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制造业可以碰撞出怎样的火花?1月14日上午,政协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一场“委员通道”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社科界的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版本馆副馆长、广州国家版本馆馆长张伟涛亮相“委员通道”,作《赋予中国制造更多中华文化内涵》主题发言。
在张伟涛看来,中国制造自古以来就在全球舞台上大放异彩,美誉传遍四海,其中,轻柔飘逸的丝绸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绚丽纽带,精美绝伦的瓷器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符号,而新中国成立75年来,制造业蓬勃发展,如今已是门类齐全、品种丰富。从总体规模看,中国制造业已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超过四成的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其中,广东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约16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
“但是,在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进程中,制造业产品的‘中华元素’‘中国精神’体现还不充分,缺少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张伟涛认为,中国制造业需要通过深挖中华文化精神内核,赋予产品温度和生命力,以此实现进一步发展,接下来需要围绕这方面,在产品设计开发、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品牌影响力方面发力。
其中,在产品设计开发方面,他建议引导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中植入更多中华文化内涵,出台政策措施,扶持工业设计服务企业和中小微、初创制造企业成长,通过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设置相关奖项、举办产品设计专题展览等方式,引导制造企业将更多中华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和生命力。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他建议以中华优秀文化涵育制造业人才,优化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将中国传统美学、中华文化修养等课程列为必修科目,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高度文化自信的制造业人才队伍。
此外,张伟涛认为,接下来还需要提升中国工业设计奖项的国际影响力,一方面要在国内工业设计奖项的评选上更加凸显中华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大力宣传获得国内奖项的制造企业、设计机构、主创人员和拳头产品,营造文化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让中国制造成为最响亮的中国品牌。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
海报制作/王紫凤、吴若楠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