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作战的实施
高海拔防御作战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1. 准备阶段
防御工事的准备需要大量时间。然而,由于地形有利于防御,即使是部分准备的防御阵地,只要指挥官和部队坚定不移,也能成功抵御敌方的进攻。
直接突击较为罕见,指挥官应以挫败敌人向关键区域的机动为目标。并计划以最低兵力占领或阻止这些目标。
此外,对可能干扰敌方机动的区域也应进行防守,并在适当位置安排预备队。
2. 抵抗阶段
一旦投入战斗,小规模、具有强大打击力的分队可以有效拖延并削弱敌人。成功的反制机动后,应重新创建预备队,并考虑发动扰乱性攻击(可能仅通过火力实现),以最大限度削弱敌人。
在敌人控制关键区域之前,通过少量兵力占领或加强该区域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而试图驱逐已经占据关键区域的敌人,往往需要耗费更大的资源。
3. 反攻阶段
反攻应旨在占领敌方领土以弥补其他地区失地,或对敌方构成重大威胁,迫使其反应并稀释其在立足点的兵力。
例如,通过威胁敌方集结基地,可以对敌方施加压力。反攻需要投入大量额外兵力。
山地的警戒
警戒阵地的选择取决于敌方武器的射程。如果敌方仅装备轻武器,则距离行军路线600米以外的地形可以忽略。
如果预期敌方拥有迫击炮或火箭弹等更先进的武器,则必须选择能够观察到目标射程范围的警戒阵地。
警戒阵地通常通过地图和航空照片选定。选择阵地往往很困难,因为潜在阵地可能本身被更远处敌方控制的高地压制。
基本原则是占领可能威胁行军路线的地形。但沿宽阔山谷的一侧行军时,通常仅需警戒路线的一侧。
主要防御阵地前的掩护部队,在山地中尤为重要,小股部队即可造成显著的拖延效果。掩护部队通常的任务是充当警戒力量,充分利用崎岖地形提供的众多防御阵地,削弱和延缓敌军。
装备均衡的装甲部队和空降步兵部队,配合炮兵、工兵、反坦克直升机和空中支援,是最为适合的掩护部队。
装甲部队通常沿主要轴线作战,并尽可能向两侧高地推进。理想情况下,这些装甲部队应由坦克组成。但若坦克不足,且敌军坦克威胁较低,可用装甲侦察车辆代替。
步兵负责封锁轴线两侧的制高点,整个掩护部队逐步后撤至预先侦察并准备好的阵地。直升机可用于部署哨兵,但在敌军直接火力或间接火力观测下操作风险较高。
步兵沿山脊线撤退至保护性着陆点,再由直升机撤离。工兵负责设置障碍和诱杀装置,并进行路线封锁和布设干扰性地雷以实现干净的脱离。若有可用的攻击直升机,则对抗敌方机械化部队极为有效。
部署和撤回警戒部队对士兵来说体力消耗大且耗时。直升机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替代方案,具体取决于空中威胁。然而,其使用存在限制。
在山地环境中,通常更安全的是步兵徒步部署,随后再通过直升机提供后续支援或撤回。
由于无法完全确定哪些地形受敌控制,在敌威胁较弱时,仍需谨慎部署警戒部队,即使局部部署至附近的防御性着陆点也需注意。
在接近目标并开始部署时,直升机易受目标区域及邻近高地的敌轻武器和迫击炮火力威胁。此外,在某些无法降落的地形上,可能需要使用绳索、吊机或速降技术,这使部队在部署阶段尤为脆弱。
在特定地形下,可以采用“飞行警戒”方法。即警戒部队保持在山脊线顶端,沿脊线移动更换警戒位置,而不是每次返回谷底。
从支援武器位置辨别警戒阵地通常较困难,尤其从空中观察时;若不谨慎可能误伤己方部队。
除使用荧光标志板、彩烟外,在阳光下使用日光信号镜,也是标识警戒阵地或引导攻击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
攻击机通常更易通过日光信号镜识别地面位置,无论是用于标识警戒阵地还是作为目标指示点。
在山地防御作战前应考虑以下规划要素:
l 占据主导地形能为防御者提供良好的观察与火力射界,并应确保攻击者无法占领这些地形。占据主导地形可为防御者提供相互支援的阵地。
由于机动性受限以及需要坚守主导地形,通常应采用阵地防御而非机动防御的方式。
在某些地形中,由于挖掘困难以及需要构筑掩体(如石堆掩体),防御阵地的准备时间需要更长。
在山地中,部队容易隐蔽自己,欺骗敌军关于己方兵力、部署与意图的判断。
如果敌军无法使用直升机,由于行进路线稀少且易于被控制,迟滞作战尤其有效。
战斗群防御
准备阶段:
在山地地形中,战斗群需要比其他地形更长的时间来准备防御。如果自然掩护和障碍物较多,有利于防御部署,则准备时间可能会缩短。
指挥官在评估任务后应尽可能进行全面侦察,重点分析山地地形对敌军进攻和防御所提供的选择。
敌军威胁:
在从敌军视角评估地形时,指挥官需要描绘出敌军可能的进攻行动序列,具体包括:
敌军通常沿着山谷和道路进行攻击,以维持作战节奏。即便在困难地形中,敌军也可能部署坦克和装甲运兵车(APC)。
l如果敌军遭遇或预期遭遇顽强抵抗,他们可能集中使用炮兵火力,通常直接瞄准,以迅速突破防线。
敌军的徒步部队通常会与山谷中的坦克和APC协同作战,同时在坡地和山脊上发起进攻。
除了正面进攻部队,敌军还可能部署强化分队,甚至强化战斗群,作为迂回力量,保持与主力一定距离,任务通常是攻击主导地形的瓶颈和通道。
l敌军可能会通过空中机动部队,与装甲车辆协同占领防御区域的后方或侧翼的关键地形。
敌军可能计划切断部分防御区域,以分散防御部队并摧毁支援武器。
敌军可能通过相邻防线或未被占领的区域突破防御阵地。
指挥官在从自身视角评估地形时,需要检查地形在以下方面的选项:
保障防御准备的安全性。
建立阵地和障碍物。
尽可能全面地观察地形。
在作战区域内调动部队。
建立通讯网络。
控制区域。在山地防御中,占据主导地形是至关重要的,但难点在于如何决定需要占据多少区域。通常适用以下准则:
应占据主轴两翼的主导地形。
通往这些高地的路线应在观察火力的覆盖范围内。
能为敌人提供观察并主导主要阵地的任何高地,都应被占据或使敌方无法利用。
任何可能被敌军迂回的路线,也应被观察火力覆盖,或通过爆破使其无法通行。
应尽可能利用自然障碍(如深峡谷、陡峭悬崖或河流)来保护侧翼。然而,这些障碍应始终受到观察或尽可能覆盖火力,因为没有绝对不可通行的障碍,现代技术可克服最陡峭、最危险的路线。
远程传感器、图像增强和热成像设备是监视这些难以覆盖区域的有效手段。
应利用前方的任何天然障碍,并通过爆破、坑道挖掘、制造滚石或雪崩,以及布设地雷、诱杀装置和铁丝网加以改进。这些障碍物应被观察覆盖,至少有间接火力提供支援。
在选择阵地时,还应考虑补给防守据点的能力。如果某些阵地可以通过直升机抵达,则需要储备几天的战斗补给。
如果无法进行空中补给,则应开发或修建通往主要阵地的道路和路径,以确保持续供应。
如果部队配有坦克或装甲侦察车,其火力可能使为它们修建进入阵地的专用路线变得值得。
前坡与反斜面的使用
反斜面阵地提供隐蔽性、机动性和奇袭的机会,但在山地可能存在以下严重劣势:
反斜面有时过于陡峭或凸出,难以对主导地形的山脊线进行有效火力覆盖。
由于观察的重要性,以及需要控制主导地形,通常必须阻止敌军占据山脊线。这可能迫使防守方占据前坡,或至少通过侧翼火力进行覆盖。
此外,也可能通过挖掘隧道,从后坡通向前坡以设置作战阵地或观察哨(OP)。
如果地形破碎程度足够,可以在前坡充分隐蔽阵地。白天需接受活动受限的事实。如果敌军拥有图像增强或热成像设备,夜间活动也可能变得危险。
在某些情况下,将阵地部署在山脊顶部可能更为理想。尽管这些位置容易暴露,但不规则的山脊线通常为伪装和隐蔽提供合理的机会。
山脊顶部也难以受到间接火力的打击。因此,指挥官在选择后坡阵地时,应充分考虑前坡和山脊顶部的可能性。然而,如果在白天部署后坡阵地,则必须在山脊或山脊前方设有夜间备用阵地。
此外,还可以使用警戒巡逻来达到此目的。当主要阵地位于山脊高处时,也应在较低位置设置备用阵地,因为云层可能遮蔽山峰上部,同时暴露山腰,或反之亦然。
个别阵地的选址是否在反斜面、山脊或山顶上规划阵地,取决于地形和指挥官的作战计划。通常,以反斜面和边缘位置构成防御系统是更为适宜的。
个别阵地的选址由以下因素决定:
地形障碍和屏障选择。
武器的类型和射程。
部署武器以实施侧翼打击的可能性。
地形对敌军远程平射武器和战斗直升机提供的选项。
阵地选择还取决于以下几点:
是否可从地形高点观察到该阵地。
是否可以从阵地进行下坡反击。
是否能支持特定方向的反击行动。
敌军是否只能在接近时发现阵地。
山脊和山顶边缘的阵地在以下情况下具有优势:
地形不允许纵深组织防御阵地。
部队需要节约力量。
敌军无法有效使用远程平射火力进行针对性打击。
反斜面阵地的优势包括:
部队可免受远程平射火力的威胁。
敌军在阵地前方暴露于集火攻击下且无掩护。
邻近或梯队部队可防止敌军发动奇袭。
前方作战阵地应设置在敌军装甲部队无法直接攻击且难以绕过的位置。阵地应具备在掩护下撤退的能力。
在山地中修建野战工事需要大量的时间、材料和劳动力。通常需要工程兵部队的支援,有时甚至需要利用民用资源。障碍物的设置地点应包括:
瓶颈地段的前后。
隧道的内部和后方。
配合地形障碍的位置。
敌军无掩护且暴露于火力的开阔地段末端。
穿越无法通行地形的道路上。
穿越困难或攀爬区域的狭窄山坡小路上。
可快速封闭山谷和洼地——甚至是大型区域。
在斜坡、瓶颈和困难地段,往往只需较少的设备即可设置障碍物。多层次纵深部署的小型障碍物,有时比少量的大型障碍物更为有效。
在防御区域内,指挥官还应规划预备队的纵深部署位置,适用于以下情况:
部署的分队位于不同的山谷中。
仅能进行侧向和纵深机动。
能够使用车辆或其他运输工具进行移动。
敌军在纵深位置具有良好的空降部队登陆机会。
如果缺少上述条件,通常应将预备队部署在更靠近前方分队的位置。
防御行动实施
巡逻部队应在己方阵地的远前方观察敌军,并报告其兵力和编成,以及其移动的路线。
巡逻部队应放行敌军侦察部队,然后从一个观察点跟踪主力部队的动态,同时观察斜坡和山顶情况。在适当情况下,巡逻部队可在敌军通过后留在其后方。
被赋予战斗任务的侦察巡逻队或排还应完成以下任务:
干扰并试图误导敌军对兵力和位置的判断。
摧毁重要武器和装备,如扫雷设备和装甲车载桥梁。
清除敌军后方隐藏的障碍物。
边打边撤。
突袭部队应通过后方伏击在前线交战区远处突袭敌军,迫使其在接近防御区前分散兵力。突袭部队应通过转移至难以到达的攀登区域,躲避敌军的追击。
主力防御部队应抵抗敌方侦察部队,并迫使后续部队分散兵力。在据点、障碍物或防御阵地上,部队应能长时间抵御数量占优的敌军。
在战斗过程中,临时加强个别据点,以延长其防御时间可能具有优势。如果敌军接近前沿阵地,战斗群应允许敌军的先锋部队接近,并通过集火将其摧毁。
如果前沿阵地或据点的部队需要撤退,指挥官通常应让其在一个战术行动内完成撤离。然而,在障碍物密布且地形难行的区域,部队常可在作战中逐步后撤。
如果敌军沿山谷底部发动进攻,部署在该地的部队应允许其接近,然后与斜坡和山顶梯次部署的部队协同开火,摧毁敌军。
在山谷纵深较大的防御区域中,指挥官在敌军施加较大压力时,可以清空斜坡上的前沿阵地,并在局势好转时重新占领。
如果出现敌军侧翼攻击的情况,指挥官可部署独立兵力(通常是预备队)以拦截敌军。为此,应尽可能选择对敌军形成困难障碍的地形,防止其分散攻击力量。
在山地防御中,部队可能会被切断与有限交通线(通常只有一条道路)的联系,并陷入包围之中。
敌军空降部队或地面部队常会在纵深位置中断通信,以致战斗群或其分队无法通过道路获得支援。被围部队可能需要独立作战,且常需同时面对两个或多个方向的敌军进攻。
就此,被围部队的指挥官应对敌军可能的进攻方向进行战术评估,并据此调整兵力部署。
战术评估中的关键要点包括:
迅速占领并构筑易受威胁点的阵地。
在有利的障碍点部署防御,以便少量兵力即可坚守。
通过设置障碍保存其他兵力。
占据或控制重要的斜坡和山峰以掌控占领区域。
集中兵力,确保其不会被分割。
快速将兵力调往任何受威胁点,同时调整灵活部署计划。
对较不受威胁的区域进行监控或设防。
这可能需要建立新的通信线路,即使这些线路条件不佳(例如,利用山坡小道和难以通行或攀爬地形的通道);现有的通信线路则需保持畅通。
如果被围部队需要在较长时间内继续执行任务,通常需要通过空中补给。可以利用直升机运送最重要的物资,并撤离重伤员。
在紧急情况下,应摧毁或压制敌军防空武器,使直升机能够利用任何出现的空域执行任务。
被围作战应采取积极进攻策略。所有指挥官应利用山地地形和天气提供的机会,不断对敌军进行反复进攻,即使是在己方阵地以外的区域。
有时,地形和天气条件甚至可以让部队通过艰难的山地地形悄然摆脱包围。
如果仅有一个分队被围,指挥官应评估战斗群在变化的情况下如何继续执行任务。如果被围分队可能很快被敌军消灭,通常命令其突围,并通过解围攻击或在其他地点发动牵制攻击予以支援。
后勤保障基地防御
山地中编队的后勤保障基地通常邻近前沿简易机场和直升机起降点。这些区域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易成为敌军空袭、炮击或突袭部队的目标。
该区域的防御工作理想情况下应由一个步兵部队或分队负责。指挥官应被赋予任务,制定协调的防御计划,并利用区域内所有单位的兵力。
防御计划应包括:
为每个单位分配防御外周某一部分的任务,设置警戒哨、铁丝网及完善的防御工事。
在高地上设置永久哨所。如果可能,应利用侵入报警器、地面监视设备和夜视设备确保对区域的控制,防止敌军设置观察哨。
在进攻通路上派遣主动巡逻队并实施伏击以阻止敌军渗透
配备近程防空系统或区域有限防空系统。
阻滞作战
山地地形适合阻滞作战,为战斗群提供了许多机会:
允许敌军接近后再采取行动。
通过伏击出其不意地袭击敌军。
快速从敌军推进中撤离。
对敌军侧翼和后方发动攻击,并让其陷入新的意外之中。
战斗群主要在装甲部队难以通过或行动受限的地形上实施阻滞作战。如果敌方装甲部队能够行动,通常需要为战斗群增派装甲单位加强防御。
阻滞作战中,战斗群通常得到炮兵、工兵、皇家空军和航空部队的支持。在适当情况下,这些部队的支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地形可能限制作战部队的机动与补给以及使用机动车辆运输伤员,或者需要监视和控制较大范围的区域。
在难以行动的地形中,战斗群或一个加强分队常常独立进行阻滞行动,无需其他部队协助。此时,他们尽可能利用难以通行或攀爬的地形。无人占据的侧翼、后方及阵地之间的区域必须被控制或监视。
在阻滞作战中,负责侦察的巡逻队和排通常同时承担战斗任务。实施阻滞作战的部队会通过短时间防御并在交战中后撤至新防御位置,以实现以下目的:
争取时间。
防止敌军在原地登陆或渗透。
保留预备队兵力。
能够纳入撤退中的部队。
防止敌军在纵深包围前沿战斗部队。
有时需要占据纵深地带的重要地段(如桥梁、隧道、瓶颈路段、山口),以防止敌军空降部队切断和包围营地。
战斗群或加强分队应在作战带内进行阻滞战斗。作战带宽度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
沿山谷进行阻滞作战时,作战带的宽度通常等于山谷的宽度,包括斜坡和山脊线。
横跨山脉和山脊的阻滞作战中,作战带宽度主要取决于通道的数量、位置及重要性。
如果山脉或山脊几乎可随意通过,则作战带必须狭窄;如果只有少数通道,则作战带可以更宽。
沿山脉或山脊进行阻滞作战时,作战带宽度主要取决于斜坡的通行性、障碍价值以及与邻近山谷协同作战的任务。
在可能情况下,部队应利用有限的能见度进行撤退。在道路上,通常使用机动车撤退;在可能时,也可以由直升机提供支援。
如果无法使用任何交通工具,部队将徒步撤退。掩护部队必须阻止敌军迅速推进。
阻滞位置的准备通常只能赶在战斗的第一阶段完成。在作战带纵深内,这些准备工作需要在战斗中继续进行,尤其是设置障碍和修筑野战工事。
这些准备工作的范围取决于:
可用时间。
地形的可达性。
可用运输能力。
指挥官在侦察中应对整个作战带有一定了解。所有阵地的大致位置都应确定。在困难的山地地形中,除第一道阵地外,第二、第三道阵地应尽可能在同一时间进行详细侦察。
战斗群可能需要在通行和难以通行的地段之间交替进行阻滞战斗。经常需要通过侧谷或通行山口,使用轮式或履带式车辆从邻近作战带或空余区域进入战斗群阵地的纵深区域。
指挥官会在敌军主要进攻路线的重点部署分队。对次要路线和通路进行监控,而不适合敌军直升机降落的地形则需要进行监视或至少控制。
车辆集结区应主要设在靠近最近阵地的位置。驾驶员经常被部署到安保和监控任务中,并且他们也可用于构建下一道阵地和准备障碍物。
战斗群通过巡逻、突袭队以及设置障碍、炮火和迫击炮火力,在第一道阵地前给敌军造成损失,击退其侦察部队,迫使其提前分散兵力,从而掩盖己方阵地的位置。
如果敌军攻击被击退,指挥官应利用一切机会通过进一步骚扰削弱或摧毁敌军力量。
如果敌军绕过第一道阵地,威胁进攻第二道阵地的侧翼,提前占据该阵地并允许敌军接近,利用从第一道阵地腾出的兵力同时发起攻击可能是有利的。
指挥官应提前下达撤退命令,以保证战斗力,避免与敌军纠缠、失去行动自由或陷入包围。撤退的顺序主要取决于:
单位的机动性程度。
对撤退行动的监控能力。
地形的可达性。
沿撤退路线伪装和隐蔽的可能性。
部署在敌军阵地内或侧翼的突袭队和巡逻队在撤退计划中可以对敌军行动造成更大干扰,但前提是他们充分了解并掌握整体态势。
然后,他们通常通过未占据的区域以及困难或攀爬地形撤出,并在偏远地点由直升机接应撤离。
撤退
山地撤退战术与其他作战相同,但需特别注意以下因素:
因修建防御工事和部署路线外阵地的困难,侦察和准备新阵地需要更多时间。
应利用一切机会通过支援兵力和近距离空中支援迟滞敌军进攻。
应利用每个合适的地形特征作为障碍或阻滞阵地。中间阵地可能比通常间隔更近。
在直升机撤离部队时,接驳点应得到保护,通常设在山脊或山脉支线的反坡下方。
一旦敌军发现己方开始撤退,可能会试图侧翼包抄、防堵瓶颈路段或切断后卫部队。为防止此类情况,撤退路线和瓶颈地段必须设警戒哨,并部署观察哨和空中侦察以发现敌军渗透或侧翼迂回行动。
在狭窄瓶颈地段应尽可能使用爆破。对于已准备但未立即实施爆破的区域,必须派遣警卫力量,以防止渗透威胁。若撤退守卫无法通过主轴线撤离,则需依赖直升机。
非必要的弹药、装备和补给物资应提前撤离。若无法撤离,则应销毁所有对敌军有价值的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