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像显法降蛇海游记传》书影
《全像显法降蛇海游记传》简称《海游记》,是明代建阳编刊神魔小说中的本土题材之一,描写临水夫人陈靖姑学法闾山、降蛇斗法的故事。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涂秀虹认为,此本《海游记》由叶明生先生发现,目前只在台湾地区影印出版过,因而大陆学界对此关注相对不多。然而,《海游记》叙事形式上的一些特征在神魔小说中颇具代表性,值得探讨。
闽版“白蛇传”?
《海游记》和《天妃娘妈传》是明代神魔小说中两部描写福建女神的作品。由题材来看,建阳忠正堂刊行《海游记》大概也在明万历年间。
建阳忠正堂刊刻《海游记》,现存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文元堂重刊本,上下卷,扉页题“全像显法降蛇海游记传”“文元堂梓行”,上卷题署“新刻全集显法白蛇海游记传”“海北游人无根子集”“建邑书林忠正堂刊”,下卷题“新刻全像显法降蛇海游记传”。
此书上卷和下卷题名不一,但因为扉页题“全像显法降蛇海游记传”,故有人以为上卷题中“白蛇”是“降蛇”之误刻。但是,此故事本来就可能另有别名“白蛇传”。现存永安市青水畲族乡黄景山畲族村的王氏万福堂《海游记》剧目抄本一卷,封面已佚,首页上书“皇君故事”,下书“白蛇传”,末页落款处题“共计壹拾四张,海游记”“(清)光绪癸未(1883年)春月立,子桂抄集,皇君记全本”。由此可知,永安大腔傀儡戏《海游记》又名《皇君记》或《白蛇传》。
“一书多名的现象在俗文学中比较常见。”涂秀虹说,上下卷不同的题名未必是误刻。
“百年畅销”与“阅读障碍”
小说涉及不少陌生的人名,今天的读者读《海游记》可能会遇到“阅读障碍”,一大原因在于书中所涉许多人物及其背景故事未能展开,比如第一则《张世魁夫妻遭难》中的“沉毛江”“九郎法主升座”,这些都没有任何介绍和说明,让今人一头雾水。
建阳道坛诗唱本《铜马甲》中有关张世魁的身世介绍,与《海游记》基本相同:温州有个张百万,生下世魁首五郎。后来读书得高中,郭正小姐是他妻。选任山东作知府,同妻赴任到青州。高山岭头遇妖怪,南蛟庙里失了妻。太白星官亲指教,闾山罡法好威灵。救得月英还阳界,好似十五月团圆。
今天的读者一般会将此视作一个赴任途中逢灾的故事,与《西游记》故事系统中的“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差不多,或者是《补江总白猿传》一类的变体。
又如第三则《靖姑学法救法通》,末尾说到遇见一老人,自称“吾乃福州纸钱岭人,姓连名公。见汝是同乡之人,特来告汝。明日可再见法主,求起闾山军马并法宝相助,方能救得你兄”。在这里,这位连公有此介绍已属难得,但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最为重要的信息仍是未能获得。
《海游记》中未展开的人物故事,基本是闾山教主要法神的故事。我们对此不甚了解,读来非常费解,自然也就兴趣寥寥。那么,为什么这样一部粗陈梗概、简略叙事的小说能在100多年后还被翻刻?
就《海游记》刊刻书坊所在地建阳以至整个闽北来说,闾山教派早在宋代就已盛行。连公是宋代古田县西溪乡连墩人,他与陈靖姑共同收服蛇妖和蜘蛛精;张世魁是闾山教中的“清阳法主”;建阳道坛清醮道场中,以往都要挂一套“三坛图”之神图,中间“中坛图”之主神为“九郎法主”,就是许真君,也有的道坛称为“徐甲”……这些都是闾山教派中人所熟知的神仙故事。“当时的读者读来很是亲切。”涂秀虹说,对于当时的信众来说,故事非常熟悉,不需要展开,这是大量叙事留白的原因。
明代小说大多从说唱传统发展而来,或为文人模仿说唱传统编写小说,因此大多重视诗词歌赋的插入。《海游记》在结构形式上跟明代其他神魔小说不同,不仅叙事空白点很多,而且没有诗歌插入,说明这部小说的来源和创作情形特别,在结撰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很可能还由道坛法师科仪本改编而来。
翻拍“施威降大圣”?
《海游记》表现的是陈靖姑不屈不挠、除恶务尽的精神,其中不乏闾山教派和蛇妖变化相斗的情节描写。
白蛇与乌虎精成为夫妻,每年要童男童女祭赛。下卷《白蛇与海清各显变化斗法》描述:却说白蛇被赶无路可逃,心中思量驾一朵妖云去食黄三居士。姑等取出额镜一照,见白蛇走入黄三居士家,姑即扯起一座云,去将居士掩住。蛇入宅不见居士,只见鸡母于窠中抱子,便将鸡母食之,变鸡母于窠中。海清(陈靖姑义兄)看见,即变一狐狸去食鸡母。蛇见海清变狐狸至,亦摇身一变,变成老虎赶食狐狸。海清忙又变子路之彩,去打猛虎。蛇忙又变孔仲尼来打子路。海清一见,忙变老子骂孔丘。白蛇一见便走入后园,变成一柿在树上。(海)清见蛇变柿,即变成一乌鸦啄柿。白蛇见(海)清变鸦,即走入塘中变一鲤鱼。(海)清见之,即变一大鹤去啄鲤鱼。白蛇见(海)清变化无穷,只得走回本洞,坚闭不出。
一般认为建阳书坊刊刻的大量神魔小说编撰于《西游记》之后,《海游记》如此的情节结构和变化描写,应是出于对《西游记》的模仿,但涂秀虹认为若把《海游记》放在陈靖姑信仰文化系统中,则似乎要考虑《海游记》故事情节的传承体系,这一体系不拒绝对外来影响的吸收,但可能也有其相当稳定的自在自足性。
《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之《大奶夫人》基本可视为《海游记》的故事梗概,只是《大奶夫人》中“后唐王皇后分娩”一段催生故事不见于《海游记》。从现存清代福州府、福宁府所属的各县地方志记载来看,陈靖姑主要是妇女儿童的保护神,同时还具有祈福禳灾、惩恶扬善的法力。陈靖姑救产的故事可能早在宋代就已流传,《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神明门》有一篇《神救产蛇》,这篇小说被收入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二十一《杂纪》“徐清叟”条,内中援引邻舍所云“此间止有陈夫人庙,常化身救产”,可见救产催生是陈靖姑神迹的最早传说之一,应该也是民间最熟悉的传说。或许正因如此,《海游记》略而不载,就如连公故事一般。
《海游记》突出表现的是陈靖姑禳灾惩恶、救护民众的神力,正如福建古田籍进士张以宁《古田县临水顺懿庙记》所言,其传说在元末明初时期的主题就是“御灾捍患”。《海游记》所写人物多是闾山教派法神,情节动作则多为闾山教派或陈靖姑崇拜的道教科仪。《张世魁夫妻遭难》中张世魁到达闾山,“只见水中涌出一座虹桥,桥上立着一人,头戴一顶红翘巾,额前带一片水星镜,手持一根弯弯龙角”,描写的正是闾山派道师的头饰和法器。至今仍然活跃于宁德畲族地区的“奶娘催罡”仪式,巫师的装扮就是用红色布料包头,头戴“神额”,手持龙角。时至今日,建阳道坛诗唱本《奶娘宗祖》、道坛科仪本《大招军》等还可见与此相对应的科仪描写。
值得注意的是,在闽东畲族经过二三百年流传下来的巫师科仪唱本中,保留着历代传抄者的名字和传抄时间。如福州府罗源县福佑灵坛蓝姓巫师抄于清光绪年间的《招兵科范》,其中描述临水夫人奶娘兵马潜行助战的故事占有一定篇幅。唱本落款云:“闾山福佑灵坛祖传九代,士叶宣能道名法进,亲录传授后学,师徒蓝法尊、(法)明前去代天行化……其法书系是侯官县传来看诵,后来子孙切莫忘记。”从福佑灵坛传至清光绪年间已历九代推算,巫坛传承的初始时间该是明代,法脉源自侯官,并由汉族巫师叶宣能传至畲族巫师。
“《海游记》其实是一部宣教小说,宣扬的主要是闾山教派中陈靖姑的神迹。”涂秀虹说,当中大量略写的故事说明,这是以一个宏大的文化场域为背景的叙事,与当时的各种传说、编撰的神魔小说互为背景、互为补充,或也可称为互文。《西游记》同样是这个文化场域的作品,或者就是其中一环。只是小说作者的身份、修养不同,小说编撰的宗旨命意不同,同一文化场域中的文化因素因而被赋予不同的符号意义,生成完全不同的意义结构和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