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南塞北到城镇乡野
有这样一群北大人
他们怀揣一颗火热的真心
2002年,他们收到来自
河北省丰宁县凤山中学李金满老师的助学申请
爱心社河北计划由此诞生
20多年来
他们入户走访、收集材料、匹配资助人
成功资助学生超过2000人次
今年,是北京大学爱心社
成立的第32年
我们想与你分享
这场持续了20多年的
爱心接力的故事
晚秋初凉,晨月沾露。清晨5点30分,北大爱心社的志愿者们在学校东门集合,准备一同前往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大巴从清早六点的月亮摇摇晃晃驶向午后明媚的阳光;车窗中的景象从高楼林立、车马骈阗的街道,逐渐变为错落的农舍与成片金黄的玉米地。
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景象
下午13点30分,大巴车抵达凤山。迎接社员们的是连绵的群山、错落的村庄与凤山中学李金满校长热情的微笑。这是李金满在凤山的第30个年头。1996年,正值青年的他不忍看到丰宁农村的孩子们因为家中贫困而被迫辍学,决心发起河北助学计划。
2002年,李金满联系到北京大学爱心社,希望与爱心社携手,帮助更多孩子实现求学之梦。他的提议得到了爱心社的积极响应,爱心社河北计划由此诞生。
此次爱心社志愿者们的凤山之行,便是落实河北计划的重要部分。同学们对需要资助的家庭进行入户走访,收集真实准确的材料,便于后续匹配资助人的计划能够顺利进行。
2024年10月,爱心社走访队员与李金满的合照
穿过一条条弯曲的小路,走进一间间朴素的房屋。社员们听着老人讲起多年前的故事,听着孩子们谈起未来与梦中的远方,听着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喜悦与苦涩。
走访第一家时,社员们遇到了正读初中的睿睿(化名)。睿睿留着齐耳的短发,在见到社员们时会脆生生地问哥哥姐姐好,在社员们夸她可爱时会羞涩地抿嘴笑。在聊天的过程中,睿睿说起了梦想中未来的生活:
我喜欢学地理,以后想去南方看看,浙江啊江苏啊。听说南方的山和我们这里的不一样,像水墨画似的。我还想考个好大学,等我能挣钱了,就带着爸爸妈妈去旅游,我妈妈也没去过南方哩。
走访队员朱阳俊峰与小朋友进行交流
在与睿睿的家人交谈时,社员们才了解到,这个表面温馨和美的家庭,在过去很长一段日子里,都被始料未及的苦难压得近乎窒息。睿睿的爸爸在前些年查出了癌症,如今情况不容乐观。阿姨的身体常年抱恙,在家中顶梁柱倒下后,一个人默默撑起了整个家全部的希望。没说两句,阿姨就红了眼眶:
睿睿那孩子也是,大概知道现在家里困难了,就跟我说她不上学了,要去工作赚钱。我说你这么小的孩子,瞎想什么。我就是一个人打两份工三份工,也要供孩子读书的,她想读到哪儿我就供到哪儿。
走访队员余同与家长进行交流
从睿睿家出来,社员们不约而同地沉默着。重重丘山之外,堵堵砖墙之内,那低矮的屋檐下,无数的故事正在发生,无数的孩子等待着被更多人看见。这是每一个爱心社社员此刻热切期盼并践行着的——让更多的孩子,被更多的人看见。晚上返回住所后,走访队员们将厚厚的一叠走访材料全部整理、归档,并确定了此后几天的走访计划,他们的内心被热血所涌动,希望为这项名为“爱心”的事业奉献自己有限的力量。
走访中遇到的小朋友
三天的走访很快过去。短短三天,社员们见到了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拉开泛黄的门帘,会有满墙鲜艳的奖状直直撞入眼底;种着白菜辣椒的土院里,会有自学舞蹈的少女伸展双臂;灰白的水泥墙上,会有盛绿的藤蔓在稚嫩的画笔下生长肆意——那样多阳光照不到的角落,那样多匍匐前行的身影,那样多明媚的眼睛会透过灰蒙蒙的玻璃,将太阳和蓝色映在心底。
满墙鲜艳的奖状
于爱心社社员们而言,走访的意义从来都是双向的。正如走访队员高梓凯在感想中所写:
林一青是北大2003级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也是河北丰宁助学项目组早期负责人之一。二十年前,在林一青项目组十多位组员的努力下,河北计划逐渐由粗糙的雏形成长为了规范运作的资助计划。
2005年河北计划走访队员与李金满老师的合照
2005年3月,在林一青带队回访河北丰宁时,社员们注意到一个来自丰宁农村的小女孩——李新。三年级的她喜欢画画,乖巧懂事,成绩优异。但不幸的是,4岁时,李新确诊了一种先天性心脏病。由于贫寒的家庭难以承担昂贵的手术费,李新一直尚未接受手术,随时都准备着开启一场与死神的拉锯。林一青与社员们商议后,立即决定依托爱心社帮助李新完成手术。农村难以接触到正规的医院医生,林一青与社员们披星戴月地奔走于北京各大医院,交涉、沟通、商议,为李新寻找到了最好的手术资源;李新的家庭难以支付高昂的手术费用,林一青便预支了自己全部的家教工资,有的社员借来了家中存款,有的社员捐出了自己的生活费,有的社员捐出了自己的奖学金......可手术费仍未凑齐。在几番焦灼的商讨下,一场北大校园内的募捐开始了。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在于给孩子一个选择命运的机会……这两天我总在想着以后,憧憬地想,也心酸地想:手术成功后,我要告诉孩子,她可以活着,是因为有那么多好心人的存在。她应该好好活着,一定要无比珍惜生命。”
——摘自2005年爱心社社员杜泉滢发布于
北大校园论坛的募捐帖
杜泉滢与李新的合照
帖子发出后,校园中很快便有同学响应支持。据林一青回忆:
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李新的手术圆满成功。
爱心可散灰云,善意可遮阴雨,于是生命,在萤虫扇起的微飔中,静静地开出花来。
术后林一青陪伴李新在京恢复身体
二十多年来,林一青的故事在爱心社中广为流传。一届届爱心社社员在林一青学长的激励下坚定信念,在这条名为“爱心”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每年的十一与五一假期,爱心社志愿者们前往丰宁进行走访与回访,而在短暂的走访后,是仍然艰巨的社会资助人招募工作。社员们制作推送、发放问卷、招募资助人。而后根据已有信息,将孩子与资助人进行一对一匹配,并在此后的时间内确保资助人与孩子保持联系,确保每一笔资助款的去向清晰。鲜亮的“爱心”社徽背后,是每一个爱心社社员怀抱热情,一笔一画,描绘着爱心跳动的纹理。
自2002年至今,爱心社河北计划不断推进发展,成功资助学生超过2000人次,募集资助总金额超过130万,实现了“爱心”事业的延续。
河北计划“材料收集-实地走访-资助人招募”的模式,最早由林一青等早期负责人确定,并在此后二十多年不断发展完善。林一青曾向社员们表达了他对河北计划未来的期许:
林一青与现爱心社社员的合照
与林一青的想法不谋而合,爱心社近年来开创了“物质资助+书信陪伴”的河北计划新模式,通过“友伴我行”书信交流活动为丰宁需要帮助的孩子在北大校园内寻找一对一的交流对象,为孩子们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与陪伴。
活动中往来的书信
通过爱心社社员们的共同努力,书信计划也渐渐步入正轨。在一年的书信交流中,北大同学们与小朋友们分享彼此日常生活中的小确幸、交流未来的学习计划、分享生活中的小烦恼,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一封封手写信件越过重重远山与栋栋高楼,携带着最温暖的鼓励与最真诚的回应,为所有年轻的记忆留下最温柔的痕迹。
北大同学们为小友伴绘制的明信片
用爱包容,用心关怀
如同蒲公英般将爱心传递向无穷的远方
如同暖阳般将温暖与关怀带给无数的人们
北京大学学生爱心社是全国第一个由学生自发成立的高校志愿服务社团,也是中国第一个大学生自主公益社团。自1993年11月23日建社至今,爱心社的社团人数已由最初的十七人发展至如今的两千余人,成长为了规模化的学生社团。三十一年来,北大学子奋楫笃行,一代代爱心社社员秉持初心,耕耘不辍,履践致远。
2024年秋季学期,北大爱心社迎来了804名新社员,爱心社的队伍逐渐蓬勃壮大,共同用青年火热的真心书写着关于善与温暖的故事。未来,爱心社的青年志愿者们都会坚持着“奉献爱心,呼唤爱心,自我教育”的宗旨,将关于爱心的故事线向更深远的时空延续。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学生爱心社
文字 | 李依娜
编辑 | 毛堃璇
责编 | 戴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