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上海、青岛、成都、重庆等城市在“周五下班去中国”热潮中持续走红,成为外国人感受中国“City不City”的重要入口。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核心场域,演绎着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如何用好这波流量红利,向五湖四海的朋友们讲好“家里”的故事?
一、用共情寻求“最大公约数”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多元文化奔涌,各类价值观碰撞。在此情形中,承载着独特地域风情与人文内涵的城市故事,该如何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克服因此产生的“水土不服”,顺利地融入国际传播体系中去?
李子柒视频下的中国乡村充满诗意,“火”出国门
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提高共情力,是打破壁垒、消除隔阂、畅通交流的一把钥匙。共情是人类的天赋,是一种“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
短视频时代,“无情感不共鸣”的网络传播特点更加突出,提高城市国际传播效能,要重视情感因素、用好情感传播策略,通过共情,超越民族国家间的差异,连接自我和他者。
浙江丽水打造“非洲媳妇Rose”国际传播品牌 图源:传媒评论公众号
浙江丽水,非洲媳妇Rose漂洋过海、万里返乡的故事引发千万中外网友追更;四川绵阳,李子柒镜头下的乡村生活,让外国人看懂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乡土的眷恋;云南西双版纳,守护大象“一路向北”,外国网友发出“中国那么美,且听‘大象说’”的感叹……一次次出圈的国际传播事件,都在印证着共情的力量。
好的传播是有效的沟通和情感的连接。即便相隔万里,文化与观念迥异,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却相通,找到共情、共鸣、共振的传播“触点”,就能让人听得懂、听得进。
二、用符号增强“辨识度”
说起中华文化符号,你会立刻想到什么?是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热闹喜庆的春节,还是深不可测的中国功夫……
符号化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符号简洁生动、通俗易懂,宛如一把钥匙,开启着世界认识中国的大门。在社交化、移动化、视频化的国际传播大背景下,创新打造文化符号以及城市IP,已然成为众多城市的发力点之一。
雄伟壮丽的长城
不复制粘贴。中国地大物博,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宝藏家底”。文化符号作为城市文化资源的“核心表征”,打造时要“量体裁衣”,扎根本土人文历史,触达文化资源内核。
比如,北京的长城、上海的外滩依托的是地理风貌,青岛的啤酒、成都的川菜结合了美食文化,潮汕的英歌舞、漳州的“送王船”等用的则是非遗民俗……这种从地域文化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文化符号,往往更具感染力、吸引力,能瞬间抓住人心。
西安大唐不夜城互动节目“盛唐密盒” 图源:半月谈公众号
不重复自己。对外传播要细水长流,文化符号也并非一成不变,要不断挖掘、“换装”,推动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拓展。
比如,西安“盛唐密盒”玩起历史穿越,问答之间古韵四溢;重庆“8D魔幻”的地形,让导航都“晕头转向”;贵州榕江“村超”,没有巨星,却凭草根热血在海外社交平台火速出圈……他们不走寻常路,巧妙地将城市的经济活力、社会风貌、人文底蕴等“打包传递”,让外国网友一瞧,便能快速勾勒出城市的独特轮廓,从而心生向往。
三、用“场景力”带动传播力
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甘肃天水麻辣烫……当下,这些网红城市的走红,不再依赖于传统的标志性景观,而是依托极具情绪价值的消费和体验场景。和网红城市崛起的逻辑同理,城市国际传播已步入“场景时代”。这一转变,为城市在世界舞台上展现自身魅力、讲述独特故事,开辟了全新的路径与广阔的空间。
带着“China Travel”标签的帖子在海外大热 图源:网络
可体验。一段时间以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China Travel”持续走红海外,流量密码之一是城市场景的充分供给。外国游客走街串巷、打卡名胜,在场景体验中感受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城市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概念,而是一个个满载故事、情感、体验场景的集合。
可分享。娱乐、美食、文化、旅游等场景类内容更容易通过短视频形成裂变式传播。例如,TikTok曾发起过众多关于中国文化、旅游的标签挑战,国际用户参与“这里是中国”“带我去西安”此类标签挑战,很好地刺激了用户的创作欲,丰富了中国形象的内容池。
在青啤博物馆合影的韩国游客
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场景传播强调深度体验,情感化、精准化、个性化传播,在用户连接、用户体验、传播效果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未来,场景传播将成为城市国际传播获取流量的重要手段。
四、用“外眼”“外嘴”增强说服力
国际传播难免存在“语境位差”,需要“自塑”的独白,也要“他塑”下,朋友帮着说话。
历史上,不乏“朋友一句话顶自己说万句”的故事。700多年前,马可·波罗历经艰辛抵达中国,一部《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掀起“中国热”;80多年前,埃德加·斯诺作为首位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写出的《红星照耀中国》轰动全球,让中国红色革命故事走向世界。
移动互联网时代,无需漂洋过海、跋山涉水,信息传播突破了地理限制,外国人一句“City不City”“真的好City啊”,就能在海外社交平台掀起中国热。
当下,不少生活在中国的“洋网红”,以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运用海外受众熟悉的社交媒体和传播方式,以更加生动、有趣、接地气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他们还时常针对各种社会热点和公共议题,做出跨文化视角的独到解读,让海外观众从一个全新角度认识中国,打破了原有的刻板印象。
比如,墨西哥博主麦克斯去过新疆、河南、湖北等地,通过直播向网友介绍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让海外观众更好地认识了中国。拥有众多粉丝的俄罗斯网红“青岛小菠萝”安东、中荷混血萌娃刘嫒润等,传播了青岛故事、提升了城市美誉度。
对外传播中,城市要用好“国际友人说”。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外国人用“他者视角”讲城市故事,其身份特征和叙事方式更“适配”海外受众,很好地解决了国际传播需要克服的意识形态及文化背景隔阂问题,增强了说服力和影响力,增进了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
五、用议程设置争取主动
在国际传播的舞台上,唯有及时、精准地设置新闻议程,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构建”,方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当下,地方话语已然融入国际传播的大格局,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拼图”,增强地方话语的国际传播议程设置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
杭州亚运会上运动员与亚运会吉祥物互动 图源:新华社
结合自身需要,主动出击。城市国际传播可依据自身需求与宣传靶向,主动抛出议题,吸引全球目光,提升知名度与影响力。比如,2023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期间,青岛协调多家媒体平台广泛转发关键词条和动态资讯,海内外阅读量超5000万人次,吸引国际游客关注“赴约”。
把握重要时机,顺势而上。城市国际传播在设置议题时必须把握当下国内外形势,积极顺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紧跟国家政策、服务国家战略。
有的城市巧借国际赛事“东风”,顺势提升影响力。杭州借亚运会在TikTok上“出圈”,相关视频播放量超40亿次;成都凭电竞赛事“霸屏”Google News,引发全球电竞迷热议;上海借F1大奖赛吸引全球赛车爱好者关注,让赛场成为城市秀场。
2024年,第五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吸引了451家跨国公司的550余位嘉宾共聚一堂
有的城市依托国际会议“舞台”,展现城市担当,传递国家主张。青岛举办的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阐释着“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乌镇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诠释着一个大国的互联网主张。
分而说之,合而塑之。国际传播中,我们需要不同城市的“多声部”协作,奏响雄浑的时代乐章。
(作者张志安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
作者:张志安
来源|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