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眼的鸟居然是非洲大陆上的金牌向导,它们未经训练,也没有被胁迫,就和人类定下了“契约”,响应着人类的呼唤,带领人类寻找食物。
草原上的寻蜜之旅
在非洲坦桑尼亚、莫桑比亚等地,当地原住民会采食野生蜂蜜。野生蜂巢通常藏在大树树洞里,难以发现。采蜜前,采蜜人会先发出一阵独特的叫喊或有韵律的口哨声,呼唤向导。
在呼唤声中,蜂蜜向导——响蜜鸟拍着翅膀前来和采蜜人汇合,然后用时飞时停、发出特殊的鸣叫、展开白色尾羽等方式引导采蜜人前进,发现隐藏在高树上的蜂巢后就保持沉默,暗示采蜜人查看这棵树。
确认有蜂巢后,采蜜人会将点燃的长杆靠近蜂巢,用烟熏走蜜蜂,然后砍倒这棵树,取走蜂蜜,临走前,还会给向导支付工资——一部分带有幼虫的蜂巢。
大开杀戒的幼年向导
响蜜鸟体型不大,看上去没什么攻击性,它们的雏鸟却是心狠手辣的“幼年杀手”。
响蜜鸟不筑巢,鸟妈妈会让鸟蛋先在自己体内发育一段时间,再把蛋下到其他鸟的窝里。这样,响蜜鸟的蛋就会先于鸟巢里的其他鸟蛋孵化,雏鸟也就有了欺负弱小的先机。
响蜜鸟雏鸟咬死同巢的其他雏鸟。
幼年响蜜鸟的喙类似老鹰等猛禽的喙,有尖锐的弯钩,它们会用这个锋利的“凶器”戳破鸟巢中未孵化的其他鸟蛋,或是咬死同窝的其他雏鸟,让自己成为鸟巢里的“独苗”,以此独享养父母的哺育,成年后再拍拍翅膀飞走。
刻在基因里的契约
成年响蜜鸟是少数会定期以蜡为食的鸟类之一,它们消化道微生物分泌的酶能消化蜡,将其转化为可吸收的营养物质。
喜欢吃蜡的响蜜鸟盯上了蜂巢中的蜂蜡,却又忌惮蜜蜂的攻击,和人类合作能安全地吃到美食。然而,响蜜鸟从未被人驯化,又不在亲生父母身边长大,是如何学会和人合作的呢?
可能是某只响蜜鸟祖先偶然引导人类发现了蜂巢,人类取得蜂蜜后将蜂巢丢弃,让它饱餐了一顿,人鸟契约就此开始。研究人员推测,或许,年轻的响蜜鸟观察到年长的响蜜鸟何如与人互动,便模仿这种行为,又或许,响蜜鸟的引导行为已经固化在了基因里,代代遗传。
上百万年的默契
自然界中,这种未经过任何驯化,就和人类配合默契的动物非常罕见。人类通过留下“报酬”强化响蜜鸟的引导行为,响蜜鸟出色的引导也强化了当地人靠鸟寻蜜的传统。这种合作关系可能持续了190万年。
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采蜜人会用不同声音呼唤响蜜鸟,响蜜鸟也会区分采蜜人的呼唤声,更容易对本地人的叫声做出反应。采蜜人甚至能从响蜜鸟的动作和叫声中解读出蜂巢的距离和方向。在响蜜鸟的指引下,采蜜人找到蜂巢的成功率是自己寻找时的3倍。
随着非洲的发展,当地人已经很少去野外寻找蜂蜜了,响蜜鸟却可能还在等待呼唤。