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一女职工宋淑燕在退休后刻苦学习朗诵,7年内从不懂朗诵到进入专业队伍。
2.宋淑燕的朗诵作品受到专家认可,打动了许多人,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发光发热。
3.她的朗诵艺术特点包括唯美诗意的语言动感、把控力与协调力强以及巧妙的细节处理。
4.此外,宋淑燕的朗诵风格以本色自然和阳刚沉稳为主,展现出不同的情感表达。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近来,河南省一女职工“退而不休”刻苦学习朗诵,并取得骄人成就的事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宋淑燕1959年出生,退休前,在河南省机场集团综合管理部做管理工作。2014年退休后,没有停下为社会、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发热的脚步,2017年开始学习朗诵。短短7年的时间,经过刻苦的学习,从不懂朗诵、不会朗诵,而进入到了朗诵专业的队伍里。
宋淑燕说,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为,退休不退志,能为党、为社会、为社区服务,有一份光发一份热,我感到很光荣,很自豪。
宋淑燕的朗诵,不仅将这门艺术发扬,而且在深度和广度上更好地展示丰富了这门朗诵艺术的形式。近年来,宋淑燕活跃在中州大地,在社区、在厂房、在街道朗诵的舞台上,把一首首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和谐社会的优秀朗诵作品,献给了日新月异的时代。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广泛的好评。为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发辉着光和热。
60岁后学朗诵的宋淑燕成功了,实现了她活到老,学到老,永不褪色的誓言。她的朗诵,不仅被专家们认可,而且打动了很多的人,被百姓们所喜爱。正是从这丰沃的土壤中破土而出,成长起来的,是朗诵界冉冉上升的新星。
宋淑燕的本职与朗诵不搭界,那时忙于工作的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朗诵暗藏的潜质。退休后她喜欢上了朗诵,先前潜质所聚集的能量,一下子喷发出来了,开启了她的朗诵事业。 正因为此,宋淑燕的朗诵才没有了故弄虚玄、做作的朗诵腔,形成了本色自然、阳刚沉稳,具有鲜明艺术特点的朗诵风格。
宋淑燕的朗诵艺术是由宋淑燕的朗诵艺术特点和朗诵艺术风格两部分组成的。那么,宋淑燕的朗诵究竟有着怎样的艺术特点呢?
一是唯美诗意的语言动感。节奏,是朗诵作品成功的关键。节奏美则赋予朗诵作品以生命和灵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她朗诵的每一部作品都有着强烈的节奏美和层次美,孜孜追求着朗诵语言动感的完美,是为了展现朗诵节奏的美和层次的美。她在朗诵的每一个作品中努力地实践着、探索着。她把唱歌的气息、发声、换气、节拍、音域的宽窄等元素运用到她的朗诵的音节中。这种艺术的嫁接,不是有意而为之的,而是无意识的,是自然而然的。由此,使她的朗诵作品产生了强烈旋律动感的节奏美。听过她的朗诵作品“踩着三月的平仄(牧夫)”,“我的记忆”(戴望舒)等,都会被她朗诵艺术语言动感的节奏美、韵律美、音色美、层次美深深地打动。
戴望舒1927年夏创作的这首诗,是由韵律的美到节奏美的标志。他的好友著名诗人杜衡是这样记述的:“有一天,他突然兴致勃发地拿了张原稿给我看,‘你瞧我的杰作’。他这样说,她当时就读了这首诗,感到非常新鲜;在那里,字句底节奏已经完全被情绪底节奏所代替”。
宋淑燕在她的朗诵中,特别是对第二节的十二个排比句,根据音节距离的长短,通过气息变换、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气的急缓轻重等不同节奏的变化运用的处理,使情、气、声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在她三维朗诵空间的感情里,总有一个支点,把听众的感情撬动。这个支点,就是她的朗诵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唯美诗意的语言动感
二是朗诵的把控力、协调力强。一首好的朗诵作品,必须要对朗诵的感情、节奏、语流、气息、合乐、层次等元素,有着统筹全局的把控能力和协调能力。这种统筹全局的把控能力和协调能力是靠朗诵的节奏,亦是靠朗诵的语言——内功来支持完成的,否则,朗诵将会平面化、碎片化。
她的朗诵作品《舞台》,就很好地展现了她的这种内功。牧夫的这首诗,跳跃性大,朗诵难度高。首先这首诗从现代诗跳跃到古典诗词、再从古典诗词跳跃到现代诗的反复变换。因其这两种诗体最基本的朗诵语言体系的不同,相互变换时,如果处理不到位,会有缝隙的痕迹在。其次,这首诗每一幕的跨度变化大。再次,这首诗换韵多,每节都有二至三个韵的变化,如不能很好的把握,会失去了美感。第四,时令不同的季节跨度大,不像写一景一情,在这样的情景中,可由着朗诵者在“这一个点上”的发挥。而这首诗,则要把四季做交代和表达。五是主要是写心境,写环境也是围绕着心境,把这两种“境”相融,而又体现出心境的主题性,让“情”激活。六是体裁的别异。综合这些因素,对每一位朗诵者的朗诵的把控能力和协调能力都是一种考验。
宋淑燕没有将“情”过度的张扬,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或扬而更扬,或多扬少抑,把“声音”和感情的变化,递进、溶进不同的情境中,通过不同的音乐、乐器(如通过竖箫与古筝对“春”的处理,小提琴对“夏”的处理等)做不同情感的背景,从而将四季的“舞台”人生——人生“舞台”恰到好处地无缝隙的焊接。完成了听觉审美的行程。
广东省朗诵协会副会长常晓鹏对宋淑燕朗诵把控的内功,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她该留白的地方,该放缓的地方,该高的地方,该低的地方,包括虚实声的转化,声断意不断的呈现等,都能够游刃有余的驾驭”。
三是巧妙的细节处理。如果说节奏是朗诵作品成功的关键,那么细节对于提升朗诵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则至关重要;如果说节奏美赋予了朗诵作品以生命和灵动,那么对细节巧妙的处理,则可以更真实有效地传达朗诵作品的情感。
在她的“下雪的早晨(艾青)”这个朗诵作品中,她对细节的处理,足可以说明这些个问题。第一自然节“整个世界多么静、多么静”结束后她没有急着朗诵下一个自然节,而是为回忆的空间拓展“留白”,营造一种回味的氛围。“想起/夏天的树”,“想起”用的虚声,镜头由近推远,说不清楚的“情”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对关键词重音的处理,如:开头的“雪”、“没有声音”、“一刻不停”、“院子”、 “ 他的脸像一朵花/他的嘴发出低低的歌声 / 他的小手拿着一根竹杆 / 他扬起小小的头。” 语速的由慢到快 ;“那双发亮的眼睛/透过浓密的树叶/在寻找知了的声音”,又由快到慢等等。语速根据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色彩进行调整的巧妙处理。使朗诵更加的生动和富有情感。
宋淑燕的朗诵艺术特点还可以列出些来,如音色的美,娴熟的情感转换等等, 特别是她在很多的朗诵作品中对“儿”化音的处理,更增加了她的朗诵作品的鲜活和趣味横生。让我们走进宋淑燕“故都的秋(郁达夫)”朗诵作品经过轻声处理的儿话音——“咬着烟管(儿)”,“屋角(儿)”,“墙头(儿)”,“灶房门口(儿)”,去体味鲜活、妙趣横生的“秋”吧。
宋淑燕的朗诵艺术风格又有哪些呢?
一是本色自然。言为心声。她是为诗、为文、为情而朗诵。不是为表现、为表演、为自我而朗诵。没有那些“朗诵家们”拿腔捏调的陋习。她的朗诵不做作、不弄玄、不伪装、不虚妄、不张狂,本色自然。传统的朗诵基因中,又有着鲜活的时代元素。本色自然,包括声色自然、收放自然、时空转换自然、偷气换气自然、所呈现的状态自然、人乐诗(文)相合自然等。
二是阳刚沉稳。她自然的声音端庄,音色中和、气息饱满,音感明快。先天的语音特质,奠定了她阳刚沉稳朗诵的基本风格。而朗诵语言又有着柔婉的因子存在。她能从不同风格情感的作品中,找到并提炼出每一篇作品“情”中的“我”。并为“情”中的“我”设计出朗诵情感的配乐、气息的流变、节奏的进程等,将豪华、或柔婉朗诵的“情”腌制浸泡,压缩打包,尽情地染墨、皴擦、铺展,朗诵出不同的“我”的感情来——或豪放、或婉美;或如大江大河奔泻千里;或如淙淙小溪;或如月色静夜;或如枫染山红;或如母膝前款款情深;或如行者壮志远酬……听众就是这样被宋淑燕行走语言的艺术俘获了。(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史宝银|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