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围绕“深化改革统筹资源、全面推进首都文化繁荣发展”主题举办界别联组会。会上,多位市政协委员结合自身岗位特点积极建言献策。
以中轴线申遗成功为契机
打造全球世界遗产保护典范城市
市政协委员徐仁杰谈到,2024年“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成功,成为首都文化繁荣发展的新起点。建议以此为契机,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进一步推进首都文化繁荣发展。
他建议,以中轴线申遗成功为里程碑,打造全球世界遗产保护典范城市,加大对文化遗产特殊价值的挖掘力度,将其转换成更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的文化产品。利用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平台,探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路径、新方法。建议发挥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优势,探索应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方法,进一步以技术赋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助力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
“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226家,全年超过8000万人次走进博物馆。作为全球拥有博物馆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这是北京构筑精神家园,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生动体现。”市政协委员何超琼在发言中提出,推动北京文博场馆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让科技可以用于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以及增强观众的体验。
她建议,首先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针对不同参观群体,增强特色互动体验,引进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数智科技手段。同时,要通过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和实施重大项目等多种途径,加快培养文物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另外,通过“博物馆+”模式,与数字媒体、教育和旅游等行业深度融合,给公众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文化体验。
健全完善制度机制
持续打造北京城市文化IP
市政协委员鲁娟介绍,近年来,北京市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摆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突出位置,重视文创产品的版权保护与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城市文化IP,但目前的发展存在瓶颈。
据了解,城市文化IP是指具有文化价值和影响力的创意作品,这些作品通过商业开发与消费者建立联系,形成品牌价值和商业价值。文化IP可以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博物馆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通过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为此,鲁娟委员建议,首先,应聚焦北京文化IP体系化建设,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在市级层面建立文创产品工作专班,统筹推进文创产品工作。第二,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第三,用好政府导向和市场机制的合力,推动文创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对文创企业的保障服务工作,做好资金、版权、人才、技术等相关要素的支持。
切实做好人才培养
高质量保护传统戏曲艺术
“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北京市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拨付专项资金保护传统戏曲。但是戏曲艺术的传承还存在瓶颈,戏曲艺术的发展还存在痛点。”市政协委员杜镇杰以传承发展京剧为例,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充分认识京剧艺术传承的特点,精准施策。二是充分发挥京剧院团培养人才的职能,有的放矢。三是充分调动京剧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四是充分拓展京剧在年轻观众中的影响力,筑基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