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淮河流域的“安徽船谷”
1月11日,备受全市人民瞩目的十六届市政协四次会议召开,大会共安排10位委员进行大会发言。市政协委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一级调研员余守坤第一个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谋划建设淮南船舶工业园区 打造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正符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持续推进“五大攻坚行动”,加快实现“六个新突破”目标,可谓切中肯綮,引起与会人员的关注。
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志强听过发言后,当即批示:“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认真研究,积极推进,关键要抓好三点:一、科学谋划好选址;二、招引好龙头企业;三、守好环保和安全底线。”
安徽是全国内河航运大省,共有运输船舶2.7万艘,内河船舶运力居全国第1,内河船舶保有量居全国第2。省政府明确提出重点开展内河绿色智能船舶创新发展试点,建设船舶装备特色产业集群,到2027年,全省船舶工业产值要突破500亿元,造船完工量实现300万载重吨,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目标。随着“引江济淮”全面投入运用,水上交通物流蓬勃发展和国内内河船舶动力绿色化的趋势,淮南船舶制造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谋划建设集船舶制造、维修和拆解为一体的内河绿色智能船舶工业园区应当提上议事日程。
余守坤分析了我市发展船舶工业面临的机遇和问题,船舶制造业需求旺盛,订单充足。在新船制造方面,据统计2023年全省船舶制造企业手持订单量222.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5.5%;新增订单量138.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2.5%,全年可新增产值200亿元左右。在船舶维修方面,按规定船舶下水3年即需上岸维修一次,全省淮河流域现有近万艘船舶,每年就有近3千艘需要维修。在船舶拆解方面,全省待拆的船舶9634艘,仅淮南市待拆船舶就有787艘。
我市岸线资源丰富,水路运输市场需求大。淮南市拥有淮河岸线总长为105公里,加上茨淮新河、窑河、淠淮航道等,航道总里程396.6公里。“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全线通航后,淮河中上游的船舶通过江淮运河进入长江,比经京杭大运河进入长江缩短航程400多公里。淮河、江淮运河“一纵一横”两条黄金水道在我市境内二级航道总里程达到200公里。淮南港为安徽省重要港口,现有寿县、毛集、凤台、潘集、八公山、田家庵、大通七大港区,拥有码头16座,500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39个。同时,陶圩、何台、凤台新港、新桥等一批大型现代化港口码头项目建设正在加紧推进。淮南作为煤电基地,每年约有1000万吨以上煤炭吞吐量,同时还有1200万吨以上煤系固废产品需要运出,这些大宗商品对运输费用比较敏感,水路运输的成本不到公路运输的五分之一,市场需求巨大。
国家政策利好,支持力度大。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加大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交通运输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补贴实施细则》。以内河1000总吨的散货船为例,提前报废最高可补贴100万元,提前报废后新建同吨位的动力散货船可补贴150万元,提前报废后新建同吨位新能源散货船可补贴320万元。这些政策的出台,为船舶工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截至目前,全省共有船舶生产企业24家,其中长江沿岸城市合计19家,淮河沿岸城市3家(蚌埠2家,1家为军工舟桥企业;淮南凤台1家),其他支流城市2家。全省船舶设计企业8家,船舶维修企业6家,船舶配套企业61家,淮南均为空白。淮南仅有的一家凤台造船厂,为三级企业,无排污许可证,随着国家对环保和安全执法力度的加强,2025年将面临关停或搬迁。目前,安徽淮河流域船舶的维修和拆解大部分在江苏完成,谋划建设淮南船舶工业园区正当其时。
为此,余守坤提出对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打造船舶工业园区;秉承新质理念,发展新能源船舶;加强资源整合,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加强双招双引,完善补能设施,构建船舶制造、配套、生产性服务业相衔接的服务体系,把淮南打造成淮河流域的“安徽船谷”。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银昌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