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宋箐)“带你去看个好东西。”《医师报》记者刚踏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太湖院区,就被院长陈彦带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会议室——苏州市医疗应急指挥中心。
在指挥中心的大屏上,苏州市每一个120呼救者的急救场景实时呈现:
李某,男,60岁,警察及家属诉患者半小时前被电瓶三轮车撞伤,致头部外伤,后枕部大量出血,救护车到达现场后紧急止血,现救护车驶向最近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王某,女,59岁,家属半小时前发现呼之不应,急救车到现场检查时患者已无生命体征;
杨某某,男,23岁,20分钟前因突然发作腹痛拨打120急救,现患者已上急救车……
苏州市100多辆救护车上患者的呼救信息、当前状态和即将接受抢救的医院,以及苏州市立医院院内400多个危重患者的心电监护数据,都能实时反映在这个屏幕上。医院急诊科医生可以远程指导调度员和救护车上的医务人员对创伤、休克、危重患者进行初步救治。同时,急诊医生也能同步看到即将前来抢救的患者信息,提前做好接诊准备,并通知相关专科医生前来会诊。
“得益于相关部门的信任,苏州市120指挥分中心放在了医院急诊科。”2024年11月23日,指挥中心正式试运营,陈彦也将自己的会议室设在这里,以便随时处理突发情况。
在1月9日召开的第十届医学家年会上,陈彦院长(右七)获“十大区域领导力院管专家”
疾病管理关口前移:
急病要救 慢病要防
除了急危重症的救治,慢性病的管理同样需要“关口前移”。苏州市有糖尿病患者89万,高血压患者210万,如何从这些庞大的患者群体中精准定位到需要特别关注的个体,是苏州市立医院目前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为此,医院正在部署未来慢病的管理模式,希望能精准定位高危慢病患者,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像快递能送达家门口一样将必要的治疗设备及时送达患者手中。同时能派遣专业人员上门服务,不必等到患者家属拨打120,从而进一步前移急救关口。
一院六区一体化运行:
精益管理 提高效率
2024年11月,苏州市立医院太湖院区正式启用,这为晓美(化名)就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她家距离医院仅800米,因此在医院开业的第一周,她就急忙预约了核磁共振检查,因为她的腰痛已经难以忍受。然而,小美在线上预约后发现,她的核磁共振检查需要等待9天,这让她非常焦虑。她的腰痛日益加剧,她甚至在医院公众号上留言表达了自己的无奈:“难道这漫长的9天,我只能在痛苦中等待吗?”
类似的情况不少,这些留言引起了医院管理层的高度重视——提升医院磁共振、CT、超声等检查的效率迫在眉睫,患者的等待时间绝不能如此漫长。于是,近两个月来,医院大力推行数智化管理,灵活调整住院患者的检查安排,成效斐然。如今,像晓美这样的患者,预约后大约三天内就能完成核磁共振检查。
为何提升效率对苏州市立医院如此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患者的就医体验。苏州市立医院目前采取“一院六区”的集团化运营模式,包括道前院区、白塔院区、山塘院区、康复院区、妇幼院区、太湖总院区。医生需要在多个院区间奔波,而患者往往跟随他们信任的医生跑。试想,若一个院区的住院证明、检查报告及影像资料在另一院区无法通用或查阅,这还能称之为一家医院吗?
跨院区患者病历信息的不共享,严重阻碍了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全面了解与诊疗决策。没有完整的患者画像,医生如何迅速响应患者的检查与用药需求?
这倒逼着医院发展信息化,以实现患者数据在六个院区间的自由流通。同时,也要求医院必须提升管理效率,为医生创造更多的“分身”。为此,苏州市立医院提出了“集团化管理、一体化运行”的发展战略,并将精益管理作为管理核心。
好的战略更需要好的执行,因此战略解码展开到落地尤为重要。苏州市立医院通过平衡记分卡形成院级真北指标,部门和科室形成二级指标,支持院级指标的实现。通过可视化工具,建立月运营分析会,成为医院的理想行为。各项指标建立红黄绿卡动态监控,通过A3和改善日历的形式来进一步改善。
向研究型医院推进:
做好研究 让更多患者获益
苏州吴江区83岁的李奶奶近来轻微活动后即出现气喘,步行约百米便感呼吸困难,夜间睡眠也需坐起才能稍感舒适,日常生活已难以自理,需家人照料。在苏州市立医院心内科就诊后,李奶奶被诊断出患有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面对高昂的手术费用,即便医保能报销一部分,李奶奶仍需自付约6万元。幸运的是,李奶奶及其家人得知医院正在开展名为“健心二尖瓣夹项目”的研究,参与该项目的患者能减免30万元器械费用。于是,李奶奶及其家属迅速地提交了入组申请,期望在减轻经济压力的同时,能够获得有效的治疗。
来源|医师报
编辑:宋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