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2024回眸丨婺城“农”墨重彩绘“丰”景

现代农业高歌起,无限生机绽沃野。

日前,在位于婺城区长山乡的婺城区第一良种场内,智慧农业示范园一期已经完工,一幢幢智慧玻璃温室拔地而起,计划于2025年陆续投入使用。现代种业创新中心已经结顶,双龙实验室地下室土石方开挖已经完成,后续各项建设如火如荼。

图片

婺城区第一良种场智慧农业示范园一期 吴潮宏 摄

作为浙中现代农业共同富裕先导区项目,智慧农业示范园规划占地1048亩,建成后将成为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智慧农业园区;双龙实验室将聚焦生物种业、现代农机、农产品质量与营养健康三大方向,打造“人才汇聚、资源共享、合作创新、国内一流”区域性科创平台;现代种业创新中心将聚焦优势物种开展联合攻关,打造成为浙中种业创新高地。

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其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科技化的特点,为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引进和建好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婺城区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

2024年,婺城区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工作重点,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锚定稳产保供、产业升级、“新农人”培育、片区发展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翻看这一年农业农村发展成绩单,满目硕果累累。

图片

童锡麟 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关键在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婺城区石道畈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现场,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格局已然形成。该项目涉及琅琊镇泉口村、长山乡石道畈村等7个行政村,建设面积5487亩,其中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202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85亩,建成后有助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经营体系,提高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助力实现粮食稳产保供。

从贫瘠土地到沃野良田,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面貌,而且拓展了村民共富路径。项目通过土地流转,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周边以资源入股的村民获得稳定收入来源,实现集体、村民“双富”。同时,辐射带动长山乡石道畈村、长山二村、三村、四村、杨里村等多个村庄“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游蓬勃开展。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婺城区持续挖掘“土”资源,放大“特”优势,提高“产”效益,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在带活一域经济、带富一方百姓的同时,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2024年5月,婺城区入选2024星级“土特产”培育示范区。

图片

陈俊 摄

作为金华两头乌猪的核心产区,目前,婺城拥有金华两头乌养殖企业4家,存栏10113头,年出栏14110头,虽然总量不算大,但多为精品化养殖,产品附加值高,加上后端专卖店的铺开、一二三产的融合,实现了品牌化溢价、产业链赋值。如今,以金华两头乌为代表的婺城区“土特产”方兴未艾,金华佛手、金华茶花、婺禾富硒米、婺城茶叶、奶牛乳品、无抗鸭蛋……每一个“土特产”,都是推动群众增收致富、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写照。

“千万工程”持续提升,和美乡村建设是魂。雅畈镇汉灶村已有2200多年历史,因汉代灶烧制陶而得名。讲述千年婺州窑故事的婺州窑博物馆,跨越千年历史的斗牛活动,每周一期的乡村剧场,主题多元的乡叙读书会,每逢重大节日出现的“汉风雅韵”文化市集……汉灶村的“历史文化味”引来众多游人。2024年底,汉灶村列入全省第十三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建设。

图片

2024年,婺城区和美乡村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建成65个省级和美乡村达标村,完工5个省级未来乡村,完工第十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重点村莘畈乡祝村村、2个一般村新狮街道高村、白龙桥镇古方村。同时,出台全市首个乡村经营培育行动实施方案(试行),启动首批乡村经营培育试点村10个。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82.63%,较去年同期增长25.35%。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放眼婺城大地,一个个涉农项目加速推进,一项项农业产业振奋人心,一座座美丽乡村焕发新颜,一幅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展望2025年,婺城区将拉高工作标杆,聚焦缩小“三大差距”持续发力,奋力实现“农民+低收入+村集体”全面增收,继续绘就沃野好“丰”景。


记者丨马晓芬

编辑丨王舒婷

审核丨方   婕
监制丨潘文轩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