在童书全品类中呈现出别致样貌。
但在更多场合的交流中,出版者却普遍呈现了主题出版的焦虑:筛选出了哪些有竞争力的素材?找哪些作家写稿获奖概率更高?以哪种体裁表现更能胜出?什么样的配置更有能力上榜单?
因此,以专业的出版规格,做“套路式”的出版动作,便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割裂感。那么,出版如此,创作何如?带着年底寻找新一年图书选题的茫然,我跟随一个作家团去新疆采风。时大雪满天山,苍茫气象让人为之一振。采风团里有一位创作丰厚的实力作家,他已数次来北疆了,他说自己每年都要出来一段时间“下生活”,不出来不行,“看得到样貌,听得到口音,下笔就有点谱了”。听了这些,我内心似乎缓解了一些焦虑,繁忙的案头编辑做主题出版岂不是也需要“下生活”?
由此,引发了我关于主题创作和出版的第一个思考:下生活,下功夫。
巴金曾在《随想录·文学的作用》中提到:“我在一个会上的发言中说过,‘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这句话并不是我的‘创作’,这是好些人的意见。作家下去生活,是极其寻常的事。”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结合儿童文学创作来看,传统文化的写作,是近年来主题写作中重要的一块。我曾收到一位青年作家的书稿,当时她已经在国内几家主要的少儿社出版过四五部长篇小说,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据说市场反馈不错。她告诉我,她对他们当地的几种非遗文化非常感兴趣,曾多次去采访。不过遗憾的是,我在她的稿子里清晰地感觉到,作者还没有很好地消化这些传统文化素材,小说中涉及这方面的知识,还没有按照自己的文字习惯精心修改、调整语序。这些文化、知识与少年儿童的结合,还是相对简陋的“插入”,让整体创作呈现出一种“急就章”的状态。很遗憾的是,这不是个别现象,简陋的一两次采风就催生出来的作品并不在少数。所以,如何下生活,下功夫,下到何种程度,如何真正找到“料”,并不仅仅是形式问题。
孙犁曾说过:“创作的命脉,在于真实。这指的是生活的真实,和作者思想意态的真实。这是现实主义的起码之点。”所以没有生活的真实,就不能说是负责的主题出版,内心如果对此不认可,没有将素材化为血肉的自觉,何来感染读者的艺术力量?
我的第二个思考是“高规格”与“求务实”。
主题出版是否一定要高规格处理?其实不一定。这个高规格是指重大节点、重大题材、重大事件,也是指选题立项、奖项申报、营销宣传。事实上,这种“高规格”的创作出版活动,有时候可能会忽略作品本身的品质,往往反过来会影响主题出版的质量和收效。认真翻阅近几年热门榜单中的部分作品,有些在图书装帧、营销路径上都有着漂亮的成绩,但细读本文,则常常会发现问题。有些主题出版物意图四两拨千斤,但可能力有不逮,因为观念、手法和思维陈旧,常常变成了“自娱自乐”的宣传品。
主题出版的精品化其实并非是“物料”的高级化,而是回到文学的本质,回到生活的本原,不矫饰,不悬浮,以艺术生命的长周期来提升主题的当下感。所以,整个出版链条上的从业者,要实现少儿主题出版的常态化、长效化,就需要以“求务实”的态度,平实守真,把握好主题创作与主题出版的基调。
我的第三个思考是,儿童文学主题创作与出版需要尊重文学规律。
文学从来不缺少主题,在当下这个百年大变局的时代更不缺少时代主题。童书的主题创作作为一个醒目板块,撬动着行业的顶端资源,吸纳着书业的关注力。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以为回到文学常识,尊重艺术规律,不独为主题出版开方便之门,是对儿童文学创作和童书出版更负责任的表现。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邓西的长篇小说《永远的阿贝》,这部作品创作的起点是出版社的非遗主题出版约稿,作家从小有对黎锦的耳濡目染,为准备创作也深入地进行了考察和采访。整体看,在这部作品中,非遗的主题写作某种程度上已经退居幕后,让位给了作家对成长的表达欲望,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褪去了儿童文学出版领域内传统文化主题写作“两张皮”的现象。而此前史雷的《将军胡同》采取经典式的第一人称孩童视角,在大量的个人口述历史中筛选出对作品有助力的素材,让时代背景在百姓的生活场景、生活事件中呈现,成功地“把虚构的人物切入真实的历史”,在他的笔下,“孩子的游戏既轻盈又沉重,家国大义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孩子的心中生生不息。”吴岩的《中国轨道号》将1970年代的儿童生活与重大航空航天事业相联接,“将爱国主义元素与无限的想象相融合,写出了看上去很透光,很生活化,毫不经意的文字”(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授奖词),传递了勇于创新的筑梦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儿童文学主题创作与出版需要尊重文学常识,尊重儿童文学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价值从来不是由写作的主题来规定的。儿童文学也是如此。恰恰相反,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永远是那些写出了特定童年生命与生活的生动面貌、真切质感与丰富内涵的作品。”(方卫平语)
主题出版作为一个专门的板块,使命使然,当然要以精益求精的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我更倾向于以一种更自然、更生态的方式来对待主题出版,向下扎根,向上求索,多一些自省,多一些从容。
(作者系浙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所以部分关注本号的朋友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到“文艺报1949”公众号推送的消息。
欢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简单设置,让本号继续为您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推送:
▶关注并进入公众号
▶点击手机右上角“. . .”
▶这样您就可以及时收到本公众号的推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5年1月13日7版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
查看原图 8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