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1

3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建设时尚浪漫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 | 《哈尔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家批复

哈尔滨市首部总体规划!
国务院批复
《哈尔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构建“一廊两屏三区”国土空间保护格局
“一圈七带多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图片

2024年12月22日,国务院批复了《哈尔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后哈尔滨市首部总体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多规合一”取得的重大成果。《规划》是对哈尔滨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1月13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规划》相关情况,市委常委、副市长谭乐伟出席新闻发布会解读《规划》并回答记者提问。

图片

一、《规划》编制背景

2019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2022年10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正式印发,明确了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体要求和顶层设计。2024年1月,国务院批复《黑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黑龙江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总体要求。多年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在自然资源部和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和帮助下,组织编制了《哈尔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规划》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全域全要素规划管理,在市域范围内,更加侧重战略部署和总体格局,在中心城区范围内,更加侧重功能完善和结构优化。

二、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

哈尔滨的城市性质为黑龙江省省会、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为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向北开放门户、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国际冰雪旅游目的地。目标愿景为“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繁荣创新、时尚浪漫和幸福宜居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

图片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强化底线管控,筑牢安全基础

《规划》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统筹发展和安全,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到2035年,哈尔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574.24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785.0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0701.87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222.97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

(二)深化区域协同,推动协调发展

立足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要求,预留发展用地,优化自贸区哈尔滨片区、哈尔滨临空经济区等区域功能布局,预控哈尔滨国际航空枢纽与周边区域空铁联运交通通道,加强陆海联运、“冰上丝绸之路”通道预控,更好地融入国际大循环。强化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功能互动,深入推进深哈合作,共建哈长城市群;落实黑龙江省“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一小时、两小时经济圈”战略部署,强化省会引领,推进哈尔滨都市圈建设,辐射带动黑龙江省全面振兴。

(三)统筹保护发展,构建理想格局

《规划》重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统筹农业、生态和城镇空间,在市域推动形成“一廊两屏三区”国土空间保护格局、“一圈七带多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中心城区锚定“一江居中、南北互动、两岸繁荣”的发展目标,推动城市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发展,形成“一廊双核、四轴多组团”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一廊两屏三区”的国土空间保护格局,是对哈尔滨市自然地理条件的深刻理解。松花江生态廊道作为“一廊”,是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通过建设松花江生态廊道,可以强化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两屏”即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两大生态屏障,是哈尔滨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石。通过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可以有效抵御外部生态风险,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三区”即平原规模农业区、河谷优质水稻种植区和山地特色农业区三个农业特色分区。充分考虑了哈尔滨市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通过规模化布局和差异化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圈七带多点”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对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一圈”即哈尔滨都市圈,“七带”是以快速交通廊道为支撑的发展带,“多点”是指多个特色城镇节点。旨在强化哈尔滨市的枢纽地位和辐射引领作用,提升城镇轴带上各级城镇节点功能和人口、经济集聚能力。通过差异化谋划城镇职能,引导各级各类城镇特色化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

构建“一廊两屏三区”的国土空间保护格局和“一圈七带多点”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哈尔滨市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一布局的实施,哈尔滨市将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提升生态安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四)坚持创新驱动,优化产业布局

《规划》落实哈尔滨产业体系发展要求,统筹市域产业用地需求。以县域资源为基础,以千亿级制造极核为引领,推动先进制造协作圈协作发展,支撑县域特色发展,优化市域产业空间布局。在中心城区,按照“北科创、南制造、东物流、中服务”的产业发展布局,强化经开区、高开区、利民开发区、综保区等重点产业平台的空间保障。

(五)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冰城夏都魅力

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性保护利用,在各级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城等整体性保护的基础上,赓续城市文脉,守护、点亮和更新“南岗、道里、道外”3个历史城区,“中央大街、巴洛克”等13片历史文化街区,近1200余处历史文化建筑资源;结合冰雪文化、百里松花江、万顷湿地等特色资源,推动历史保护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彰显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繁华有机融合的国际都市形象。

(六)强化内外联通,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

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服务向北开放,推动国际航空枢纽扩能提级,提升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完善市域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构建哈尔滨一小时高速公路辐射圈,形成“一环、十一射、两联”的高速公路网络。在中心城区,通过城市干线道路网络与轨道交通网络强化南北互动,支撑城市跨江发展。贯彻绿色低碳交通优先的理念,提高出行品质,提升交通运行效率。

(七)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保护利用自然资源

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有限的增量用地重点保障城市重大战略、重大事件、重大平台、重大设施的发展需要。推进城市更新和低效用地再开发,增加城区的开放活动空间、停车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和利用好“大江大河、大湿地、大原野”的重要生态空间。大力保护优质耕地,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黑土地。到2035年,全市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75.62亿立方米。

(八)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幸福宜居城市

完善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保障各类市级大型文化、综合体育、大型医疗、教育、养老福利、殡葬等设施的用地供给。构建全民全龄友好型、全要素保障型社区生活圈,满足居民各类生活服务需求。完善五级公园体系,打造“三分钟见绿、五分钟见园”的公园城市。构建“夏日绿道+冬日暖廊”的慢行系统和寒地特色公交系统,保证公共出行品质。通过提高污水处理、流域防洪排涝能力和建设“智慧安全”的高品质供水系统、“低碳智能”的能源互联网、“绿色无害”的固废处理系统,构建低碳安全的韧性城市。

下一步,我们将严格落实批复要求,稳步推动《规划》实施。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健全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评估机制,定期开展规划评估。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结果,对本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完善。


更多精彩推荐

来源:哈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

编辑:刘丽娜

审核:么海鹰

监制:杨小南 孙路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