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

评论

5

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7位ETF投资者的调研实录……|聪投FM

图片

「聪投FM」
vol.19
《深夜食堂冬季菜单上新》

欢迎来到聪投FM,一个走心的投资客树洞,

来到这里的都是好朋友。

本期分享马上开启


本期BGM 

去年924行情以来,发现市场上关于ETF的段子多了很多。
类似于在淘宝上买ETF买成ETC的段子让大家笑不活了,但也刻画了一个现实,就是不管接受不接受,ETF是真的从高大上机构开始走向寻常百姓家。
想起2004年国内第一只ETF出世时,名字都是遭人“嫌弃”,那是基金还在摆脱“不是鸡精”的年代。
从0到3.7万亿,ETF用了20年,尤其是过去5年,几乎是策马狂奔。
无论是产品数量、品类、规模,还是投资者的数量和资金属性,以及做市、投顾、丰富的策略服务等等。
来自华泰证券一份报告的数据显示:
截至2024年底,境内ETF共有1037只,总规模突破3.7万亿元。其中,非货币ETF上市资产规模为3.57万亿元,较 2023年末增长1.7万亿元,涨幅为 83%。
一边是“耐心资本”大规模加入ETF圈;一边是配置、套利、替代策略等各种ETF需求涌现的市场投资者。
像极了一幅幅多样化的拼图。
有些人用它构建稳定的基础,有些人用它追逐高回报的浪潮。
最近因为国泰基金“深夜食堂”系列特别版访谈了国泰量化团队近10人,从另一个角度也感受到ETF大生态的丰富性:要配置合适的产品,要在合适的时间推出,也要有不同的策略服务……
原因恰恰在于“投资人群越来越丰富,投资需求越来越多元”。
借着这次“深夜食堂”,我们也做了一个小小的ETF生态圈调研,找到一些真实的参与者,一一询问他/她们投资背后思考和故事。
这些故事看似毫无关联,却又交织成一张生动的网络,展示着ETF如何适应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当然,ETF也不是“万能网”,它虽然分散了个股风险,却无法摆脱系统性风险的束缚;它透明、低成本,但市场的波动依旧可能将收益吞噬。
正因为如此,ETF的世界才显得格外真实而动人。
从来不承诺任何人能够“稳赚不赔”,只是为参与者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无论你是冒险者还是守护者,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决策者,都能通过它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或许这也是ETF最大的吸引力所在。
希望这些调研交流的故事,能带你看到ETF市场的丰富性——一个既包容、又需要足够谨慎与理解的世界。
图片始于纳指ETF的友好体验
@某自由投资人、前财经媒体人
如果算上在大学时间,我的股票投资历史有差不多20年。经历很丰富,买过股票、封闭式基金(当年还折价率很高的时候)、分级基金……还有就是现在的ETF。
第一次买ETF,是纳指ETF,就是国泰基金发的最早的那只。
大概10年前买的。
那时ETF也不多,跨境的ETF更少了。当时我看过纳指100的权重股,第一大是苹果,比例最高的时候我记得到过12%。还有微软、高通之类……
我觉得很好啊,用这个产品可以买一篮子的美国科技龙头公司。这是我自觉最有远见的一笔投资,一路向上。虽然中间也做过些波段,但一直没有卖完过。
而且这几年权重股跟10年前也很不一样了,越来越集中到“七巨头”。用专业的话来讲,就是好的编制方式总是能把每个阶段的领头羊聚集在一起。
正是因为这个经历,后来ETF产品越来越丰富之后,我对ETF的研究和投资越来越多,基本上现在股票都很少买。
现在自己大概持有10只左右吧,有些不怎么动,有些会做波段交易。
有点遗憾的是,本来24年初想尝试下加密币ETF,买起来有点麻烦就没有动手,错过了大涨。
图片从买主动基金到买ETF
@某港口公司财务
几年前,我还是个基金小白,总觉得买基金很省心,在2020年下半年市场高歌猛进时进场买了很多明星基金经理。然后就EMO了。
2022年和2023基本“装死”,也没敢再继续往里面加钱。
这两年我们行业其实不错,跟身边朋友相比有点“逆周期”的感觉。加上职位提升,收入增加了一些,所以想着还是要投资。
听投资行业讲的很多的“央企+高股息”,这个我有感触的。我们公司就是啊。
然后自己去学习了下,发现投这个主题的基金很多,各种名字看起来很像的ETF也一堆。
选来选去,我就买了央企共赢ETF(517090)。
(怎么选出来)其实看了一些分析文章,我就挑了七八个大家都推荐的ETF:看看过去几年的收益情况;看看最差的是什么样子;再看看持仓比较多的公司是哪些。
反正这回运气比较好,收益相对还可以。我也没看当时没选的那些ETF表现怎么样。
就跟之前买基金一样,我是准备长期拿着,也不天天看,也不做波段。
(为啥不买场外)那不是交易成本低嘛。

图片

ETF太适合我这样的理工男
@某电子公司系统工程师
我是个ETF的“次新手”,2023年10月份才开始买的。
当时投资行业的同学一直在说,市场跌的太便宜了,可以买。我不知道买什么,但我在研究生时候因为写论文了解过一些专门投资电子领域的基金和产品。
我想,这个我可以研究下。
买的半导体设备ETF,没别的原因,本科学材料的,产业链的常识还是有。也找了很多专业的ETF分析文章来看。
同学跟我建议分批买入,我执行的很到位。还设了个“闹钟”:买的时候价格是9毛多,价格每跌5%,就买入2万元。
有一段时间市场持续下跌,我在短短一个月内完成了多次加仓,把计划的10万子弹打完了。心里其实也有些忐忑。
这只ETF的成本被摊薄到0.7元以下,后来涨到1块钱时我减了大半。
我现在已经买过五六只ETF,中间还试过一只“20cm”,波动太大,还是挺刺激的。
我觉得ETF超级适合我,研究工具就跟我研究代码和机器一样,不用考虑人的因素。现在我还在运用网格交易策略,挺有效的,找到乐趣的同时也有获得收益。

图片

定期分红有加分项
@某退休教师
别看我退休了,股龄也有20多年,没怎么赚钱,都是玩玩。
我其实不太会选择ETF,那么多产品看不懂的。有几只还是儿子推荐买的。用股票账户买了159338,还有之前两只红利的。
(产品名字)ETF名字不好记。你在交易软件里面输,一个名字出来一堆差不多的,分不清。我还是记代码,以前买股票也记代码的。
(会分红再投资吗)这个没有。就落袋为安。
我曾经也是买过p2p,知道有些风险是不应该承担的。现在就想拿点安稳的投资在手里。每个季度有点分红现金拿到手上,挺开心的。
图片
现在组合里面的ETF越来越多
@某保险资管投资经理
我这家保险资管呆了8年了,一直管理权益组合产品。
对于我们这些管理大资金的从业者来说,收益与风险的平衡,是每天都要面对的挑战。
ETF进入视线,是三年前。最初接触的是中证500ETF,配的不多。
2023年下半年以来我们配了点红利低波ETF,说实话跑下来比市场上多数主动的红利基金都要好,当然比不过特别优秀的几只。
胜在费率低、透明而且可持续,作为防御组合还是拿得住的。
去年整体加配比较多的还是几只宽基ETF,包括沪深300ETF,创业板ETF,以及10月份上市的中证A500ETF(159338)等等。
也有投部分行业ETF,细分的工具很多,确实很灵活,抓市场机会挺好的。

图片

用行业ETF来抓股票的机会
@某头部券商的自营负责人
自营现在规模都不大,没法配很多的研究员和投资经理。对于我们这样的小团队来说,时间与效率的权衡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们有部分资金是委外的,之前主要都是给一些私募机构管理,前两年集中在一些量化私募,毕竟历史业绩不错。也有少量主动权益,但不多,而且对回撤要求很严格。
去年我确实感受到ETF工具越来越丰富了,把我们自己管理的一些资金也尝试着买入一些产品,尤其是行业ETF。
我自己本来就是研究所出身,对行业和个股判断还可以。所以去年一季度我们加的芯片ETF、新能源车ETF都加在了好时点上。
行业ETF的好处就是不担心个股踩雷,也不用担心个股研究精度不够错过一波行业机会。
最爽的是9月底那波,加了证券ETF(512880),止盈也比较坚决。
前三季度自营业绩不错,公司还追加了自有资金。但那波涨上来之后,也感到比较难下手,就配了当时首批上市的10只中证A500ETF中规模最大一只中证A500ETF(159338),我觉得比沪深300ETF有前途,可以中长期放着。
对于我来说,ETF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应对复杂市场的战略选择。
图片
从纯多头到多元资产观点的表达
@某主观多头私募投资总监
我做投资快10年,早些年的投资组合基本以股票和债券为主,仓位多的时候9成,一般是在6-7成。
但全球市场的变化让我意识到,单一资产配置已不足以应对现在不确定性极高的市场环境。
从2022年起,我们开始关注商品ETF和跨市场ETF,比如跟踪国际黄金价格的产品,以及覆盖亚太和欧美市场的ETF。
我们在加大对这些市场的研究,但具体到选股或者具体标的,还是难度很大的。所以买ETF挺好,像纳指ETF比投美股的收益互换成本要低得多。但是,这些跨境ETF现在溢价太高了。
现在这类资产大概在组合中有2成左右,这两年的表现远远超过我们A股的收益。尤其是黄金基金ETF和纳指ETF。
但我们现在把部分仓位加到A股和港股上来了。
ETF已经成为我们策略工具箱中的核心一环,能充分表达我们的多元资产配置观点。
图片
写在最后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说,“我们常常误以为,拥有选择权便能带来幸福,但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理解自己的选择。”
ETF的魅力正在于此:它为每个人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却也提醒着我们,要以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去审视每一种可能。
而正如这些真实故事所展示的,ETF也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语言。通过它,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于市场的多元看法。
你的投资故事,会是什么样的?
我们邀请你来到“深夜食堂特别季”,一起来换个视角听ETF投资背后的故事……
1月15日,我们不见不散!

图片

市场观点将随各因素变化而动态调整,不构成投资者改变投资决策或选择具体产品的依据。基金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标的指数的过往表现亦不代表未来。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文中提及基金属于股票型基金,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投资者在投资前应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风险揭示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您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喜欢文章,顺手“三连”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